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专访年满百岁的原莆田地区行署专员王培祥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专访年满百岁的原莆田地区行署专员王培祥

    1.jpg  

    图为王培祥住院期间仍每天坚持学习。

      重阳节期间,记者驱车来到漳州,围绕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等话题,专访年满百岁的原莆田地区行署专员王培祥。

      王培祥,1920年7月生于山西省长治市,193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长治办事处发行员,宣传党的抗日政策。1949年,随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到福建省,历任罗源县委书记,闽侯地委副书记,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龙溪(今漳州)地委副书记,莆田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莆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1985年离休。

      党的领导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

      几经周折,记者在漳州市医院见到正在康养的王培祥时,他正伏在案头作学习笔记。一旁的女儿王连晋说,父亲离休35年来,每天坚持学习三四个小时,即便如今已年满百岁,在医院里仍乐此不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领导是咱们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回顾自己47年的革命和建设经历,王培祥由衷地表示。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实施经济封锁和连年自然灾荒,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军民陷入没粮吃的困境。中共中央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军民联合开展大生产运动。1943年,时任山西省太岳四地委交发科长的王培祥和机关同志一道,带领群众开荒种地,种粮养猪,解决了当地军民的“吃饭”问题。“当时大伙穷得吃不饱肚子,但有力气,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迎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回忆起77年前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场景,当年被评为“太岳地区劳动模范”的王培祥目光如炬,挥舞拳头。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6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3年,我党有步骤地在全国掀起土地改革运动,将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1946年,时任山西省翼城县二区区委书记的王培祥带领工作组,率先开展土改试点,取得成功经验,被评为全县土改模范。“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得到土地的奋斗目标,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的优势地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广大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创造了条件。”王培祥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农民翻身做了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培祥先后两度担任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对三农工作有深厚的感情。1962年,他在莆田县主持召开省农机管理站长会议,在全省推广莆田县农机管理站手扶拖拉机小型农机具的使用经验,为我省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文革”期间,我省粮食大幅减产。1970年,福建省委将在“文革”中被打倒的王培祥“解放”出来,安排到当时我省主要粮食产区龙溪任地委副书记。王培祥一干10年,保障了全省的商品粮供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艰苦拼搏、长期奋斗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逐步实现了7亿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誓言‘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创造了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奇迹。没有党的领导,根本不可能实现!”王培祥掷地有声地表示。

      发展特色产业是带动脱贫致富的关键

      王培祥对莆田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他曾任莆田撤地建市筹备组组长,更因为他从莆田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发展特色产业是带动脱贫致富的关键”的认识。

      1981年10月,王培祥任莆田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当时地少人多的莆田地区下辖长乐、福清、平潭、闽清、永泰、莆田、仙游7个县,有570万人口,是全省第2人口大区,尤其是莆田县有120万人口,人均土地不足0.4亩。通过深入调研,王培祥等党委一班人形成了“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糖业生产”的发展思路。

      “以仙游糖厂为首的制糖企业是仙游县乃至莆田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特色和优势。”王培祥从柜子里翻出当年的工作笔记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仙游糖厂是全省最大的制糖企业和莆田地区最大的国有企业,1981—1982年榨季实现工业总产值7003万元,利税3589万元,蔗区涵盖仙游县11个乡镇、3个国营农场近9万户蔗农。当年,甘蔗收购价高、蔗糖价格高,莆田地委因地制宜不断引导仙游糖厂增资扩建。随着榨蔗量和制糖量的连年提高,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加入蔗农队伍,收入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也不断增长。1985—1986年榨季,原料蔗收购从1981—1982年榨季的30余万吨猛增至60万吨,增长近100%。

      “最红火的那几年,仙游糖厂上缴的利税占据了莆田地区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王培祥兴奋地说,这个早期的“公司+农户”先进生产模式,在引导贫困群众学习生产技术、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稳定脱贫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莆田工作那些年,他几乎每个月都到仙游糖厂调研,围绕制糖产业,引导蔗农发展多种生产经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并推广蔗田养鱼,套种西红柿、四季豆、蘑菇、黑木耳等,大大提高了蔗田经济效益,不断调动群众种蔗积极性。当年,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正确处理农轻关系 促进蔗糖生产发展——仙游糖厂的调查报告》,介绍仙游糖厂“公司+农户”先进生产模式的典型经验。

      “隆冬时节,满载甘蔗的小火车源源不断地驶进仙游糖厂;灯光球场上,蔗农一手抓着刚领到的蔗款,一手将糖厂食堂里热气腾腾的大白包子、馒头往嘴里送。此情此景,记忆犹新啊!”王培祥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他说:“虽然由于政策调整和市场经济冲击等原因,制糖已不再是莆田的支柱产业,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思路是对的。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必须发展抗风险能力强的产业作为支撑,实现稳定脱贫,真正让百姓‘挑上金扁担’。”

      谈起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百岁老专员王培祥有说不完的话。不知不觉,天色已晚。王培祥意犹未尽又信心满满地说:“不少人来请教长寿秘方,我告诉他们,每天都要学习几个小时,大脑不老人不老。我一定能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湄洲日报记者 刘永福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