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王斌:念好“三路经” 走活一盘棋

    王斌:念好“三路经” 走活一盘棋

      王斌,从团区委到村支书,角色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本色没有变。去年,他奉命来到庄边镇走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上任伊始,他不忘初心,牢记宗旨,积极作为,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颇为亮眼的成绩单,得到了上级及当地干群的一致好评。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有如斯作为,个中奥秘呢?迎着记者探询的目光,他深有感触地说:“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

      走墘村位于庄边镇的腹部,这里山高路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一直以来,这里的发展总不能与外面的世界同日而语,是名副其实的“穷”村。初来乍到,面对这个烂摊子,他备感肩上担子的份量,也深感光凭满腔的热情是不行的,还得要有科学的态度,基于此,他决定从调查了解入手,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理出发展的思路。

      他在村干部的陪同下,花了10多天的时间,白天爬山涉水,走村串户,并认真做好笔记;晚上在灯下认真梳理。通过深入的调查摸底,他发现,头戴穷帽的走墘村人其实是脚踏宝地:这里涧水潺潺,土地肥沃,却因大多青壮劳力外出,在家老人观念滞后,造成大片农田常年抛荒,杂草丛生;这里果树成片,却因品种老化,品质欠佳,卖不了好价钱;这里竹子笔直,林草茂盛,却因交通不便,缺乏加工,赚不了几个钱……摸清底子也就理清了思路。

      为了探寻出一条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他主持召开了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群众会议,提出了该村的根本出路,在于要把田、果、竹进行综合治理,将丰富的资源转化成为滚滚财源,而要将资源变财源,首先要解放思想,把常年在外的青壮劳力给挖回来,举全村之力,挖千年苦根。

      他语重心长的大白话,似春风洞开人们久闭的心扉,如雨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田。大家看他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谋福祉,纷纷把常年在外打拼的亲人喊回家。于是,许多游子闻风而动,有的带着资金,有的带着技术和项目,从四面八方返回故里,用实际行动给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看到蕴藏在群众中的积极性如火山般爆发出来,他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带领广大干群,按下加速键,打出组合拳:基础设施(水、电、路)建设、土地抛荒复垦复耕及果树优良品种嫁接、毛竹深加工等,修筑起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财路。

      深谙“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的王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用足用活上级扶贫资金及各项惠农政策,大打基础建设的翻身仗;牵头实施1.3公里林道建设项目;修复2个矿山、修建引水渠,田地平整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一方面建设撂荒地示范区,依托走墘村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王斌将村内7公顷土地进行流转,并推广种植优质水稻、甘薯、玉米、油菜等作物,从而有序推进走墘村土地流转及恢复耕作生产试点示范片区建设。据介绍,示范片区一期300余担优质稻一,经上市便抢售一空;30亩油菜田也丰收在望,撂荒地整治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只要找准产业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就能找到乡村振兴的落脚点。”王斌深知撂荒地整治示范区建设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那么如何带动乡村全面发展?于是,他把发展的目光锁定山上的枇杷和竹子。鉴于枇杷品相不佳,效益低下的现状,他主动联系省农科院专家,免费为果农嫁接10余亩“三月白”和“早白钟5号”等白梨枇杷品种,推动走墘村枇杷产业提质升级。为提高毛竹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他决定引进毛竹深加工企业,几经努力,目前已对接企业来村调研,目前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使该村早日走出困境,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作为下派干部,他忙得脚不着地,又是跑项目,跑资金,跑技术,又是泡工地,泡田地,泡山地,和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他的驻村履历里,几乎找不着“休息”两个字,常常连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也搭进去。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呵呵地说:“累并快乐着。”晚报记者 钱碧云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