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卫古城
平海卫,旧名南啸,在福建莆田县九十里,今隶属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
明初,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派信国公汤和巡视东南沿海,考虑布防问题。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又奉命到福建寻访。周德兴巡视福建沿海后,在兴化、福州等府征兵1.5万人,在要害之地,如平海、莆禧设置卫所,兴筑平海、莆禧卫城。翌年,增设了平海等五都指挥使司,共领6个千户所。并设置南日水寒,以及嵌头、冲沁、青山、迎仙、吉了、小屿巡检司,还有烽火台等。
洪武二十年,在周德兴指导下,在吕谦指挥下,平海军民修筑了平海卫城这一重要国防工程。卫城以朝阳山为依托,周长806.7多丈,广1.4丈,高2.4丈,开设4个城门,分别为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城北地势峻,故不置门”,“筑台以瞭海洋”。卫城全部用石块砌成,坚固高大。并有5600多名官兵驻扎防守。
平海卫城成为福建陆海兼防的较为完整的海防体系重要的一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防御倭寇的侵犯上发挥重要作用。明前期,是兴化府、福建省安全的守卫者。明中期,政治fb,军备松弛,官兵缺乏战斗力;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城被倭寇攻陷,平海人民、兴化人民遭到倭寇疯狂的洗劫。倭寇退兵后,隆庆四年,卫城得以重修。从清代以至当代,这里一直是海防要地。
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水师兵驻平海卫,准备渡海赴台。庙前有一口井,稍加疏浚,饮用不竭。为此,施琅亲书“师泉”二字,勒石井后,并在庙中竖“师泉井”碑石以祀。这是施琅出师统一祖国的有力铁证。后施琅平定台湾,特旨修改平海天后宫。现存建筑物乃光绪年间闽浙总督察尔吉善重修。
卫城于上世纪60年代拆毁,至今仅存遗址。
平海卫城建筑者~周德兴
自元代起,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横行,不断窜犯劫掠,沿海特别是浙江,福建人民深受其祸。
明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海防,多次派员视察巡访。于洪武二十年,再次派周德兴入闽,巡视福建。
周德兴为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同乡。他投奔朱元璋起义部队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先后任左冀大元帅、指挥使、湖广行省左丞。洪武三年,受封江夏侯。其后,奉命征服广西等地,为统一中国立下战功。周德兴到福建后,跑遍福宁、福州、兴化、泉州、漳州沿海,勘测地形,研究防务。他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在福建沿海增设5个卫和一批所,选定要害筑城16座,还组建民兵10万人。
周德兴认为平海、莆禧、南日地理位置险要,为军事要冲,决定设置平海卫、莆禧所、南日水寒,并筑城建寨,派兵防守。之后,派吕谦具体负责修筑平海卫城莆禧所等。经过军民势力,平海筑起了周长806.7多丈,广1.4丈,高2.4丈,开设4个城门的平海卫城。卫城全部用石块砌成,坚固高大。它与莆禧千户所城、南日水寨形成犄角之势,成为闽中门户。这些军事工程完成后,于洪武二十一年,周德兴又设置平海卫指挥使,派5千官兵驻扎平海,实行屯垦。派1千多兵力驻莆禧城,在南日组建一支水师,最后形成陆海兼防的防御体系。并且与福宁、镇东卫、永宁卫,镇海卫等遥相呼应,连成一线,防备倭寇,保卫海防,保卫百姓安宁。洪武二十三年,周德兴完成使命,回到京城南京。
平海等卫城和莆禧等所城以及南日水寨设置与军事工程构筑,显示了周德兴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平海人民感念护卫其家园的将军,将周德兴作为城隍爷世代祈拜。
倭寇侵犯通常都是从海上乘船结伙而来的。有了城池和水寨,加上重兵把守,整个防御体系互为犄角,水陆相互支援。由是倭寇侵犯活动虽然猖獗,但难以染指福建,染指兴化。一旦来犯,当地守军就凭借防御工事给予坚决打击。明前期,福建、兴化平安无事。明后期,政治腐败,兵额不足,军纪松弛,缺乏战斗力,南日水寨移到吉了,倭寇乘虚而入,攻陷兴化府城,占领平海卫城,大肆掳掠和屠杀百姓,平海卫城遭到重创。
但是,在兴建卫城的过程中,周德兴命人将镇海堤石块拆除修筑平海城,后来给兴化南洋平原重大隐患,酿成巨大灾难,却也不可不提,是一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