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莆仙方言熟语中的科学道理

    莆仙方言熟语中的科学道理

      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句子,或常用的固定短语,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莆仙方言熟语,一般来自民间口语,或出自戏台上的典故。许多熟语除了语言丰富生动外,还饱含着相当精湛的科学道理,从而间接反映出莆仙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聪睿的科学智慧。

      【浮莆田  沉七洲】

      其意指莆田地方原来是从海中抬升而浮出来的。

      洲,乃指水中的陆地,如岛屿之类。七洲,是泛指莆田附近的岛屿。这句俗语是早期当地人从本地的许多地质地貌变化中领悟而总结出来,这是对本地域地理形成的历史一种朴素认识。事实上,许多有关的迹象都支持这种原始的观点。如:

      这个观点早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山海经》内就有“闽在海中”的记载。说明几千年以前,福建特别是地处沿海的莆田地域还是海水浸泡的地区。

      地质学表明,莆田地域是处于新华夏系第一沉降带(台湾海峡)以西,第二隆起带(东南沿海诸山脉)东面。由于地壳的升降活动,莆田地域就迟缓地间歇性升高,早期形成是由浅滩而蒲草丛生,最后垦成土地。

      旧县志载,在梁陈时代,海潮涨时,能够满到南山广化寺前与西门外泗华陂前,黄石大龟屿是海中露的小屿。

      从出土物和流传到现今的地名,都能证明早期的莆田地域在海中:在清末民初,常有船锭和船绳索在澳柄一带发掘到。澳,指海边停船的地方。柄,即曲柄,弯曲部分。澳柄的地名即是指海边弯曲位置可以停船的地方。

      从古代文字记载中,也可以证明早期的莆田地域在海中:宋代秘书省正字莆人方翥诗中云:“乃知此山千载前,汹涌尚作海渺氵弥。蛟龙鱼鳖占窟宅,不省造化能密移。”宋代莆人柯应东咏壶公山诗亦有“峰上今犹蚝带石,穴边时有蟹寻湫”之句。  

      【雨落仙游东西乡,水归莆田南北洋】

      之所以会有“雨落仙游东西乡,水归莆田南北洋”这现象,是因为这是符合自然分配法则的。也就是说,是自然在操纵着分配的暗箱,这个暗箱就是流贯莆仙二境的木兰溪。木兰溪发源于仙游境内,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仙游境内所汇集的水,经木兰溪,一直流入莆田境内,最后流到海中。宋代时期,由于在莆田境内建立木兰陂水利工程,经该工程的“引、蓄、灌、排、挡”各系统后,把拦在陂中的水分别引到莆田南北洋,灌溉各处的农田。当然,“雨落仙游东西乡”并不是说仙游东西乡没有得到雨水,而是得到足够的雨水之后,才有多余的水流入木兰溪,再流到莆田南北洋,这样,既能使上游得利,也能使下游获益。讲得全面一点,真正操纵水分配的,既有自然的功劳(自然溪流),也有人工的功劳(为人工所筑的木兰陂),若没有木兰陂,那这些多余的水也就全流入海中而白白浪费了。为此说,“水归莆田南北洋”,既有自然恩赐的因素,也是莆田人民自己艰苦争取的因素,乃是二者合一而得来的。若就这一点来说,本俗语可以改为:“雨落仙游东西乡,亦到莆田南北洋”,不过语句就不成对偶的句式了。  

      【宁海桥的水,流入无声息,流出叽哗哗】

      宁海桥下地势有一定的高度差,当上游的水高于下游的水,就形成了落差。通过这落差,上游的水碰击下游水面,便会发出响声。宁海桥上游是木兰溪的溪水,下游是通湄洲湾的海水。当海水涨潮时,宁海桥下游的海水慢慢地上涨,涨幅超过木兰溪水面,海水就会向上流。这时,人们就会发现,宁海桥下的水是流入的。当海水退潮时,宁海桥下游的水慢慢地下降,当下降到低于木兰溪水面时,人们就会发现,宁海桥下的水是流出的。

      当海水涨潮时,宁海桥下游的海水慢慢地上涨,与溪水下落的水位差越来越小,溪水与海水相击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小。当上下游水面相平,或下游水面超过上游水面时,也即所谓的“宁海桥下水流入”时,相击的水响声也就没有的,即所谓的“流入无声息”。当海水退潮时,桥下的上游溪水与下流海水之间的水位差越变越大,溪水下落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大声。也就是所谓的“宁海桥下水流出叽哗哗”。后来人们就以这一现象联想到那些有钱的吝啬人来,喻说是他们有收入时就无声无息,不愿张扬;而钱财花费出去就大喊大叫。

      【轻担重举】

      担,即是把重物挂在扁担的两头,用肩挑着。两头东西的重量通过扁担,垂直向下压在肩上。这时,由于挑担人所承受的力不偏不倚地全部通过整个身体的基面上,走起路来就觉得很轻松。

      举,通义是向上托,向上伸的意思。在莆仙语言中,除此意思外,还有另一动作描述的意思,即是把重物挂在扁担或支棒的一端,将重物置在背后,扁担或支棒搁在肩上,扁担或支棒的另一端用手向下拽。由于要使整个重心落在身体的基面上,身部就得朝前弯倾着。重物越重,身部弯倾就越厉害,这样人就觉得非常费力。在莆仙语言表达中,费力就是觉得很重。

      若是把一重物,分成两部分用扁担或支棒去“担”,或将这同样重量的重物集中一端扁担或支棒去“举”,必定会有轻与重的不同使力感觉。日久了,莆仙人就总结出了“轻担重举”的经验来了。      

      【重担厄强轻重举】

      所谓的“轻重举”,即是指担子两端不一样重。为了平衡,这时扁担就得偏移成一端长一端短地挑着担。这样,走起路来两端货物一摆动,货物对扁担的拉力就变化(因为摆动的货物作圆周运动,向心力就不断地变化)。由于扁担两边的力臂不一样长,扁担两端拉力一变化,扁担也就失去了力矩的平衡,所以这样挑担走路,很是吃力。

      若是两端担子货物一样重,扁担的两边力臂就一样长,走起路来货物一摆动,虽然扁担两端的拉力都在变化,由于货物一样重,作摆动的向心力也就一样大,再加上扁担的两边力臂本就一样长,这担子仍处于力矩平衡状态。即使担子再重,走起路来还是比担子两端不一样重的好走路。人们以这一实践经验,来喻处理再麻烦的均匀之事比处理不均之事容易。

      【一代大媳妇,代代大子孙】

      “大”即是指“高大”的意思。本语的意思就是说,讨来的媳妇如果是个子高大的,传下的每代儿孙的个子一般都将是高大的。这实际上属于人体科学中的一种基因遗传因素问题。

      遗传学指出,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经自然或人工选择形成的动、植物群体。具有相对的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及经济学上的一致性,并可以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持其恒久性。也即是说,品种是动、植物的良种群体,是农牧业的生产资料。一个品种也是一个基因库。某些品种的特有性状往往可以在动、植物传宗接代或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对于从事农田经济的农民来说,讨媳妇要讨个子高大的,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遗传下来的子孙身材高大,身高体必壮,也即必有大气力耕田。其实,这种思维是符合遗传学中的科学道理。因为身材高大的品种,在传宗接代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有大气力耕田”的实质上就是生产资料中一项良好的劳动力。

      【走一天涵头,讲三天途头】

      涵头,莆田涵江的旧称,由于涵江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地方开发早,故此地方较为繁华,曾被誉为小上海,到过涵江的乡下人,因少见世面,所以回家后常常因好奇而感到新鲜,遇人就津津乐道其所见所闻。本语意喻少经世面的人对所见到的新鲜事物记忆得太多,讲也讲不了。

      好奇心是指喜好新奇性信息的可能性,是增强新奇性信息在大脑中显示的可能性的度量。好奇心理学是研究好奇心的本质、内涵、度量,好奇心与其他心理特征之间的联系,与好奇心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运行规律。好奇心对人的成长、记忆、想象和创造有着相当的影响与促进作用。“讲三天途头”实际上就是因好奇而使记忆深刻的一种记忆力体现。

      【一根草一点露】

      宇宙万物生长、繁殖、发展、运动、变化等都遵循着自然大法则,也即是受到自然大法则所左右。宇宙万物中,哪怕小到每一根草禾,它们都能各自承接到天上的雨露而顽强生长在世上,这是自然法则对生长在世上每一物体公平分配的一种具体体现。本语意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存之法。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花红”是指花期中的一个阶段。当花的各部分发育成熟时,从花朵开放,雌、雄蕊从花被中暴露出来,至完成传粉和受精作用,花朵凋谢的一段时期称为花期。在大田作物,一般以全田有10%植株开花时为开花始期,50%植株开花时为开花期。花期的长短因作物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一般禾谷类作物花期较短,仅3~10天,豆科植物较长,约10~30天。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是小麦花,只开5~30分钟;寿命最长的花是热带一种兰花,大约80天左右。

      本语是以“花红”的自然现象来衬比“人好”的人生哲理,道出每个人都不能是一直有好的日子过的,要有忧患的思想准备。

      【人众多,好“食门”】

      好“食门”,即是指东西好吃,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食欲的感觉。本语的意思是指,独自一人吃东西时一般觉得不甚好吃,如果许多人在一起吃东西时,就觉得这东西很好吃。这种现象在幼儿园中的小孩,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在家里吃饭时,多好吃的东西都不爱吃,大都是大人硬喂着吃。而中午在幼儿园集体吃饭的时候,即使是再普通的食物,他们也吃得津津有味。这跟另一莆仙熟语“猪仔抢槽”的意思相同。

      为何会发生上述现象?原来,每个人的大脑深处都有一个食欲的开关,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每天都可以感受到它。有时它让你毫无食欲,哪怕最美味的食物也变得没有任何诱惑力,也有时它突然食欲大开。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着名的“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在本语中,“人众多”就是一种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本来没胃口,在人众多氛围中吃饭时,受到了暗示,结果食欲就大开了。这暗示激发了人体内的一种称为饥饿荷尔蒙,它是由胃分泌的一种激素,在身体里面的作用是促进脑下垂体生长激素的释放,同时也会强力地刺激食欲而引起进食。

      【猪仔换槽】

      本语的意思是指,换了新环境,情况就不同。

      猪仔在一个地方不爱吃食,若换到另一猪槽去吃时,它就食欲大增起来。这与“人众多,好‘食门’”的道理相同,乃是受到另一环境一些因素的暗示结果。

      【一只鸡“黄”(不肯)吃米】

      喻独生孩子娇惯而不肯吃食。

      如今人们过分宠爱自己的儿女,尤其是独生孩子。家长只愁孩子不肯进食,整日是大鱼大肉或高营养补品喂养他们。这样,孩子被单调的食物所腻惯了,其大脑深处的食欲开关慢慢地麻木,或处于关闭状态,所以他们也就不爱吃食了。

      【一只狗吠影,众狗吠声】

      守门狗见到贼(或人)影就会吠,而在屋内或他处的狗听到有狗吠的声音,也跟随着起吠。人们就以此现象来比喻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人云亦云。

      “一只狗吠影,众狗吠声”现象,实际上是属于一种从众心理现象,俗称“随大流”。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从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大鼎天天扒,厄好去讨柴】

      这是日常生活常识的一句经验之谈。早期没电没气的时候,人们煮饭的工具是用莆仙话称为“鼎”的铁铣锅,烧料是柴草之类。由于经常烧饭,时间一久,铁铣锅与火接触的底面因柴草的烟所熏附,积成了一层烟尘的厚灰垢,从而延长了饭熟的时间。日久,人们发现,当那层烟尘的厚灰垢扒除掉后,烧饭的时间就快得多。人们发现这一奥秘后,就每天在煮饭之前将锅底的烟灰垢层扒掉,称为“扒锅灰”,就省了许多柴火。

      原来,烧饭前扒锅灰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烧饭之所以用铁锅材料,主要是由于它的导热性能好,这样就能吸热快,散热也快。由于铁锅底附上锅灰后,传热的性能也就降低了。所以每天在煮饭之前将锅底的烟灰垢层扒掉,缩短了熟饭的时间,也就省烧了许多的柴草。

      【有老人,无老树】

      人老了不能返老还童,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可是,果树老了,人们却能利用科学的方法使其复壮,延长其寿命。其原因是,一些树龄较高的古树,因其树势衰老,生理机能下降,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和新根再生能力不断下降,树冠枝叶的生长速率也较缓慢。若再遇外部环境的不适或剧烈变化,极易导致树体生长衰弱或死亡,因此人们就采取如下措施:埋条促根,让土壤能与外界保持正常的水气交换,对主根部位的土壤进行换土,病虫防治,采用化学药剂疏花、疏果,喷施或灌施生物混合制剂,以增加枝叶中叶绿素及磷的含量,并增强了耐旱力等一系列科学方法,从而使树体复壮。

      【三顿(餐)跟给着,厄好吃补药】

      三餐准时进食,乃是对人体进行适时补充能量,这是维持人的身体健康基本途径之一,比吃补药还要关键。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专心进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之一,也是增进幼儿食欲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食欲又是保证幼儿摄取足够营养素、维持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三餐定时定量的科学依据:人体内肠胃具有储存、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三种功能,食物需要在胃部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被充分消化。所以,两餐之间相隔以4~5个小时为宜。科学家研究发现,一日两餐者,蛋白质消化率只有75%;一日三餐者,蛋白质消化率提高到85%。同时,食物消化是个复杂的生化过程,需要在胃肠中利用大量消化液的作用才能完成。胃液中主要含胃蛋白酶和盐酸,除能促进蛋白质消化外,还有消毒杀菌作用。在小肠中含有大量的胰液、胆汁和小肠液。胰液中的蛋白酶、脂肪酶、核酸酶、蔗糖酶、乳糖酶等,可以促使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消化。胆汁中的胆盐和胆酸,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吸收。小肠液中的肠激酶、肠肽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等,为6000~7000毫升,这些消化液是持续规律分泌产生的。所以进食要定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王新良提出,一日三餐应将食物进行合理分配,不吃早餐、晚餐吃得过饱、经常在外就餐、不科学吃零食等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可增加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科学家告诫家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应从一日三餐中获得,不能用零食或补品代替正餐。

      【山中无虎,腹内有虎】

      山中本无虎,但心中却总觉有虎,意喻(1)自忧自虑;(2)多疑心。

      这是一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多疑的心理疾病。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疑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会有很大的偏差,对事物的认知多以自己的主观方式进行,多数时候不够全面透彻,往往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多疑的人往往对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挫折十分的印象深刻,无法忘却,一旦新的事物有和从前事物相似之处,就容易对新事物产生过度的紧张和怀疑,再也不敢轻易地相信什么人或者是一件事情了,用原来出现过错误的经验告诉自己一定要谨慎,再谨慎,生怕出现问题。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的人,会产生多疑心理,总是自认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总是感觉自己的缺点过多。缺乏安全感的人总害怕有人在议论自己,评价自己,甚至还怕别人在算计自己从而终日为这些事情所苦恼,被这些想法所困扰,不能自拔。长期的封闭或自我封闭使人对外界的一切人和事都存在着很大的戒心和防备,生怕被人欺骗和陷害,也就不知不觉的产生多疑心理。

      【老姜倒是辣,秋茄倒是幼】

      老姜比新姜辣,秋天从老茄枝条上结出的茄子更为幼嫩,人们就以这种现象来喻老的有时比少的更有能耐。

      姜有新姜、黄姜、老姜和浇姜之分。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黄姜,香辣气味由淡转浓,肉质由松软变结实,是姜中上品;浇姜,附有姜芽,可做菜肴的配菜或酱腌,味甚鲜美。老姜,俗称姜母,立秋之后收获的姜,即姜种,皮厚肉坚,在几种姜中,只有老姜味道是辛辣。

      秋天收获的茄子称秋茄,其颜色发乌暗,皮薄肉松,重量少,子嫩味甜,子肉不易分离,花萼下部有一片绿白色的皮。莆仙话称“嫩”为“幼”。

      老姜辣,有其医用功效,即是与红糖混合有益气养口,健脾暖胃,驱风散寒,活血化淤,补脾胃;益气血等功效。茄子具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治疗冻疮;降低高血脂,高血压;降低体内胆固醇,保护心血管、抗坏血酸;防治胃癌;抗衰老等功效。

      秋茄嫩,除了可做可口的菜肴外,还有医用功效。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干燥,加上“秋老虎”的余威,很多人在这时会出现上火的症状。民谚中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说法,中医认为,茄子性凉、味甘,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等功能,所以在这个季节吃些茄子能降“火气”,除秋燥。而秋天刚收成的茄子被称为“秋茄”,带有独特的清香,口感细嫩,因此风味比普通茄子更胜一筹。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意思是: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只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乃指希望成功的事不成,没指望的事倒意外成功了。喻事与愿违。

      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柳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为什么插柳易成活呢?原来,在它枝条内的形成层和射髓组织里,有许多分裂能力很强的细胞,这时细胞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迅速分裂繁殖,形成根或芽的原始体,并逐渐发育成长,能长成新的根和芽。将柳枝剥去树皮,就可以看到在洁白的光枝条上有许多很小的突起。它们平时处于“休眠隐蔽”状态,一旦枝条被切断插入泥土里,遇到温暖湿润的条件,就能迅速生根。这根被称为“救命根”,但光依靠这救命根还不能保证生长的旺盛,还得依赖于切口处的细胞加速分裂,形成愈伤组织,不断分化出“不定根原基”,进一步促使其发育成根。这时根长在切口附近,称它们为切口根。这种根经几天左右,就能长成发达的根系。

      【有响雷无落雨】

      这是指未到雨水节气的时候听到春雷,即使下雨也是雨量不多。另一情况也会产生“有响雷无落雨”的现象,即是在某一地方发生雷阵雨,雷声传得很远,连在空中没有积雨云的地方都能听到。在这地方的人就感受到只听雷响声而未见有落雨这一现象。

      有响雷无落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以此讽刺那些拍胸口吹自已能干、给别人很多承诺,但却没有兑现的人。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夜晚时候望空,总觉得星星的亮度不如月亮明。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看到夜空中的天体的亮度,是“视亮度”,不是真实的亮度。星星视亮度分为“星等”,1--5等亮度相差100倍。如果把星星都放在同样的距离,这时的亮度叫做“绝对星等”。若按视星等来看,月亮比较亮;若按绝对星等来看,星星由是比月亮大得多。人们就以这个现象来喻,工作中须要有一个能干的领导者,一盘散沙是没有作用的。

      【“姑蝇”吃衰蔗】

      莆仙话称甘蔗蚜虫(绵蚜)为“姑蝇”。本来甘蔗已是处于蔗叶枯黄凋萎的衰竭状态,再加上有绵蚜飞到蔗叶背面取食,更加重了衰竭的程度。人们就以此现象来喻灾上加灾。

      绵蚜是甘蔗主要食叶害虫。受害蔗叶枯黄凋萎,同时排泄蜜露溅布在叶上,导致煤烟病,降低光合作用,影响甘蔗产量和糖质。其实,人们所见到的“姑蝇”聚集到衰蔗上的现象是要产仔繁殖,并不是去取食。因为绵蚜行孤雌生殖,有群集于蔗叶背面取食和繁殖的习性。绵蚜有三次迁飞盛期:第一次于6月,主要由越冬虫源繁殖起来的有翅成虫向大田迁飞扩散;第二次于8-9月的田间扩散;第三次于11月,由成熟的蔗株迁飞到越冬场所或秋植蔗田。甘蔗生长期主要受气温和品种影响,本地甘蔗一般需要 12 个月。生长期不足的甘蔗,不只产量低,而且糖度也较低。秋植甘蔗以八、九月,春植甘蔗以二、三月为种植适期,因为制糖开工期从十一月到隔年的四月。秋植蔗田上的甘蔗正处于幼苗阶段,长势较弱,表面上看似衰弱。这时绵蚜由成熟的蔗株迁飞到这里产仔,人们就以为是飞到这里取食,所以有“‘姑蝇’吃衰蔗”之说。

      【等到目周毛生虱母】

      喻等待的时间很久。

      莆田话“目周毛”即睫毛。寄生在睫毛上的虱子一般是耻阴虱,由于睫毛常动,上面长虱子相对头发上长虱子来说是较罕见的,所以人们认为要待睫毛上长虱子,其等待的时间必是很长的。

      【虱母没三日后生】

      “虱母”是指人身上的虱子。本地人认为,虱子繁殖快,一生下来不久就生下小虱子,所以称它为“虱母”。本语喻人事变化快。

      虱子的种类分为三类:一种是体虱,主要生活在贴身衣裤上,以衣缝、皱褶、衣领和裤腰等处较多,产卵于衣裤的织物纤维上;第二是头虱,寄生在人头上长有头发的部分,产卵于发根,以耳后较多。第三类是耻阴虱,寄生在体毛较粗、较稀之处,主要在阴部及肛门周围的毛上,其它部位以睫毛较多见,产卵于毛的基部。本熟语中的“三日”是泛指数,其实虱子的繁殖周期是6-7天,寿命大约有六个星期。

      【打石阿遇着“石唧”(打石工具)】

      石匠打石的工序方式与木匠凿木榫一样,是用一手掌锤子,一手紧握着石唧(打石工具),照准其顶部用力敲击。根据力的传递,石匠的敲打力传递给石唧顶端,铁石唧顶端承受力沿着石唧传递到石唧的尖刃上,再由石唧的尖刃传到石料上,将石料打平或打掉一部分。石料硬度大,石匠必须用较大的力敲打才行。由于石唧与石料是硬碰硬,敲打下去,传递的力太大,石唧与石料接触处会产生反弹力,握石唧的那一手就会感到手被震麻,有时被震疼而握不住,石唧即被石料反弹飞了起来,这时就伤了石匠本人。后来人们根据打石人被石唧反弹所伤的现象,就用来嘲笑一些人经常欺负惯别人的人,反被人打。

      【虼蚤(跳蚤)做事挂累虱母】

      跳蚤与虱子一样,同样都是人体上吸血的寄生虫,吸血时人们都会感到很痒。所以,人们一旦感到全身发痒,就以为是长虱子,其实有时是被跳蚤咬痒的。这种误会,跟蛲虫在肛门中蠕动感到痒一样,人们也以为是虱子爬进肛门中,错怪了虱子。人们就以这种现象来喻做事连累不相干的人。

      【狗走千里,改不了吃屎旧习】

      狗总有一个不好的习性,即是好吃屎。人们就以此现象来喻恶性不改。

      狗为什么时候喜欢吃屎呢?原来,狗吃屎的行为分两种。母狗会舔食小狗的排泄物,一方面是要保持环境干净,以免小狗生病;另一方面则是在野生时代留下的习性,吃掉小狗的便便,以免被掠食性的敌人发现而危及小狗安全。另一种情况,如果不是刚分娩的狗出现这种行为,那就是狗因缺乏营养,就想从粪便中去吸收残留的营养成分。因为当狗和小孩的肠道内有寄生虫时,会影响到它的消化吸收功能,使得其排出的粪便中仍然含有颇多的营养成分,于是狗就会把粪便当成食物再吃下去。

      由于人们觉得屎是一种看就恶心的东西,狗却偏爱吃,为此就把狗这种习惯也就看作是一种恶性。

      【虱母“挤因”(切音,楔入的意思)“高锥”(肛门)】

      往昔,由于卫生条件差,人们常长虱子,所以一觉得 身上痒,就认为是虱子在作怪。小孩经常说是肛门痒,大人就以为是虱子钻进肛门而发痒的。这是一种经验性错误的认识。其实,这是小孩肚内的蛲虫在作怪的。小孩体内有蛲虫在肠道中寄生时,当其睡眠后,肛门括约肌松弛时,部分雌蛲虫便从中爬出肛门,在附近皮肤产卵。产卵后,雌蛲虫多因干枯死亡,少数雌虫仍在肛门蠕动移行,这时小孩也就感到肛门很痒。这时,大人就会诙谐地说:“这是虱母‘挤因’‘高锥’。”莆仙话把“钻进肛门”形象地说成“挤因”,即是像木楔楔入似的。后来将此语引申来喻本来就很挤了,再有人楔入就说是“虱母‘挤因’‘高锥’”。

      【酒醉吐真言】

      喝醉的人控制不了神经,往往是最爱讲出一直隐藏在心头里的话。

      酒后吐真言,发生在饮酒者的亢奋期,即急性乙醇中毒的兴奋期。轻度兴奋时,吐的真言是故意数落、谩骂、攻击平常敢怒不敢言的人或事。此时,其人对自己的言行是完全知晓的。中及重度兴奋时,其吐的才是真实意义上的真言,平常其控制、隐藏在内心不说的真话。此时,其人已完全失去大脑的理性控制,一吐为快,毫无掩饰,酒醒后对酒醉时的言行也是毫不知晓的。

      【鸭子出世无“娘底”(即娘亲)】

      鸭蛋是由母鸡代孵出的,它一出壳就没有见过母亲。喻幼年失去母亲的可怜孩子。

      本来,家鸭的祖先野鸭和大多数野鸟一样,会筑巢和孵蛋。以后,因为人们见不孵蛋的鸭子长得肥,为了使鸭子多长肉多下蛋,也就在长期驯养中改变了鸭的不孵蛋习惯,经过一代一代的培育,这样,母鸭的孵化功能便退化了,也就不会孵蛋了。为此,早期家庭中孵化家鸭,一般都是由母鸡来代替。歇后语“鸡孵鸭子——白忙活”正是说明了这一孵化的现象。由于小鸭的出生只能全靠母鸡帮忙或人工孵化了,不知道自己孵蛋的母亲,所以说“鸭子出世无‘娘底’”。

      【鸭蛋再密也有缝】

      鸭蛋经腌后变咸,说明它是有缝隙的。本语喻任何事都不能保密得不透风的。

      据科学研究,蛋壳是经过天然自然形成,其结构从里到外可分五层:第一层蛋壳内膜(称为凤凰衣,它的主要成分纤维蛋白,角蛋白与粘多糖组成的复杂蛋白质,占有蛋壳总重量15—17%);第二层蛋壳外膜;第三层乳头状锥形层;第四层栅状层(海绵层)和第五层蛋壳膜。蛋壳的形成过程为无壳蛋——内膜(角蛋白膜—蛋白纤维)——外膜(是蛋壳形成的基础)——乳头层——海绵层(决定蛋壳的厚度和硬度,碳酸钙)——外壳膜(有益于维持保护蛋壳的强度和保鲜)。

      蛋壳的结构是多孔透气的,以便于内部生命演化时的新陈代谢。也正由于蛋壳是多孔透气的,所以鸭蛋经腌后变咸,人们就认为是有缝隙。其实,孔与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回事。

      【包龙图逮风】

      这是从戏台上包公戏中演化出的一句熟语。以逮风来喻叫去做那无踪影的事。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温度升高,地表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而往上升。热空气上升后,低温的冷空气横向流入,上升 的空气因逐渐冷却变重而降落,由于地表温度较高又会加热空气使之上升,这种空气的流动就产生了风。

      由于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所以人们就认为风是无着摸的东西。逮风无疑是叫去做无踪影的事。

      【慢装担,快走路】

      上路前,仔细地把担子上的货物用绳索或带子装紧捆好,其目的就是使捆绑在一起货物的静摩擦力增大。虽然花费在装担上的时间多,但路上因担子不散装,行路就很顺很快。若是为了赶路而匆促装担,因货物捆绑不紧,也即是绳索与货物之间的静摩擦力小,在行走的路上绳索与货物就会相对滑脱,从而使货物散了装。这时只好停下重新再捆绑装担,反而耽误了行路的时间。

      【刀磨利,柴好砍】

      上山砍柴前磨柴刀,虽然拖延了出发的时间,可是,由于柴刀磨利了,砍起柴来也就利索了起来,很快就能砍出一大捆的柴木来。这是因为柴刀被磨得锋利,砍起木来,其刃口与树木相接触的面积比钝刃小,从而压强也就小得多,用同样的砍力,刀刃入木就深,也就是树木容易被砍断。这道理与“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是一样的。

      【斧打凿,凿打柴(木)】

      这是木匠给木料打榫时的一系列工序,即是木匠将凿子的刃口对准木料上画好的榫眼,然后用斧子照准凿子的顶部木柄用力敲击。根据力的传递,木匠的敲打力传递给凿子的顶端,凿子顶端承受力沿着凿子传递到凿子的刃锋上,再由凿子的刃锋传到木料上。由于凿子的刃锋很利,即是其与木料的接触面积很小,压强很大,木匠稍用力,就能使凿子入木三分,很快就能打好榫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见到木匠打榫时木匠、斧子、凿子和木料之间的传力这一现象,就生动地用来比喻官府向底层的老百姓层层下压情况。

      【糖吃完吃蔗不甜】

      人的舌头是靠表面的味蕾辨别味道的。味蕾分布在舌头上的乳头状突起内、舌的底面和口腔内咽部、软腭等处,是一种椭圆形的结构,外面有一层盖细胞,里面是细长的味觉细胞,味觉细胞的末端有味毛。包围在味觉细胞上,把味觉细胞的兴奋冲动传递到大脑的味觉中枢。味蕾所感受的味觉可分为甜、酸、苦、咸四种。其他味觉,如涩、辣等都是由这四种融合而成的。

      其实蔗吃起来是很甜的,只因糖是由蔗汁中提炼结晶出来的,其甜味比蔗的甜味浓得多,若是先吃了糖后再去吃蔗,由于舌尖上支配味蕾的味觉细胞先感受到甜味大的糖,其刺激大,再感受甜味较小蔗的刺激,所感受的兴奋冲动也就变得淡了。结果传递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时,表现出来的感觉也就觉得吃蔗不如吃糖甜了。人们根据这一经验现象,就用来喻得到大好处后再得小好处就不觉得有什么兴头了,或用来喻良好的东西接在“优”后就显得差了。

      【做荔枝亏本,见松柏蕾都惊】

      这是由人体心理的条件反射所引起的。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的类型,条件反射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由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做荔枝买卖生意时所收购的荔枝外壳是粗的,现在亏本了,由于松柏蕾的外表与荔枝相似,都是粗的,在视觉上就产生了第一信号反射,一见到松柏蕾就联想到荔枝,再联想到亏本,所以就感到“惊”。

      【牛蜱有入无出】

      牛蜱在牛身上常大量吸血,吸血时间很长,通常幼虫吸血时间约需2~5天,成虫的雌虫约需6~15天,成虫可耐饥3年之久。牛蜱既有吸血,也有排泄,吸饱血经消化后就会排泄的。在耐饥期内,未食当然也就不排泄。因牛蜱吸或耐饥血的时间太长,人们就认为牛蜱是一直在吸血而未见有排泄,因此就说是“牛蜱有入无出”,并以此来喻吝啬的人,说他跟牛蜱一样,使用钱财有入无出。

      【红目糟“可怜只”,大吃咸“冲我连”(即厌嫌的意思)】

      本地人认为,若是咸的吃得太多会引起红眼病。为此,人们就以此来喻又可怜又厌恶。

      莆仙话称为“红目糟”的红眼病,乃是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暴发流行的、剧烈的急性结膜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发病的原因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其实,吃得太咸只能增加身体的代谢,引起高血压,增加心脏的负担等,与大吃咸根本无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麻疯虫认亲】

      麻风是由麻风分支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麻风杆菌传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互相接触,由被接触人的破损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常与麻风人接触的一般是他们的亲人,所以麻风人的亲人得病率也高。鉴于这种得病率高的经验认识,人们就认为,麻风的传染是由麻风患者身上有一种麻风虫飞到他亲人身上而致的,这麻风虫只认亲人而不认他人。在基于对麻风虫这一错误的认识,人们对那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上门攀关系的人感到厌恶,就蔑视地说他是麻疯虫来认亲。

      【猪母搭栏使嘴】(莆田)  【猪母头使嘴】(仙游)

      指做事从不自己动手,专是凭嘴巴发号司令指挥别人的人。

      猪,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这是家养进化的结果。猪有天赋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猪鼻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母猪搭栏(拱拦)有多种原因。明显的一种原因是母猪在发情期,另一种是母猪生活在单调无聊的栅栏内或笼内,常狂燥地在栏笼前不停地啃咬着栏柱。其实,母猪拱拦是用猪鼻去顶去拱的,因其嘴巴鼻子是连在一起的,本地人就将嘴巴鼻子统称为“猪嘴”。人们从猪母干什么都用嘴巴这一现象特征,用来喻那自己不动手而全凭嘴巴指挥别人的人。

      【养老鼠咬布袋】

      老鼠是人类的四害之一。它是一种啮齿动物,一种最为恶劣的习性,就是天天咬东西以磨牙。一旦老鼠跑进房间,每夜就不得安宁,悉悉索索的,吵得直不能入睡。这还不算什么,老鼠所咬坏的东西才使人心疼呢。如门窗、木箱、布袋、衣物等等。在以前农村里,用于装东西的麻袋、布袋之类,较箱子来说,便于出外携带,因为这些丝麻织品在农村中都是较贵的物品,所以人们把这些视为稀罕物而珍贵之。

      现在,家里跑进了老鼠,消灭不掉它们,反倒让它们偷吃家中的食物,养得肥肥胖胖的,结果珍贵的麻袋都被咬破了。你说,心疼不心疼?为此,人们就以咒骂老鼠的骂话,来喻那些吃里扒外或忘恩负义的人。

      【月呣光,勿会晒得谷】

      我们知道,月球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光的反射,实际上就是一种能量传递。光线每经过一次反射,光的能量就会减弱了一些,因为光线射到镜面上,镜面就会吸收一点能量。很强的太阳光线射到月球上,其能量经过月球上凹凸不平的各部分吸收后,能量也就减弱了许多。从月球上反射出来的光线,在到达遥远的地球,之间,充满了无数的空气和尘埃颗粒,在这当中,不知又进行了多少次的漫反射,光线的能量越变越弱,最终到达地球的光线能量,几乎是微乎其微,当然不能晒得谷子。这就是莆仙俗语“月呣光(再怎么亮),也勿会晒得谷”的科学性体现。

      【矮古人放长索】

      这是个劳动经验,即是说,挑担时把担子的绳索放得长些,这样比较好走路。原来,这个劳动经验中,竟然蕴含着一个物理学原理。即是说,挑担时,把担子的绳索放长与放短,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一是,担子挑在人肩上,这时担子的两端货物通过扁担与挑担的人组合成一个整体。由于挑担人的重心不变,整个组合体的重心也就决定于两端货物的重心。当担子的绳索放长,则两端货物的重心就下降;当担子的绳索放短,则两端货物的重心就上升。整体重心下降,稳度就变大,走路就稳了;重心上升,稳度也即变小,走路就变得不稳了。二是,挑担走路时,货物会摆动,即是作圆周运动,根据向心力与摆长成反比的原理,担子的绳子越长,则向心力就越小,那么传递到人肩膀上的压力也就越小。

      人们把小个子称为“矮古人”,按理说,小个子挑担时把担子的绳索放得高些,即短些,这样才与他的矮小身材相配称,让外人看觉得人与担子配合得匀称。可是他却偏偏把担子的绳索放得长点好走路,这样,外人就了是“矮古人放长索”了。后来,人们知道了担子的稳度道理后,挑起担来就把担子的绳索放长,自嘲说,我这是“矮古人放长索”。

      【“伢矮”(或“呆囝”)无六月】

      这是莆仙人的生活经验之谈。莆仙人常谓的“六月”,即是指夏天。仙游人称小孩为“伢矮”,莆田人称小孩为“呆囝”。莆仙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东南面临海,西北面靠山。由于气候与地势的原因,导致莆仙地方的夏天气温高湿气大。夏日的白天,酷热的阳光照射,西北陆地地面温度上升得很高,虽然太阳下山后,地面上的热度还未退尽,有时上半夜天气很热,孩子睡觉时热得把被子都踢掉。可是到了下半夜,陆地上的热退尽了,东南面的海水由于比热大,吸收的热量也大。下半夜时,当地面退热时,温度降低,海面与陆地就产生了温度差,这时海水就要放热。海面与陆地上的空气就形成了对流。对流的气流温度低于白天的温度,人们就感觉到下半夜的风很凉。由于小孩的抵抗力差,特别是婴儿,睡觉时若被凉风一吹,就容易闭门着凉感冒。为此,人们就以“‘伢矮’(或‘呆囝’)无六月”这谚语来告诫孩子的家长,要把孩子“顾给‘烧’(暖和的意思)”,不要认为是“六月天时”,随任孩子睡觉时不盖被子。

      【“一嘴喏伞”  四两福气】

      “一嘴”,即一口的意思;“喏伞”(切音)是指痰,也指口水。福气,是指享受幸福生活的命运,福气越重,命就越长。旧时算命运时,是用两和钱来称的。本语的意思是说,“喏伞”是很宝贵的,不要轻意地把它吐掉。

      这句俗语中既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也有不科学的地方,这是因为莆仙人把痰和口水混在一起,全称为“喏伞”。若是所谓的“喏伞”是指痰的话,就不科学了。因为痰是由人的呼吸道里的许多小纤毛,慢慢将脏东西麦浪似地朝向口腔方向推出来的。每个人的痰密度不同,里面什么样的细菌都可能携带,这有害的东西反而损“福气”的,必须要把它吐掉。但不能随地吐痰,要把痰吐在痰盂中。

      若是所谓的“喏伞”是指口水的话,那就是科学的,因为口水是由口腔周围的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它具有润滑口腔粘膜、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其中还含有淀粉酶和溶菌酶,能帮助消化和具有杀菌作用。从这角度来说,在古代曾被誉为“金津玉液”的口水(唾液),确有“四两福气”那么宝贵了。这时,就不要轻意地把它吐掉。

      【师傅‘一各比伊’  师囝忙物死】

      “比伊”(切音),即覆过来的意思。本语的意思是说,只要师傅的施工方案覆反了一下,那他的徒弟就得返工忙乱得要死。

      这一俗语乃关联到一个有关施工方案如何统筹全局的科学问题上。统筹全局的关键问题,便是在于各个步骤如何安排,而分清哪些步骤能够并列进行,哪些步骤有先后次序,便能够合理统筹各项工作流程,能够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正因为那个没有统筹全局的师傅一反覆其设计的方案,才导致其下属的徒弟再度返工而忙乱奔波。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莆田城里的街道两旁经常被挖掘得坑坑洼洼的,据说是要埋设水管。当坑洼处刚被埋上不久,过一段时间又再挖开,说是要埋设电缆线,弄得过路行人跳坑跃土堆地“怨声载道”,这就是当时没有科学地全局统筹设计的结果。古老的俗语,早就警告过那些主管全局设计的“师傅”,施工之前一定要统筹好全局,否则就要误工时招埋怨的。

      【狗精会“伯”(识)路 猪憨只“犁”(拱)路】

      这一俗语以二种动物的表现进行比较,来褒贬一个人或所做的一件事。

      狗之所以能“伯”(识)路,是由于它大脑中有3种类型的天赋细胞来认路,即是当它面临一个特定方向时,方向细胞会得到激发;当它处于一个特定地点时,位置细胞会得到激发;当它四处活动时,网格细胞会定期激发。

      猪之所以在“犁”路,并不是憨的表现,而是在拱土觅食,因为猪有天赋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本谚语是指先雷后雨降水少。

      雷声是积雨云中或之间产生放电现象所伴随的放电声音,由于声音的速度慢于光的速度,所以发生雷阵雨时,人们是先见到闪电,之后才听到雷声的。既然是先听到“雷公先唱歌”的雷声,说明产生大水滴的积雨云已经运动到别处去了,即使是有雨,也只是运动过上空积雨云所的残余雨滴。

      【雨打云顶寺,抱囝跑‘黄铁’(来不及的意思)】

      此谚语是仙游郊尾地方的气象谚语,其中所提的“云顶寺”,是位于郊尾镇后沈村的云顶山上,为了押韵,就把它作为云顶山地名的代名词。谚语的意思是说,(在夏日)只要一见到乌云盖满云顶山,就意味着郊尾一带地方即将很快地就有了“西北雨”(雷阵雨)。其中,是以“抱囝跑‘黄铁’”来形象地比喻西北雨来得迅猛。这个谚语一般只局限于夏天,同时也只是相对云顶山以南或东南方向的郊尾一带地方而言。这是郊尾一带人们把位于西北方向的较高点云顶山,作为观察天气变化的坐标,经过长期的观察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转化为适用于当地的天气谚语,也即成为一种当地文化的结晶。

      【五更不成雨】

      雨的生成先决条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五更为黎明时分,气温正由低转高的时候,这时若是下雨,也只是暂时的,在渐高的气温下,水蒸汽一般不会再凝结为水珠,雨也就停止了。

      【六月北风如毒药,七月北风浪浩荡】

      这是流传在仙游枫亭、郊尾一带的气象谚语。六月、七月,是指夏天。在枫亭、郊尾一带,夏天一般是吹东南风,此时若有吹北风,很有可能在海面有热带气旋形成,才致使有反方向的北风产生。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称为台风。台风的到临,海上必定风浪浩荡,其所造成的灾害,必将剧烈地荼毒百姓。所以,当地人就以“六、七月吹北风”现象,作为台风即将来临的前兆,视其为“毒药”。

      【天中“老车闪”,双脚跑“黄铁”;东闪无灵味;西闪、北闪三日内】

      “老车闪”,即闪电;“黄铁”,即来不及的意思。整个谚语的意思是以闪电来预示雨的到来。

      一般是在夏季,才能有伴随放电现象的雷阵雨发生,这放电现象便是闪电,本地人称为“老车闪”。若是见到闪电是在正天中,说明产生雷阵雨的大规模云层已经运动到当地之上,这时积雨云内的大水滴即刻降落了下来,双脚哪能跑得及?

      由于莆仙一带的西北多山,地势高,夏日贴近地面的空气因温度较高,能够接纳更多的水汽,导致空气的密度减小,空气变轻,变轻了的空气不停地上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会逐渐下降,空气也就渐渐凉下来。空气凉了,就无法容纳原先丰沛的水汽,一部分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由于小水滴太小,上升的热气流托住了它们,并把悬浮着的小水滴不停地往更高处推。云就越堆越大越高,形成积雨云。由于积雨云中下落的水滴与上升的气流相摩擦,产生了静电,静电荷达到一定量时就开始放电,放电现象中的发光,就是闪电,发声就是响雷声,这就是雷阵雨,俗称为“西北雨”。这时,若是见到天东边方向有闪电,说明产生雷阵雨的积雨云已经运动到东边,也即不会在本地上空下雨了,所以说是“无灵味”。

      若是见到天的西边或北边方向有闪电,说明产生雷阵雨的积雨云开始在慢慢地形成,虽然不会很快来到本地,二、三日内就有可能到来。

      【九月交冬正在忙,十月交冬满洋空】

      本地称立冬为“交冬”。“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而本地农村人们一般是用农历看日子的,由于农历中有闰月,所以节气所在的月份就不能固定。如立冬节气,有些年份是在农历九月,而又有些年份则是在农历十月。如果立冬节气是处在农历九月的时候,这时正值水稻黄熟,田洋里处于一片繁忙的农忙季节。如立冬节气是处在农历十月,这时水稻已收割完毕,田洋里只剩下空荡荡的稻茬,故有“满洋空”的感觉。

      【大豆喜欢兄弟仔多  豆仔爱听锄头声】

      大豆栽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及水肥条件而定,早熟品种每667平方米栽3~4万株、中熟品种栽 2.5~3.5万株、迟熟品种栽2万株左右。由于本地大豆是早熟品种,为此在穴播时要多放种子,即是每穴要放种子五、六粒左右,故以“欢喜兄弟仔多”来形象表述之。

      豆科作物喜欢中耕。锄破土面,一方面是破坏土面毛细管,有利于保墒;另一方面有利空气进入土中,促进来头科根瘤菌的生长。中耕一次,等于施肥一次,但是必须在花前结束中耕。

      【干花湿籽】

      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为此在开花时要求晴朗的好天气,这样才不至于掉粉,故有“干花”之说。

      大豆结荚时要求湿度大,即“湿籽”,因为这样对大豆灌浆饱满有好处,在鼓粒期如遇高温干旱天气,有灌溉条件的应适时灌水,以沟灌湿润为宜,防止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

      【寒露霜降,甘薯土里孵】

      甘薯的生长过程一般分为发根、分枝、结薯,蔓薯并长和薯块盛长3个时期。“甘薯土里孵”即指甘薯在土里膨大,即薯块盛长阶段。在寒露和霜降节气里,本地的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多,呼吸作用消耗营养少,可以用于贮藏的营养分就多,块根因之膨大得快。

      【花前锄草,花后锄荚】

      花生是在苗期、团棵期、花期进行3次中耕除草。为怕花期中耕容易损伤植株基部的果针,所以特在花生开花之前结束中耕除草,以免花后“下钉”(结籽)受到损失。这是本地的农事经验之一。

      花生开花后便是结荚期,由于始花后对养分吸收激增,但根瘤菌也开始源源不断地供应花生氮素营养,如追施氮肥过量,易引起后期茎叶徒长和倒苗。因此,开花以后一般不追施氮肥,而主要是抓住花生始花期结合最后一次中耕除草,并施用复合肥和钙肥。这最后一次的中耕除草,就叫“花后锄荚”。

      【茄子辣椒,越锄越着焦】

      辣椒开始采收前由于地温低、根系弱,人们常采取“大促小控”的田间管理,即轻浇水,早追肥;浇后及时中耕,以增温保墒,促进其发根。可是,这里的中耕除草只是松土而已,要浅锄。一些经验不足的人就像其他作物的中耕那样,结果就把其根锄断了。根若被锄断了,新根就长得慢,表现的状态就是茎叶枯焦。为此,本地人就总结出这样的一个经验,即是中耕除草有害无益,“越锄越着焦”。

      茄子跟辣椒一样,都很惜根的,地下的根系一旦被锄断了,表现的状态跟辣椒一样。

      【“乌芜”(即乌瓠)出,韭菜落】

      夏季,乌瓠出市,新熟的乌瓠口感好,一出市就受欢迎。而韭菜一进入夏季,由于气温高,上午买,下午烂,不受欢迎。故以一出一落来形象比较二种夏菜受人欢迎的身价。

      【菜瓜(丝瓜)爱照镜】

      丝瓜喜湿,特别是进入高温伏旱期后,必须及时浇水。本语是以水面照镜来拟人化地形象说明菜瓜(即丝瓜)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好天天照镜。

      【早稻爱看扒龙船  稻仔爱抓“高锥”(即屁股)痒】

      扒龙船是代指端午节时间,此时早熟的稻子开始抽穗。把早稻抽穗拟人为爱看扒龙船。

      早稻秧插后一星期至十来天后,即成了“稻仔”,这时就得给水田中耕一次称为“薅草”。本地人薅草时是用手伸入泥土中抓,就像是抓痒似的。小孩子经常屁股痒时,就要大人用力给予抓屁股痒,故此本谚语就以拟人的形式,形象地要求薅草的人要像抓屁股痒那样地,深至稻仔的根部抓,这样才能使新旧土互换,有利于水稻早生快发。

      【“青着土”  隔年“粗”】

      往昔农村中给庄稼施肥多是用火烧土和人尿粪。火烧土烧了熄火后马上使用,称为“青着土”,即新鲜的土。刚烧毕的火烧土钾肥没有流失,肥效好。莆仙方言的“粗”,即是指人尿粪。隔年“粗”,即是经过长期发酵了的人尿粪,用这种人尿粪给庄稼施肥,是不会伤苗的,而且肥效也高。

      【好秧半年田  烂秧兆丰年】

      秧好是为丰产打下基础。稻子从秧到成熟一般是半年的时间,稻子若是丰产了,说明这半年的田没有白使用的。

      这里所说的烂秧,一般是指生理性烂秧,其原因是种子初播时,恰是低温阴雨,或冷后暴晴,这样造成水分供不应求时呈现急性的青枯,或长期低浊,根系吸收能力差,久之造成黄枯。既然会发生烂秧现象,说明在播种时期的气候是低温阴雨,或冷后暴晴。根据农事经验判断,这一年的雨水必定会充足,这跟另一农谚“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相似,故此说是“兆丰年”。

      【夏至小暑热如虎,早仔厄叫苦】

      本地人称早孕穗的稻子为“早仔”。稻子如果在夏至小暑这时候开始孕穗,由于高温过热,早孕穗的稻子肯定会影响产量的,故此说“厄叫苦”。

      【不怕七月半的鬼,“腊惊”(只怕)七月半的水】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由于鬼魂是虚无的,故此人们虽然心理上对之有敬畏感,但在现实上对灾害更是有恐惧感,即是谚语中所说的“七月半的水”。它乃是指秋淋季节,常有台风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仙游地区在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时间内,“七月半”左右发生“七月半的水”灾害记录有:

      1955年8月24~25日(农历七月初七~初八),受从惠安的台风影响,降水量71.1毫米,冲毁水利工程64处,农田受淹2000亩,倒房12间。

      1956年9月(农历七月廿七),连续三次台风,总降雨量达300毫米,受灾2065户,农田冲淹8万余亩,倒房770间,冲塌桥梁26座,伤43人。

      1958年8月29~31日(农历七月十五~十八),受强台风袭击,全县普降暴雨。全县受灾1223户,农田冲淹13.8万余亩,倒房1845间,冲塌桥梁10座,小桥114座,死53人,伤4 人,牛死12头,损坏水利设施8000余处。30日,钟山后岭日降雨量489毫米。当日,游洋龙溪日降雨量300毫米,夜10时,山崩地裂,房舍陷塌,10户遭难,6家全亡,49人遭亡。

      1959年7月上旬至9中旬(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受3次台风袭击,暴雨泛滥成灾。枫亭、园庄、榜头公社为受灾最为严重。全县受灾7366户,甘蔗被折3.87万亩。

      1960年7月30至8月6日(农历闰六月初七日~十四日),全县降特大暴雨。

      1961年5~9月(农历三月十七日~七月廿二日),遭受8次台风影响和袭击,全县毁坏水利设施1228处,交通15处,农田受害9.89万亩,损坏4.8万间,死6人。

      【早麻二月二,晚麻四月四】

      这是指当地黄麻下种的时间。

      【做田人人会,收成“没平多”】

      表面来看,下田干活,大人孩子,人人都会。可是田间活乃是一门大学问,其中与掌握种田的技术与耕作粗细、种子的好坏、除虫灭病的有无、灌水的多少和收成适时与否等因素都有着关联。有的能熟练地掌握了这些田间管理技术,收成当然就多了,有的只掌握了一部分或更少些,其收成自然也就少了,故有“没平多”之说。(吴松江)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