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莆田二十四景的文化意义

    莆田二十四景的文化意义

      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的莆田市,拥有莆田二十四景、仙游四大景、沿海十二景等饮誉古今、驰名中外的美景胜迹。秀美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馈赠给莆阳大地和兴化儿女一份珍贵的自然遗产;优美的人文景观,是莆田贤哲们创造的珍稀的文化精品和莆田文明史迹的实物见证;而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景观更蕴含着厚重的文化意义,是“文化莆田” 的重要佐证,也是莆田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宜居港城的宝贵资源。

      莆田二十四景,系清代顺治年间莆籍进士、清初诗坛“金台十子”(或“京师十子”)之一林尧英首次命名的兴化府莆田县(即原莆田县,包括今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湾北岸及湄洲岛)境内的二十四个景点,即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山献、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漈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

      “东山晓旭”是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此景不仅是指人们在东岩山上可以看到朝阳冉冉升起时宁静肃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而且指东岩山上许多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如旧称宗孔堂、俗称三教祠的麟山祖祠,供奉着“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先生,祖祠正殿上 “贤此心,圣此心,天地亦此心,主敬最要;家吾事,国吾事,宇宙皆吾事,集义为先” 的楹联,向人们讲述着“三一教”的教旨。东山妈祖宫里有两尊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宋代木雕妈祖塑像,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宋代的报恩寺石塔等。

      “壶山兰水”是新评选的莆田市十大城市名片之一,也是莆田文化的象征和宜居港城的标志之一。多少年来,人们观察壶公山的山峰上若是云缠雾绕,必为雨情的征兆,这正是“壶山致雨”的命名缘由。不仅如此,壶公山还有壶公结庐隐居等传说故事,为“壶山致雨”增添了人文异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兰陂是宋熙宁八年(1075年)兴化人蔡京、蔡卞兄弟上奏朝廷下诏募修的一座古堰,如今是我国现存最完整、堪与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因陂筑在木兰山下汹涌的木兰溪水和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故名木兰陂。“木兰春涨”一景,既有木兰溪上的木兰陂所呈现的水域景观,又有“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民谚流传,更有郭沫若先生“清清溪水木兰陂,千载流传颂美诗”的赞美诗句。

      在莆田二十四景中,有些景观是直接呈现其文化意义的,如宋代著名史学大家、《通志》作者郑樵著书立说的“夹漈草堂”,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广化寺的南山山上,有着数株不知具体年代的苍松翠柏所构筑的“南山松柏”,梅林佛国、莆阳四大丛林之一梅峰寺的“梅寺晨钟”,唐代妙应禅师创建囊山之刹的“古囊列山献”,“世界非遗”妈祖信俗发祥地湄洲岛上的“湄屿潮音”等。有些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如奋蹄行空的天马并有“天马山房”读书处、“忘归”石刻等的“天马晴岚”,层峦翠峰、形如九朵莲花又有何氏九仙隐居修练传说的“九华叠翠”,“夕阳返照、千里流丹”映衬国师陈经邦功德堂等的“西岩晚眺”,碧绿绶带绾系并让文人雅士乘艇垂钓、赋诗游乐的“绶溪钓艇”,“三酒盅”的潭水“噌吆如钟鼓不绝”与“读书亭”遗址的“钟潭噌响”,“云壑飞泉垂玉箸,松风卷雨下珠帘”与“愚溪”变“智泉”的“智泉珠瀑”,紫色的岩石映着多彩的云雾和“三书生”传说的“三紫凌云”,紫霄迎福、怪石林立和蔡襄修建天台桥的“紫霄怪石”,“绿树迷离古刹前,缥缈云山深莫辨”之诗情画意的“石室藏烟” ,冬去春来、垂柳成荫的“柳桥春晓”,“一塘映月”、“白塘科第”的“白塘秋月”,“紫曜高悬初出海,红轮几跳始经天”之宁海桥的“宁海初日”,“两岸桃红柳绿,海上银波粼粼”、“遥望锦江入画图,阑珊春色赛姑苏”的“锦江春色”,“水流飞泻而下”化而为龙的“北濑飞泉”,“小西湖”成为历史遗憾的“西湖水镜”,遍地雪白梅花消失在历史尘烟中的“谷城梅雪”等。莆田二十四景,景景是自然景致,景景是文化景观。莆籍著名作家郭风曾写下《试说莆田二十四景》的赞美散文,秀屿区一民间艺人以《莆田二十四景》为题创作了一幅浓缩锦绣莆田的烙画作品。

      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产物,文化“文而化之”的本质是促进自然发展与社会进步,而景观正是被赋予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架构,德国学者就曾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并将景观的形态视为文化的产物。有着“天人合一”哲学根基和文化积淀的中国人,总把人的性灵赋予自然之上,使自然人性化,自然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绝唱的诗情画意,成为多情之山水、性灵之万物。因而,莆田二十四景是具备了文化的属性和叠加的莆田地域文化色彩的文化产物,具有厚重的文化意义和不菲的文化价值,正所谓“秀美的山川孕育着美丽的文化, 美丽的文化辉映着秀美的山川”,而莆田二十四景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其首要的文化意义就在于找寻、保存并丰富蕴藏其中的这份文化意义和价值。

      景观既是特定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文化符号。附着历史文化的景观,更富生机与活力。一处景观常常记录着一段历史、一个掌故,也象征并代表着一种意义、一份价值。莆田二十四景不仅展示了莆阳前辈们改造自然的文明形态,而且也留下了莆阳贤哲们文化活动的物态证据。辉煌的莆田二十四景,正在向人们展示先人们曾经的成就和价值,成为先人们创造和思维的杰作,成为莆田历史文化的写照和记述莆田历史的符号。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把蕴藏着丰富文化遗产价值和社会历史证据的莆田二十四景作为一段活化的莆田历史,作为能够让那段历史进入当代莆田生活界域和视线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今天、明天和后世的人们能够从历史文化的层面去品味、去解读莆田二十四景,读懂并记忆穿越时空而来的莆田二十四景。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孔子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马克思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要求人类要切实把自然看作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合理地利用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莆田二十四景,既可游玩观赏,又可怡情养性,更可比德育人,不仅使莆阳山美水美,而且让兴化才俊辈出,凸现其育人功能和教化意义。壶公山下的朦胧灯影中,天资平凡的农家子弟柯潜“见了壶公山”、“ 开了聪明花”,以下联“先生欲去挂石榴( ‘挂石榴’三字系莆仙方言‘我实留’之谐音)”,妙对先生出题的上联“女子独行随橄榄(‘随橄榄’三字亦为莆仙方言‘谁敢拦’之谐音)”,拦下了离意已决的先生。随后,柯潜在先生的指教和自己的苦读下,终于明景泰年间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壶公山也因此成为激励“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莆阳莘莘学子们勤奋苦读的神圣“读书山”,诚如宋代理学家朱熹经莆田望见壶公山时所言:“莆人物之盛,皆兹山之秀所钟也”。故地重游“东山晓旭”之东岩山(又称乌石山)的南宋诗人刘克庄,也忆起年少时来山上游玩、如今依然在目的踪迹,激发灵感,觅得诗情,写下了情趣与哲思兼备的《乌石山》一诗。而“夹漈草堂”里的史学大家郑樵,“木兰春涨”的修陂奇女钱四娘,“湄屿潮音”的海上女神妈祖等,让一代代的兴化儿女在观赏莆田二十四景的同时获得了愉悦、浸染、熏陶和感悟,并引以自豪、广为传颂,使莆田二十四景成为激励拼搏、启迪智慧、立志成才、立德行善的人生财富。

      集秀丽的山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陶冶的功能为一体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通过旅游开发的手段和重视景观文化建设的途径,可以转化成为具有较高文化审美价值的旅游产品。因此,要确立“ 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养文化”的科学开发理念,将莆田二十四景列入政府规划旅游开发项目,做到既开发旅游资源又抢救文化遗产,全力打造莆田二十四景等景观文化新样板,使蕴含在莆田二十四景中的文化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让莆田二十四景的文化内涵得以生动、形象地展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要求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挖掘、整理、提炼、发展并弘扬莆田历史文化,重拾莆田历史文化记忆,自觉而理性地审视穿透时空的莆田地域历史文化,构筑先进文化,提升文化品位,共塑莆田大文化、大文明、大旅游,助推“跨越发展、宜居港城”的莆田“十二五”规划目标早日实现,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莆田二十四景旅游资源专题视察活动,为编辑出版《莆田二十四景》搜集相关的文史材料,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我生活在莆田,躬耕在莆田,母爱滋润着我,父爱鞭策着我。对壶山兰水的眷恋之情,让我有三步一回首的缱绻,以致于让我离而不舍、去而复归。到市政协工作后,深感政协文史工作大有可为。因此,我提议集众力编辑莆田历史文化丛书,《莆田二十四景》列入首批分册编纂计划,即日功成,倍感欣慰,欣然感言,亦求教诸方家。

      (本文系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莆田二十四景》一书序言)  杨鹏飞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