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明代莆田城屡建溯源

    明代莆田城屡建溯源

      元代的莆田城池变化不大,仅元至正十四年(1344年),同知关保因归址重修。到了明代则大不一样,城池修了又修,仅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建置志》记载就有10次。究由缘由,系与倭寇屡屡入侵,加强防卫密切相关。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本卫指挥李春复加葺缮。洪武十二年(1379年),指挥程昇因驻莆军士增加,城隘难容,奏请朝廷扩建府城获准。建成后与宋元时相比,新城越旧壕,跨乌石山、东山,历前棣后埭,与旧城合,延袤11里,周长18里130丈,扩大一倍多;墙基广1丈6尺,增加8.5尺;墙高1丈8尺,垛6尺,共高2丈4尺,增高9尺。城墙表里砌石,为垛2962座,窝铺49座,敌台27座。城门四,东西仍用旧名,东曰“望海”,西曰“肃清”;南改名曰“迎仙”,北新开门,改曰“拱辰”,各建楼其上,门内各置兵马司以盘诘出入。水关门二,东通舟楫,直抵观桥头;西门低小,栏以石盾,仅容水入而已。城外壕池,左起东北隅折而南,引延寿溪水注入;右起西北隅,折而东,引木兰溪水注入。二水交合长近12里,广2丈6尺,深1丈。西北负山凿为旱壕,长5.9万丈,宽2.6丈,深2丈。此时莆田城规模扩大,基广墙高,并置有垛、窝铺、敌台、旱壕等设施,壁垒森严,是适应抗倭斗争需要。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冠薄城下,守者射毙者数。于是,分守万衣命增腰墙,高3尺,垛砌稍阔,增加910座,筑两大敌台于城西北界。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集中6000精锐,环攻莆田城三旬,因守困援绝,十一月廿九日城陷。后因城乡人民坚壁清野,顽强抵抗,贼寇盘踞60天后只得弃城东逃。四十三年,莆田县城又重修,巡抚谭纶采纳总兵戚继光提议,令城外西北筑墙高七尺,北门至西水关筑土墙450丈,西水关至西门筑石墙634丈5尺,增敌台6座。

      隆庆五年(1571年),分守阴武卿命同知钱谷重修东北二门楼,还为三门新命名:东门曰镇海,西门曰永清,南门称迎和。

      万历九年(1581年),知府陆通霄,以城西北一隅跨山腰之半,遗其高于外于备战不利,申请道院重拓西北城垣,将高冈包围在内。于是莆田城又扩大85丈5尺,城墙高2丈阔1丈,建敌楼1座、窝铺2座、方门2座、垛子282座。十九年(1591年)、三十六年(1608年)和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孙继有、何南金和知府徐穆先后三次修缮莆田城池。何劲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