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千年苍官岭
□陈震辉
苍官岭,现名企岭,位于龙华镇金建村境内,与大济镇的南林山交界。苍官,指的是松或柏树。唐人樊宗师把松柏拟人称谓作苍官,而宋人用为典实。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又东骞穷角池,研云曰柏,有柏苍官青士拥列,与槐朋友。”可见“苍官”之名由来已久。
苍官岭自西向东而来,山上自古便松柏苍翠,岭脉高耸入云,阻断了南北通道。自唐代起便建有官道,从洛江广桥途经苍官岭,分流到大济白鸽岭进入永春。虽然交通艰苦,但这是东南往北西向的捷径,所以官道建设的历史悠久。岭上建有“玉凤寺”,今称“苍官山寺”。寺左建有老鹰寨,现存大量的要寨遗址,包括高达5米以上的完整寨墙,高大的寨门和宽大的要寨排水系统,以及多达数十间的房屋遗址。寺后是太平寨遗址,两寨唇齿相依互为倚靠。向南过去是南关寨,下埔寨和彭寨等。这些要寨盘踞在龙华西乡的各个山头,连点成线一直延伸到泉州洛江和南安境内,形成完整的运输和防御体系。
据苍君山寺董事会理事长徐凯森介绍,该寺始建于南朝齐(479-502年)。言说为大济溪口弥峰寺和尚游此地,发现此处山高林密清幽异常,于是查阅志书,发现是来自洛阳的两位高僧在此开山建苍君山寺并修太平寨,僧侣一度达到数十人。明末动乱,寺庙荡然无存。这些资料绘制在修于1990年的寺墙瓷砖上。笔者试着查阅各种方志,尚未找到上面所提到的历史资料。
苍君岭半山离苍君山寺不远处,有块较大的石头镶嵌于一片古老的柳杉林下,上面有两方石刻。其一疑为民国时期所刻,记录苍君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苍君岭的开发历史,苍君岭寺改名经过等,由于文字模糊难辨,留待以后继续考证。笔者近日对另外一方石刻进行处理辨认,右为大楷三字“苍官岭”,左边落款小字为“通议郎,直宝谟阁,新江南东路,转运司干办公事,赵希复书。”下面试着解读石刻文字信息。
通议郎,为正六品官员,始于隋,唐宋皆有设置。据《宋史·职官二》载:“直宝谟阁,南宋嘉泰二年(1202)置。”宝谟阁是藏书阁,内藏光宗御制。置学士、直学士、待制官,都是贴官,即荣誉性的虚衔,无职守、无所掌,只供侍从顾问,但有这种虚衔,可享受超官阶优待。宋初承袭唐制,全国分为13道,江南东道即在其中。淳化五年(994年),废道改为路制;至道三年(997年),天下分为15路,其中有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名称由来);靖康之乱后,1142年(绍兴十二年)南宋将实际控制领土分为16路——其中有江南东路和福建路二路。江南东路下辖2府5州2军;福建路下辖1府5州2军,包括建宁府、福州、泉州、南剑州、漳州、汀州;邵武军、兴化军。
转运司,始建于唐,宋沿唐制。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罢节度使领支郡,以转运司置于各路之下,渐成联系地方与中央之唯一行政机构,在地方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宋史·职官志》载,转运司掌管一路财政,包含税赋、上供、州县之费、储积、帐籍等事,将州县地方情事上奏朝廷,加以监察。灾荒赈济亦是其主责……总之,转运司不仅是连接中央与地方的管道,更是救济资源协调支配与监督救灾的管理者,在地方救灾的工作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发挥了重要功能。
而赵希复是转运司的干办公事,是转运使公事的属官。落款提到的“新江南东路”应该是指南宋1142年(绍兴十二年)南宋重新划分后的江南东路。其实,兴化军由福建路统辖,但从行政区划来讲,唐朝在贞观元年(627)设立了江南道,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所以,江南东路转运使同时掌握江南东路和福建路二路财赋等职,实为正常。
综上所述,该石刻应该是刻于南宋1142年(绍兴十二年)之后的某一年,由江南东路转运司干办公事赵希复所题。这彰显了官方对该官道的重视,体现了政府维护重要运兵和运粮等战略物资通道的坚强决心,也是打击流寇和击退叛乱的重要关口,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苍官岭更是宋代百姓重要的民生通道,保证县域内的南北和县域外的东西对外交流的畅通。仙游现存南宋石刻并不多见,此方石刻的发现和确认对于仙游古代人文的宣传也是颇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