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归侨的幸福生活
从海外工人再到如今衣食无忧的居民,近半个世纪以来,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归侨,在赤港华侨农场这片原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改良土质、修建渠道、种植林木、砌石护坡……昨日,记者来到该农场采访时,眼前一片生机勃勃、鸟语花香,老归侨们正在这一“世外桃源”安度晚年。
傍晚,归侨李雪仙正坐在生态竹园里的石椅上,和她的老友们分享前段时间她去巴厘岛旅游的一些照片和趣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笑声不断。今年 60 岁的李雪仙原是农场里第一个高中毕业 生, 也 是 第 一 位 女 企 业 家。
2000 年,她独自承包了即将倒闭的赤港塑料厂,办起铁件厂,实现在家门口自主创业。
说起以前艰苦的生活,她说,1961 年冬天,她随父母从印度尼西亚回国到农场时,被暂时安排在一个旧小礼堂里,由于住了三四十人,晚上睡觉就只能打地铺。土坯地上的寒意透过地垫,冻得她手脚冰凉,睡不着觉。那年,又突遇海堤决堤,洪水淹没了整个农场,不得已,她和家人只能借住在江口石庭一户农家中。记得小时候就吃米糠饼,上初中时还会抓田青虫来卖给生产队换钱挣学费,再大一点就会乘船挑粪水浇田。
如今,她的生活幸福得很。一家人搬进离生态竹园不远的一幢 200 多平方米的别墅里。
已步入老年的她把铁件厂交给孩子们打理,自己则卸下包袱,四处游玩,安享晚年。
今年 66 岁的邱继志是农场原副场长,已退休 11 年的他仍然发挥着余热,在赤港华侨慈善协会任秘书长,主持协会日常工作。从2008 年该协会成立至今,他帮助协会筹集资金,与农场企业家们一起救助了 50 多名家庭困难、身患重病的归侨、侨眷。“年轻时和大家一起在这一大片荒凉的盐碱地、坟墓堆上建家园,到老了也得有所作为。”邱继志说,也正是因为经历过困难艰苦的日子,才会更加珍惜如今的优越生活。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就更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
据 了解 , 该 农 场 现 有 人 口2596 人,其中归侨、侨眷 2220人,离退休老人近 700 人。为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农场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如今会员已发展至 400 多人。近年来,农场每季度都会组织老干部、老归侨、老职工召开座谈会,了解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征求他们对农场发展建设的意见。
农场老体协还经常和机关干部、志愿者服务队一起,美化场内生态宜居环境,对全场排污沟、垃圾进行彻底清理整治,到企业中宣传绿化厂区的好处。现如今,农场主干道两侧虽有一排排现代化的企业厂房,但场内仍河流清澈、绿树成荫,是个适合生态宜居的养老好地方。2011 年,农场投资了 230万元扩建敬老院,已投入使用,安置了 8 名孤寡归难侨,让农场里的孤寡老人、困难侨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蔡玲 余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