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三代为师 情系乡村教育

    三代为师 情系乡村教育

      7月,骄阳似火,与海相望的秀屿区平海北峤小学一片忙碌。今年受疫情影响,学期期末考延迟了一星期,老师们不敢松懈,竭力帮助渔民的孩子取得好成绩。这天,消息传来,不负众望,毕业班英语学区第一,语文第三,数学第三,作为学校新上任的教导,陈水晶很是开心。

      陈水晶记得,初来这所沿海乡村小学也是在盛夏。2016年,一场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她分配到这所学校任教。当时学校还缺编一名教师,她的父亲陈庆和得知后,申请加入这个校集体。父亲是退休教师,在家闲不住,重回教师岗位, 反而生活更加充实。那时,每周一清晨5点40分,父女二人骑着摩托车从城厢区华亭镇家中出发,7点半准时到达学校,周五放学后再一同回家,周而复始。父亲陪伴她走过初为人师的第一年,指引她走好教学人生路,每每想起,她倍感幸运。

      倾情教育,由来已久。陈水晶出生“教育世家”,已故的爷爷陈玉会曾在华亭镇南湖小学任校长,后又在泉州南安洪濑小学、兴沙小学及濑柳小学任校长,而后回家乡华亭镇任教。退休后仍被华亭学区聘任为语文学科顾问,在此期间重组了华亭小学董事会并向社会集资重建华亭小学教学楼。任职期间,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他的儿子陈庆和受其教育情怀熏陶,也立志为师。

      从踏上讲台,直至退休,陈庆和坚守家乡边远农村任教,把满腔热情献给山里的孩子。情系教育的他退而不休,返聘在岗,直到去年身体欠佳才在家休养。他是个异常热心的人,任教期间,以校为家。上世纪90年代,为让山里的孩子及时吃到饭,他在教学的同时还兼职学校的“生管”。久而久之,“生管”不单学会了修床铺,修灯泡,还练就了一身好厨艺。1999年,台风过境,他趁着暑假和村民一起修了桥。直到现在,华亭镇宫利村的村民还记得这位热心人。陈庆和的妻子黄美娥也是教师,在女儿陈水晶看来,母亲是个女强人,她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教书育人也兢兢业业。

      漫漫教学路,深深校园情。陈水晶延续家族使命,继续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教育是事业,需要用爱心去浇灌,乡村留守孩子多,乡村教育更需要爱心和耐心。”她说,教师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道德基因的传承者。她将不负教育世家的荣光,在教育征程中继续前行,探索追寻,用爱心谱写农村教育“爱的赞歌”。湄洲日报记者 黄凌燕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