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麦斜佛光

    麦斜佛光

      □张金湘

      麦斜岩秀冠闽中,有“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四绝之称,以峰顶观日出、赏佛光、品茶仰圣迹而闻名,南宋理学名家林光朝誉之为“小武夷”。

      景区位于仙游县钟山镇境内,南距九鲤湖约8公里,乃石所山主峰,海拔1006.5米,系“仙游四大景”之一。景区面积为6平方公里,境内遍布紫红色的石崖、石峰、石球,是一座花岗岩构成的山峰。因峰顶常有云雾缭绕,形成云岫,故又称“云居山”。

      抬头仰望,整个麦斜岩山体犹如一只横卧的巨狮,中段呈北南走向,巨崖如壁,宛如狮背高隆;南端呈东西走向,略现高昂,犹如吼狮昂首扑爪;北端呈东北走向,似猛狮蹬脚伸爪。当地群众称麦斜岩的山势为“狮穴”,既为雄狮,故能“灭邪”,所以又称“灭邪岩”。

      在距今约9000万年前中生代侏罗纪的造山运动,逐渐形成麦斜岩的气势磅礴、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景区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如“大象饮水”、“神龟保口”、“悟空石”、“鲤鱼朝天”、“神鸟护芝”、“钟石”、“蘑菇石”、“莲花石”等,形象逼真,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因此形成较大的岩洞,如:“梅花洞”、“仙人洞”、“蛇舌洞”、“玉泉洞”等,这些石洞或大或小或深或幽,皆都名副其实,别有洞天。

      麦斜岩最为玄乎神乎的是绝顶云居峰处的佛光,它是日出与云雾的天作之合:日出的光芒努力地射穿云雾,形成巨大的光环。光环有内外二层和一条影子,外一层圆形轮廊清晰,五彩斑斓;内一层较为暗淡模糊;中间的太阳实心球体被拉长成长长的影子。整个形象酷似佛影,端坐俯视,令人望而敬畏,时间长时可延续1个钟头多。云雾层如同幕布,日光从背后射来,射影就映在屏幕上,一旦云雾升起,日光普照或是完全被云雾遮住,佛光就自然消失。云雾轻盈,浮彩翩翩,佛光随着云雾的变化而变化,会使人对大自然的神奇奥妙深感惊讶和沉醉,处于虚无飘渺的忘我境界中。那一刻,将让你体会到生命伊始,盖世的凛凛风华,即把世俗的尘埃沙砾秒杀。

      可以说,麦斜佛光不是随意可以遇见的。它是麦斜岩景区的一道大自然的奇迹,需要在雨夜初晴的清晨前去窥探,空气湿度越大,雾气越浓,出现佛光的机会越多。许多摄影爱好者搭着帐篷,在山顶风餐露宿地守候,那一份虔诚,就是为了寻求这不可多得偶遇。若想要放眼地欣赏到麦斜佛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是一场意志力、耐力与生命感悟的考验之旅,一条曲折的石径引领着人们的脚步随着山势通天。举足攀登,盘道崎岖,山辉川媚,几步一景,景景各异。在这样的狭窄曲折的山道中行走,犹如穿行在生命或是时光的隧道当中。

      麦斜岩历史悠久,自元代起,便有许多名人、学士仰慕其名,前来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留下了题咏168处,其中“樵谷山”和 “占星石”尤为珍贵。

      沿着奇石夹峙、古木掩映的石径接着攀登,途中峰回路转,拔地而起的千仞石崖藏匿于云雾之中,偶露峥嵘,显得危峭瑰丽。山高人为峰。视野开阔,环视四周,白云在脚下汹涌翻腾,令人回肠荡气而豪情万丈。顶峰上,有一凌空矗立、形如钟罄的巨石,相传天气倏变时,附近村庄可隐约听见巨石发出哐哐作响的钟声,“钟山”之名因此得来。钟石附近的“占星石”,传宋代史学家郑樵寓山中撰写《天文略》,于此观察天象。

      云海雾涛是峰顶的常客,有时云轻如棉,有时又重如水晶巨石。由于云雾变幻奇特,色彩丰富,方圆数百里山区也随着变幻无穷。在云涌雾漫中,冒出了地平线的太阳,像个蒙着面纱的含羞少女。

      从山巅俯瞰,山下林木田园,溪流农舍,如在画中,令人心醉。麦斜之美,出于自然,气象万千。相对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佛光而言,麦斜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更得常人之心。须晴日,云开雾散,极目远眺,绵延柔长,不见天际,据说能得见莆田“九十九沟”。

      藏身于麦斜岩山腹之中的寺庙,始建于南宋。寺庙依山而建,得天独厚,造型古典端庄,布局合理,简约大方。1930年,闽中特委在这里组建工农红军一○八团,从此,革命红旗飘扬在麦斜岩上。麦斜岩先后被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于“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于“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仙游县委、县政府在麦斜岩建设红军一○八团革命纪念馆,让麦斜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不依傍,不附和,不谄媚,集柔软和刚强于一身,是麦斜岩之美的本质。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