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白话用典两从容——民间谜语简介

    白话用典两从容——民间谜语简介

      □陈锦

      方言谓“谜语”曰“推”,读作“tüe(阴平)”。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时期,“做推”和“约推”是民间重要的文娱活动,更是培养儿童认识事物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教育手段。所以,旧时民间,无论妇孺,不分老少,都是热心的“推协”会员。许多记性好的民间才人,不仅能记住大量传统谜语,还会自己编制谜语,从而不断地更新和充实民间“谜语库”。

      与传统读书人所玩的文字游戏相比,民间谜语最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以民间生产、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入谜。这是民间谜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也是保持民间谜语通俗化和亲切感的谜语创制要求。民间有一类谜面近乎童谣的谜语,全篇有多句,而每一句都对应一个谜底,所有谜底则体现为一系列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例如,儿童谜语有“一光光;二长长;三生疥;四生毛”,要求猜射四种瓜果,谜底分别为“茄子”“丝瓜”“粗瓠”和“桃子”。从该谜语可以看出,谜面对谜底特征的描述过于笼统,不够个性化,有的似乎可以有多种谜底,但就本地传统栽培的习见瓜果品种,基本上可以达到谜面与谜底的唯一对应;还有一类是连环结构的谜语,出谜者说出一句简单谜面,被猜出谜底后,出谜者就以此谜底入句说出新的谜面。例如,前一句的谜底是“石轹”(本地特有的农具,用于辗碎泥块,犹北方之“磟碡”),被猜出后,出谜者就会续以“石轹石轹,一身白轹轹”(谜底为“鸡蛋”)。这种连环谜的谜面同样偏于笼统,但由于谜底均为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因而可以就近猜射,不至于漫无目标。

      当然,民间谜语也有少量耳熟能详的字谜和历史人物谜,但不属普遍现象,并且大多源于相关书籍的书面记录,往往因其巧而通俗而为民间所采用并作为保留谜语。

      其二,以方言口语作为谜面语言。民间谜语创作于民间,谜面语言都是方言口语。所以,民间谜语能让老乡们倍感平易、亲切,并乐于接触。民间谜语以韵句为谜面,韵脚音韵彼此谐调,念起来朗朗上口而又明白流畅。谜面通常体现民间普遍熟悉生活化内容,但有的作品也能非常自如地运用源于文艺作品的典故。如民间谜语有“姜太公钓鱼钓成仙,韩湘子扫雪扫北边。西厢弹琴弄小姐,陈三磨镜在眼前”(谜底为“弹棉絮”),四句谜面均为传统戏曲剧目的戏文故事;又如“孔明算计造浮桥,张飞举枪桥顶跳(‘跳’读同方言‘条’)。周仓落水逮庞德,庞德逮了头摇摇”(谜底为“逮鸬鹚排”),谜面采用传统民间普遍熟悉的《三国》人物和故事。

      篇后转录几条本色方言谜语以飨老乡读者:

      其一:山里一支尺,有人看见,无人敢拾。

      说明:谜底为“胡椒蜂宿”,即野蜂的蜂巢。谜面故意以“尺”谐音“螫”,把猜谜者引入歧途。

      其二:半山两块石,乜来乜去乜彆着。

      说明:谜底为“耳朵”。“乜”为表意字,原字读作“ye(去)”;乜彆着指看不到。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