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妈祖诞生地
□李 下
那年年底,笔者应福建莆田的朋友之邀,前去参加贤良港天后圣殿竣工庆典,使得笔者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妈祖文化。
在贤良港的天后圣殿竣工庆典仪式上,来自新加坡、印尼等地的500多家妈祖宫庙的3000多名信众也赶来参加,场面之盛大,气氛之热烈,十分震撼。至今虽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天后圣殿的恢宏建筑和庆典规模气势的壮观,笔者仍历历在目。
“妈祖”的由来
妈祖文化对于笔者这样的北方人来说,似乎距离还比较远,印象也不甚清晰。只知道这是闽台等地民众的一种海神信仰。到了妈祖诞生地方知,现在世界上的妈祖庙已多达5000余座,妈祖信众也超过了2亿人,仅福建省莆田市就有妈祖庙数百座。
闽浙沿海的渔民终年驾着小船在风浪中讨生活,生命安全缺乏保障是可以想见的。渔民们迫切需要有神祇保佑自己,哪怕这种保佑只是一种心理慰藉。据介绍,在妈祖之前,沿海渔民中已经有4位男性海神。妈祖出现之后,由于民间对显灵“神迹”的传颂和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皇帝的多次褒封,其影响日隆,其他海神便逐渐被淡化。笔者以为,妈祖之所以深受爱戴,与民众需要一位与母爱有关的女海神不无关系。佛教的偶像崇拜中,原来也都是男性,广大妇女信众迫切需要一位有亲切感的、能说贴心话的女性神祇,更何况母性的慈祥能软化一切人的心灵。中国人把外国引进的观世音从男性变成女性,也不外乎是这样的一个需要。
妈祖是一位女性,而且不是虚构的神祇,而是本地百姓中涌现出来的真实女子,她集年轻、美丽、善良、慈爱等诸种美好于一身,其深受欢迎就不难理解。
妈祖是莆田贤良港本地人,姓林,名默,亦称林默娘,生于公元960年。据传说,她死于对当地一场海难的拯救中,当地百姓不忍承认她的死去,传言其羽化登仙。照理说,一个平民百姓被神化,需要一点时间跨度来造成陌生感和神秘感,而林默去世不久便有了纪念她的神女庙,足见她生前的威望之高。
“妈祖”这个词北方人刚接触会觉得有点怪,在庄重语境中,一般会用“母”或者“母亲”,而不使用“妈”。这是因为不了解“妈”这个词在莆田话中有不同的涵义。莆田话中的“妈”字,在读阳平的时候,是“母亲”之意,而读阴平声的时候,指的则是奶奶。“妈祖”中的“妈”,当然是奶奶,“妈祖”就是“祖奶奶”。林默出于林家,所以贤良港的林家人谈到林默,比其他信众多了一些自豪,他们不称“妈祖”,而称之为“姑祖”,也就是本家的祖姑奶奶。本家出了一位女神,自豪也在情理之中。
妈祖文化 做当地旅游事业的支点
如何看待妈祖文化这种神祇崇拜?笔者以为,从认识到实践,人们都在不断地调适着自己。社会构成是多层次的,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多层次的。法律上人们有信仰的自由,应该允许人们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以一种宽容之心对待这种现象。历朝历代,民间信仰从来都是丰富多彩的,也是自生自灭的,只要这种信仰是有利于人们行善,有利于友爱,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而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激进的政治诉求,都不应该反对和禁止。妈祖文化显然是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而且在沟通两岸关系上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据当地的朋友介绍,上世纪80年代台湾同胞到莆田来参加妈祖的祭祀活动,要绕道日本或者香港,回到台湾还要坐牢。两岸来去自由之后,台湾信众潮水般涌入莆田贤良港,最多的一次竟然有7000人前来朝拜。当地朋友感慨地说:没有妈祖,两岸的“三通”不可能这样快。在两岸“三通”之前,台湾信众要绕道日本或者其他地方,花费几十万的巨资才能来莆田朝拜一次,不少人来到妈祖祖祠后,哭拜在妈祖像前,久久不肯离去。这里倾注的是人生最真挚的情感。
在轰轰烈烈的庆典进行当中,笔者了解到,参加活动的信众大多是从很远的地方坐汽车赶来的。他们穿戴一新,带着进香的物品,一脸的兴奋和虔诚。
妈祖文化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了招商引资活动,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事业,莆田人真正做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弘扬妈祖文化上做足了文章,切切实实提振了当地的经济。对于海峡两岸的同胞来说,妈祖其实已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文化,一种意蕴丰富的精神生活。在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百花园中,妈祖文化也成为其中鲜艳夺目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