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仙游纪姓:千载“高阳”盼传承

    仙游纪姓:千载“高阳”盼传承

    1.jpg

    2.jpg 

     衡山府是大部分仙东村纪姓子孙的信仰寄托

    3.jpg

      访清末举人纪友堂墓

      百姓故事会系列采访活动第46站来到西苑乡仙游山,毗邻而居的仙东村、仙西村、仙山村为全县纪姓人口分布最多的三个村,其中又以仙东村海尾洋自然村为最。作为姓氏的“纪”读音应为第三声“jǐ”,这与莆仙话发音尤为相似。

      仙游纪姓堂号为高阳堂,高阳原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名字(黄帝→昌意→高阳),汉朝时设有两个高阳县,晋武帝泰始元(265年)立高阳为郡国。听说有记者来采访纪姓故事,77岁的仙东村村民纪祖地带着珍藏的族谱前来赴会。他从银行取款专用的黑色塑料袋里,小心翼翼地将族谱取出。两本纸质泛黄的族谱从清光绪戊申三十四年荔月传承至今,一百多年的光阴已令这两本线装族谱“伤痕累累”,所幸字迹依然清晰可阅。

      靠着这两本族谱,纪氏族人才知道一些关于先祖的故事。例如,仙游山有纪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宋年间,约有千载岁月,先祖奉始公被视为入仙纪氏第一代,至于再往前的先祖是谁?从何而来?这薄薄的两本族谱上没有记载。据仙东村老人们头口相传的说法是,从山东寿光来的。

      纪祖地说,仙游纪氏只有高阳纪这一支,分布在全县其他乡镇的纪氏,源头上都来自仙游山。先祖落户仙东后,陆续开枝散叶至仙西官尾、仙山熊宿、三明尤溪下洋等地。据介绍,三明尤溪的纪氏宗亲曾在十几二十年前来到仙游山寻亲,并曾表示,如果要重建祠堂的话,可以出资一起兴建,共同祭拜。

      “为国方隆盛,高曾承祖武。传经乃华荣,孝友振家声。”这20个字是仙游高阳纪的排辈顺序,据悉目前已传承至“荣”一辈,所剩不多。“挂表德的时候会用上这个,”79岁的纪永照说,“排好的字辈大概还能用80至100年,不过也要找个机会,再往后续排字辈。”说完这句话,纪永照与纪祖地二人相互对望嘀咕着:且不说字辈,挂表德这个传统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没有了。

      山路多曲折,转过不知第几个弯,记者一行来到仙西村官尾自然村。地多人少,在官尾自然村官桥宫前,开阔的土地上几乎不闻人声,土地闲着,偌大的崭新房子也大门紧闭,只有偶尔经过的妇女投来一瞥。村民感慨道,很多人为了孩子的教育把家安在城里,年轻人外出打拼养家糊口,老一辈的就要下山照顾孩子。“有些户籍没办法解决的,孩子们读书只能选私立的,从幼儿园开始,学费就比别人花得多。”村民说,见识到外面的繁华后,也少有子孙愿意回到老家,村子就这么一天天冷清下来。

      因着采访之事,很久没有见面的仙东村纪祖地、纪永照和仙西村纪玉坤坐到了一处,他们三人是小学同学,交情长达数十年,平日里忙着自家的事情,渐渐疏忽联络。

      与纪祖地和纪永照聊天中,记者留意到一件令人唏嘘的往事。十来年前,村中名人纪友堂的后人曾回来寻亲祭祖,却因时间久远,找不到祖先的坟墓,后来是在老人家的带领下才找到。记者一行来到位于仙东村洋尾垅山头上的纪友堂墓地时,只见一块墓碑倒扣着,清理后可以看到“清”“七品孺人”“纪先生”等字样。据介绍,纪友堂曾为清朝举人,做过县官。

      为了多多探寻纪氏故事,记者逢人便问。令人讶异的是,无论年长年幼,都会在回答不知道之后,来上这么一句话:“上一辈的人知道”。然而, 现实的情况是,当记者采访到一些年过七十的古稀老人时,他们也多有不知。

      纪姓图腾

    4.jpg

     

      纪的本义是为使丝缕互相区别不致混杂的“界线”。纪之初文是已。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纪字就是“己”,就像一根弯曲的絲绪。

      寻根问祖

      纪姓深藏仙游山

      纪姓源出姜姓,是以国名得姓的,起源有三。

      一是源于西周初期,相传为炎帝的后裔,伏羲大臣的后人受封于纪国(今山东寿光县纪台村一带),后来建立了纪国。公元前690年,纪国被齐国吞灭。为怀念祖国故土,其国人以国名“纪”为自己的姓。

      二是源由舒氏改姓。唐代有位叫纪迈的人,本为姓舒,后来改为纪姓,子孙也以纪为姓。

      三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代八族中有锡马拉氏,后来改为姓纪。

      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河南固始人纪长春,字注颖,自固始入闽,先居惠安,后移居同安。纪长春为纪姓入闽始祖。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进士纪曰,山东利津人,官宋理宗朝左枢密右丞相被贬入闽,择居晋江。其后裔纪奉礼,南宋建炎间,迁兴化军仙游山海洋尾(今仙东村)开族,现在主要分布于仙游山,即仙东村、仙山村、仙西村。

      家风家训

      家风家训

      为国方隆盛,高曾承祖武。传经乃华荣,孝友振家声。

      ——摘自仙游山纪姓族谱

      采访手记

      不忘初心  一路向前

      在“纪姓”的采访中,记者一行驱车绕过蜿蜒盘旋的山路来到西苑乡仙东村,正当村里老人纪祖地向记者认真介绍纪姓开族和发展时,站在一边旁听的李明育也向记者说起他们李氏保存善好的族谱。

      李明育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他就听闻《仙游今报》有一个叫“百姓故事会”的栏目,从那以后,基本每期都会通过手机微信观看百家姓内容。他手头上也保存着六册嘉庆年间留下来的李氏族谱,此次也想借此机会让更多人了解李氏的文化和发展。

      目前,百姓故事会姓氏采访的顺序是根据人数多少进行的,随着采访的深入,今后采访的姓氏人数也会越来越少,采访难度也会逐渐加大。但同时,伴随着宣传的深入开展,这个栏目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今,每周的采访中,我们都会碰到一些热心的老人向记者讲古说今。从老人们的身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质朴的存在,虽然没有城市那霓虹灯火般闪烁,但是总能不经意间触动我们。老人们配合我们采访,为我们牵桥搭线,甚至带我们爬山涉水,做这些他并没得到什么,他们言语行动中散发真诚的光芒,似乎告诉我们让姓氏文化得以宣传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因此,即使这个采访活动越发艰辛,我们依然一路向前。有朝一日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定会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传家之宝

      纪氏族谱传承百年

      仙游山纪氏族谱传承已有109年时间,封面与内容页的纸质显然不同。据村里人介绍,原封面早已丢失,现在的封面是后人用胶水粘上去的。内容页上黑色墨迹笔画清晰,字迹工整,应为书写之后按照先后顺序将两页粘合,再订成线装本。族谱分为两本,内容衔接相续。

      扉页上为后叙,该文明确表明,“纪之居仙山也,越三传族形之变更数传,而有冦烝之灾,斯时也。子孙流为哀鸿,谱牒全于灰烬。”正因为如此,仙游纪氏先祖究竟源出何处,纪氏无法提供文史资料,流传下来的这份族谱将大宋奉礼公视为始祖,也是仙游山纪氏开山之祖。

      后叙落款为:龙飞嵅舍丁巳菊月穀旦,不才外孙李植陛谨撰。又有另一落款为:大清馆续戊申三十四年荔月穀旦,廿一代裔孙振仪谨脩抄录。由此可见,该族谱应为清朝年间由纪氏后裔撰写抄录的,并代代传承至今。

      因为年代久远,纪氏这两本族谱几易主人,目前已斑驳累累,不仅纸质泛黄、书角翻卷,还有一些地方被虫蛀过。据纪祖地介绍,曾有人将族谱借去参考,还回来后发现上面被添加了其他无关的字迹。

      凡人优品

      昔日驾驶农用车  今日百万报桑梓

    5.jpg

      基督教仙山堂

      3月6月,采访车行驶在在西苑乡仙西村官尾自然村的村道上,一座4层高的崭新教堂矗立在田埂间,尤为醒目。

      同行的老人们告诉记者,这座教堂是村里人共同集资建设的,其中村里在外企业家纪志华共捐资60余万元,部分资金还用于铺设、硬化教堂前的道路。虽然仙游山一带是我县纪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但是总数也不过一两千人,因此出了这么一个事业有成、热爱家乡的宗亲,在村里几乎妇孺皆知。

      据了解,44岁的纪志华家中有5个兄弟姐妹,从小家境贫困赋予他吃苦耐劳的品质。出外打拼前,他是村里的农用车司机,在一次驾驶中,他不小心翻车将车摔废了。万念俱灰的他曾一度消沉,后来在亲朋的鼓励下他重拾信心,走出山村出外谋生。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在三明从事钢铁生意发家,之后又涉足水电行业,事业风生水起。

      发家之后,他在县城为老母亲买下一处房子,照顾她安享晚年。喝着山间水长大的他不忘父老乡亲,带领赋闲在家的年轻一代出外谋生,并将资金带回来支持家乡仙西村的建设,至今贡献百万余元。86岁的村民纪荣炉告诉记者,纪志华曾连续三年为家乡老人分发年终慰问金,总金额达10万元,老人们谈起他往往感到欣慰,赞扬他为山里人争光。

      今报记者   林群  黄剑普  陈慧贞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

    广告热线:0594-2288370    130159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