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乡间的光绪年间兴化府城砖
刻有“塘头兴化府城砖(光绪十一年)”字样的城砖
华亭镇后角村厝尾一陈姓村民家中现存6块兴化府城砖,保存基本完整。这些砖共有两种:一种砖上刻有烧制地点、年代和用途。另一种没有刻制,但比当代的砖头规格大一些。第一种长约335mm,宽约168mm,高约110mm,重约12.5kg,刻有“塘头兴化府城砖(光绪十一年)”的字样,是外墙用砖;第二种长约318mm,宽约155mm,高约88mm,重约7.9kg,是内墙用砖。村民陈亚华说,他家的这几块砖是他叔叔从城里挑回来的。据悉,2012年,《莆田侨乡时报》对此有过报道。
根据这个线索,笔者查阅了《莆田市志》的大事记,其中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知府施启宗用械斗罚款筑四门城楼”,“民国二十八年(1939)7月至8月,当局又下令拆毁莆仙两县城墙,及平海、莆禧、江口等城寨”。可见,光绪十一年(1885),莆田城内的确新建了四门城楼,而涵江塘头确有烧砖窑的历史,流落民间刻写了“塘头兴化府城砖(光绪十一年)”的那块砖应是当时建城楼的砖。而民国二十八年(1939)拆毁城墙的原因据说是担心城楼目标太大,成为日机轰炸的目标。而拆毁城墙时,请的工人很多是后角村的村民,他们觉得这批砖头十分结实,丢弃可惜,就顺便挑了一些回家。据说后角村的其他人家也存有部分兴化府城墙砖,应当也是在当时从城里挑回来的。
这些保存在农家的城砖是莆田城墙建设史的重要见证,据悉,文物保管部门曾存留了一些,还有大量散落在民间,在民间的这些城砖命运多舛,有的用于铺地面,有的用于围猪圈,像陈先生这样保存起来的并不多见,即便如此,陈先生家目前的保存条件仍然是比较简陋的,古城砖的保护亟待加强。莆田侨乡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