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莆田山歌
莆田傍山依海,自古文化发达,素有 “海滨邹鲁”之誉。在源远流长的民间歌曲中,就有渔歌、田歌、山歌、俚歌和儿歌等。
莆田山歌流行在原莆田县的华亭、萩芦、常太、白沙、新县及仙游县的钟山、游洋、石苍等山区,是山里人用莆仙方言演唱的一种歌谣,有独唱、对唱、轮唱、会唱等多种,通常用竹笛伴奏,或用叶笛伴唱,甚至不用乐器伴奏,在弯弯山路上边走边唱,或男女隔山对唱。歌声在深山幽谷里回响,清脆嘹亮,别具一种地方韵味。
莆田山歌一般以四句七言诗构成,比较流行的有《三十六送》、《十二月歌》等,曲调古老优雅,韵味独特浓郁。其中《三十六送》是年轻妻子送丈夫进城求学途中唱的三十六首送君诗,故又名《送君》,其中唱道:
送君送到后门兜,门闩放落共枕头,
君汝城里去读书, “兆”(该)念后头 “寡”(我)一人。
送君送到萩芦溪,看见 “草马”(蝗虫)弄 “水鸡”(大青蛙)。
双手 “叶叶”(招呼)叫君看,真像 “宿瞑”(昨晚)咱二个。
…………
涵江区文化干部刘金林曾进山采风,也搜集到一些新发现的《三十六》歌词:
一更送君君未行,一对鸳鸯真十成,
“暝灰”(今晚)给君送顺风,明早郎汝 “卜”(要)起行。
二更送君枕头兜,枕头相摆做一头, 情愿共君相 “揽困”(搂着睡),明早共君上路头。
三更送君才起身,叮咛嘱咐记在心,
君汝此去早到 “厝”(家),免奴 “暝日”(日夜)闷伤心。
四更送君 “鸡公”(公鸡)啼,声声叫咱要分离,
牵君手来拭 “目宰”(眼泪),何日君汝转回来?
五更送君天 “不光”(快亮),奴起煮饭带梳妆,
君你静静那里 “困”(睡),等奴 “捞饭”(干饭)煮蛋汤。
送君送到 “多镇(床前垫)头”,掀起蚊帐 “目宰”(眼泪)流,
今 “瞑”(晚)君汝在这 “困”(睡),天 “光”(亮)就要上路头。
送君送到 “多镇”脚,奴奴在家重担 “多”(挑),
君汝在外吃 “给”(要)饱, “天时”(天气)转冷就添衫。
送君送到天井 “琴”(边),奴拿 “手指”(金戒指)共碎银。。
君汝见物如见奴,碎银给君做 “盘钱”(盘缠)。
送君送到古大门,看见门前松竹梅,
奴奴吩咐你 “赵”(须)记,刻苦用功早日回。
送君送到大厝边,君勿在外起野心,
“暝日”(日夜)勤勤读好书, “黄贪”(不要)将奴放一边。
三十六送君起身,千言嘱咐记在心,
路上野花君莫采, “黄贪”(不要)弃旧去迎新。
…………
《三十六送》即三十六首山歌,情意绵绵,唱出了妻子送夫君的依依不舍之情。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志》载,1919年五四运动后,莆田 “大共和”戏班演出了肖友渔编的 《三十六送》,可见此山歌流传的年代十分久远。还有首山歌 《十盆好花》这样唱道:
一盆好花放桥头,雨打花瓣顺水流,
好花流去又回转,坏花流去无回头。
二盆好花放池边,风吹花叶飞上田,
蝴蝶飞来无事做,只有蜜蜂在流连。
三盆好花放石砰,爱要采花无路行,。
何时呃学打石仔,打石铺路众人行。
四盆好花放溪边,想要采花溪水深,
何时呃学造船仔,造成大船划溪边。
五盆好花放园头,贤娘教子人称巧,
咱家勿做浪荡子,辛勤种地拿锄头。
六盆好花放门阶,爱要采花门难开,
何时呃学打铁仔,要打门钩把门开。
七盆好花放石堆,昨夜栽花又浇水,
多谢天地一点露,风吹花瓣渐渐开。
八盆好花放楼前,爱要采花楼又高,
何时呃学木匠仔,要做楼梯倚楼前。
九盆好花香又香,一头有水一头空,
一头有水栽菱角,一头无水栽牡丹。
十盆好花是芙蓉,芙蓉开花三五重,
芙蓉开花不结籽,味道芬芳满路传。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渔民出海捕鱼,山民则进山砍柴。改革开放之前,每天都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山里人挑着柴草、山货进城赶集,尔后买些鲜菜和日常生活用品回家。那些头戴尖尾笠的 “山里嫂”为了赶路,往往后半夜就起程。她们为了驱静解闷,便唱起山歌,既开心又忘掉疲劳。有首山歌小调《挑柴曲》就十分流行:
月儿弯弯照大门,金榜题名君早回,
路上野花君莫采,须念家中一枝梅。
月儿弯弯照溪门,家务有我君放心,
今早挑柴集墟卖,买回 “糜配”(下饭菜)孝双亲。
改革开放之后,莆田城市居民渐渐改用烧煤或液化气做饭烧菜,于是山里人不再挑柴进城赶集了,这《挑柴曲》自然也消失了。随着时代的前进,莆田山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普及了电视电话,山镇的崛起,山区的巨变,这古老的莆田山歌几乎失传了。 (陈金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