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壶山
□祈黄雄
壶公山,是家乡的标志,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壶山致雨”的主角。在兴化平原上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显得高大巍峨。尤其在南北洋平原上望去,像一尊坐着的神仙,保佑着一方平安。莆田人盖房、买房,都喜欢能看到壶公山的房子。
老家一直有个传说:见到壶公山,聪明花会开。有人说是看到山,聪明花就会开。小时候我每天早上起床,开窗就看见壶公山,那岂不是聪明花天天开,智商爆表?也有人说是登山求神拜佛,见到壶公山上的神仙,沾到仙气,聪明花才会开,但能不能沾到,要看造化了。
另一传说是:摸到“极高明”,前途有光明。登山路旁有一块巨石,刻着“极高明”三个大字,摸这三个字,摸得越高,考试、前途等越有光明。
这两个传说从小就吸引了我,当然还有大人们登山回来聊天说起的各种热闹。我登了好几次壶公山,有三次印象深刻。
第一次登壶公山,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记得是周末,大人们把早饭午饭一起做好,嘱咐我们在家好好做作业,然后带着香火就出发了。我和发小早饭后,先是房前屋后转转,菜园里看看瓜果,农田里摘摘蚕豆花,惹惹蜂蝶,时不时抬头看看大人们正去的壶公山,向往不已。和发小互相鼓励,最终下了个大决心,沿着大人走的路向着壶公山出发了。两人还带了些平时攒的零花钱,掰了根田里的甘蔗当饮料也当零食补充能量。路上有人背着包带着香火的,一看就是去登山拜佛求神的,跟着走就行了。
我们先到半山腰摸那块写着“极高明”的大石头,然后到凌云殿看热闹。广场人山人海,戏台前除了看戏,更有众多莆田特色小吃美食,秘制油柑、橄榄、山楂等,还有春卷、虾饼、海蛎饼、花生汤、金钱粿、豆仁粿、炸汤圆,各种小吃让人眼花缭乱,可是囊中羞涩,不能大快朵颐。我们还蹭了大殿里的面线糊,青菜、蘑菇、豆腐丸、豆腐干,都香。最爱芹菜,香,有嚼头。看了热闹,吃了小吃,然后就去看风景了。天色渐晚,下山回家。大人们责问了我们为啥擅自行动,所幸安全回家了。
村里人说,登壶公山需连去三年,后续的两年母亲去了,记不清有没有带我去。这次少年登山,记住了小吃、风景和勇敢,也记住了家人的担心。
第二次登山是工作后,有一次过年期间一家人和亲戚一起去的,队伍庞大,堂姐夫开着中巴车,带大家沿着盘山公路而上,二十来分钟就到半山腰,真是便捷轻松。先在妈祖庙旁停车,家人们一起摸了“极高明”,上车再去凌云殿,然后再开车到山顶的发射塔下看风景,一路上拍了不少照片。伯伯叔叔等一众亲戚很开心,说好多年没来壶公山,这里成风景区了。最开心的是父母,儿子第一次带了媳妇回家过年,还一起来游春,他们兴致勃勃给新人介绍壶公山的传说,并坚持大家把“极高明”三个字都摸到。我知道那是深深的祝福,父母开心的样子,和一直坚持的这一幕,也深深地留在我脑海里。
在山顶上,我接到了老丈人的电话。那时手机还是双向收费,摩托罗拉手机像块小砖头,当然这些不是重点,重点是我当时和媳妇已领了证,但民间程序还没有全部完成,这次是委托大舅哥向老丈人和丈母娘申请先回夫家。老丈人说我们最好先和他们说一声,然后嘱咐女儿早点带女婿回娘家参加聚餐。现在回头看,这事于我,是开始明白需要独立面对人情世故了。当时还没有想到,原来过日子需要更大的智慧,尤其是小孩出生之后。
第三次登山则是最近的这次,我开车带着父母,表妹客串导游。走村庄小道直达山脚。盘山公路拓宽了,路面已经铺上水泥,不再是原来的土石路。车子很快就到了凌云殿,殿还是那个殿,广场扩大了,戏台也翻新了,停车位增多了。新建了一些楼台殿阁,风景更好了。凌云殿三进三层,我们看看拍拍,各处墙上都有精彩的图案,或是吉祥祝福之意,或是一些传说故事,多是劝人行善积德。离开前特意去厨房看了下,少年时喝面汤好像就是这儿,有几位老者在准备做饭。上车继续往山顶开一小段,可惜现在不让靠近发射塔和电视台工作站了,于是转去发射塔下的真净寺,这里全部新扩建了,也是借地势逐级分层布局不同的建筑,各层建筑门前都可以看到山下平原风光。看了一会风景,顺着公路到妈祖庙,也拜了拜,在庙里老者指点下,沿旧登山道很快找到“极高明”大石头,和表妹一起帮父母摸了“极高明”。十多年前父母努力去触摸“极高明”的情景,复现眼前。只是父母脚步都不再矫健,父亲还拄上了拐杖,都是好不容易摸到三个字。想起上一次父母开心的样子和坚持大家都去摸摸字的那一幕,不禁有些黯然,感慨时光流逝,岁月易老,惟有壶山依旧青绿,依旧巍峨!
下山路上,顺手打开车上播音,听着听着听到了一首老歌,“……三百六十五里路哟,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哟,从少年到白头……”
是啊,从故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