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游氏墓志铭细数家族迁徙

    游氏墓志铭细数家族迁徙

      □陈震辉 游心华 文/图

    1.jpg

      去年10月中旬,在仙游县城东北部开发中,宝峰游姓村民发现了一块明代的墓志铭,详细地记载了游氏先祖游对廷的家世渊源,解开了游氏先民明代从涵江小屿迁徙到仙游的谜团。宝峰游氏第四代游一泉曾任会稽尉,传至游对廷是第七代,游对廷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卒于崇祯辛己年(1641年)。

      据《莆田县志》载:笏石、灵川、忠门、平海、莆禧、小屿一线在明清时期被划为“界外”之地,他们祖祖辈辈靠海生存。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诏“海民不得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十九年(1386年)闽浙巡抚朱纨为剿灭海盗,在东南沿海修起隔离墙,并将三万四千余人迁往内地。之后,禁海便成为明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施行“迁界禁海”政策,庄稼被拔除,房屋寺庙一概焚毁。涵江百姓绝了生路,要么内迁,要么下南洋。宝峰游氏属于明代中期内迁的一族,若晚一些估计也会选择下南洋的路线。

      墓志铭描述了游对廷的性格特征,赞其为人豪爽大气,好与人交,正直无私,急公好义,又尊师重教,接济邻里,经营家庭,里外周全,算得上是个勇于担当的男子汉。古代中国乡村的治理,除了官方薄弱的政治影响力外,村民的自治尤其重要。家长里短,往往需要德高者去处置。所以能立墓志铭的平民,大多是乡村颇有影响力的“大人公”。我们有理由相信游公的确是当时乡人敬仰的好乡绅,这方墓志铭也算是他的“传记”了。有意思的是墓志铭提到游公“性善饮”,说他酒量大且豪饮。“援而止之而止”,只要有人请他喝就放开肚皮,不会因地位悬殊而看人喝酒。

      其次,墓志铭就提到了女主丘氏,赞美她贤淑有德,是那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贤内助”。但是,此孺人辅佐爱护游公也是别具一格,她居然“初有产,连设帨于门者四,力请公置媵。”虽说古代一夫多妻很正常,但是爱情是自私的,孺人四次竭力敦促丈夫纳妾,胸怀不是一般的宽广。而游公也居然感情专一,碑文说“公弗首肯”,一再拒绝。孺人不罢休,苦口婆心,晓之以大义“昕夕祝天曰:予女人何足惜,奈宗祀何?”看来孺人是诚心希望丈夫多子多福,以壮家族。

      在游公夫妻的共同操持下,游家产业翻了几倍,碑文说“封视先人遗槖,进几倍矣。”两人共同育有二子四女九男孙,夫妻得享长寿,人生完满。他们代表了典型的中国古人幸福指数——安贫乐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等。特别是在小农经济下,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这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劳动力便可以获得更多的家庭财富。因此,“多子多福”也成为了农民们最大的精神慰藉,成为他们所追求的“幸福”之一,所以妻子劝丈夫多纳妾亦合情合理了。

      墓的风水是惠安武乡进士朱瑞骏卜的。“乡进士”是举人的别称,明清科举由乡试产生举人。举人与进士相差甚远,古人冠之以“乡进士”,不过雅称而已。朱瑞骏虽是武举人,文化水平却也不低。明代武举人是要考三场的,一、二场试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这位朱姓武举人被游家请来卜地,化身堪舆师,似乎专业很不对口。但实际上这在古代是很普遍的,因为风水这门玄学自汉以来,就有专攻“庄子、老子、易”这三门知识的人群。后来,道儒和玄学混在一起,并纳入官方教育知识体系。所以,朱壮士看看风水,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了。

      一方墓志铭就是一段人生,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茬历史。

      透过石碑文字,窥探历史深处隐藏的秘密,聊聊古人的人生百态,逛逛古人的精神家园,颇有意思。

      图为墓志铭。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