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龙江先生独到见解
□林劲松
一,和同时代人相比,三教先生观点与众不同
林龙江先生,本名林兆恩,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人,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慈善家、抗倭民族英雄、三教合一学说集大成者。林龙江本为儒生,中秀才后屡试不第,三十多岁时愤而脱离儒籍,遍访道行之士,研求心身性命之学,以《论语》、《道德经》和《佛经》为教材,创立了三一教的学说,并在闽、赣、江、浙等省义务行医传教。福州是他主要的活动地,他先在洪塘金山寺建一小楼“借借室”,作为在榕常驻之所。不久后又在金山寺西北向不远处的龙江寺今址又筑一住所,亦名“借借室”。传说他曾携老母在此长住,以制作售卖竹捞篱谋生,奉母至孝,故今龙江寺南面的一乡间小道得名“笳(捞)篱弄”。
三教先生之所以会成就他的事业,是因为勤奋好学,精通《道德经》、《论语》和《佛经》,有着自己独到见解。例如,《夏午真经》开门见山说:“三一教主言:道也者,所以本乎其教也;教也者,所以明乎其道也。但世人不识道与教之分也,故以教为道焉,岂不谓之教三而道亦三邪?殊不知儒氏以其道而儒之以教人,而非儒自儒以为道也;道氏以其道而道之以教人,而非道自道;释氏以其道而释之以教人,而非释自释以为道也。”(第3页)这就是说,教本与教育有别,一定要区分好,切不可混为一谈。教本只有通过教育者传道授业给被教育者以后,才能起作用。例如,孔子创办私学,用六经做教材,传承尧舜禹之道,你就不能说他那是六道。同样,三一教以《论语》、《道德经》和《佛经》为教材,传承的也是尧舜禹之道。所以,道一即尧舜禹之道不变,这是宗旨。这就等于出“安民告示”,以确保传道授业解惑顺利进行。
又说:“三一教主言:儒氏之执中,其与道氏之守中,有不同乎?道氏之守中,其与释氏之空中有不同乎?而其所以持心法以入门,以造于执中守中空中之极则者,不可不知也;儒氏之一贯,其与道氏得一,有不同乎?道氏之得一,其与释氏之归一,有不同乎?而其所以持心法以入门以造于一贯得一归一之极则者,不可不知也。”(第4页)这是三一教学说的总纲领。这说明,林龙江先生是非常重视老子哲学和孔子哲学,特别强调“得一”和“一以贯之”,这是他与同时代人不同的地方。
老子哲学讲究道,即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发展变化规律。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万物都有自己发展变化客观规律,顺之则生,失之则亡。这是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经》三十九章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意思是说,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否则,谁背离了这个客观规律,即使是老天爷也要受到惩罚,大难临头。遵循发展变化规律办事,就是这么重要。
拙作《“人命”与“天命”》说:“像老子这样表述人类社会和天地万物变化原因,承认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存在,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天命是什么?老子做了十分满意的答复,它不是别的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天地万物自身发展变化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人与大自然要和谐合作;美化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时消灭自然灾害等,便是人类真诚合作的具体表现。只有这样做了,才有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老子是这样,孔子也是这样。据《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勤奋好学,五十时终于知天命,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不然,提起这件事有什么用?孔子显然是把这件事作为重大突破来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尊重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又说:“凡此种种说明,老子知天命,撰写《道德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认真普及和传播新的哲学成果,收到了好的社会效果;孔子知天命,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综合性教育,收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教学效果。所以,知天命不是一件小事,懂得人类社会和天地万物存在自身发展变化规律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一次重大突破。”(《莆田晚报》2018-9-2)
孔子创办私学,以六经为教材,传承尧舜禹之道,教育效果之所以那么好,是因为他遵循教育发展变化规律办事,让教育纳入尧舜禹之道的轨道。《论语》说:“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意思是说,孔子说:“赐也,你以为我是学习很多了才懂得许多道理的吗?”子贡答:“是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坚持道一即尧舜禹之道办事的。”这是孔子对自己学生进行东方哲学思想教育的典型一例。所以,三教先生的论述,帮我们提高了对孔子哲学思想的认识。孔子与老子,他俩哲学思想是相通的,是一致的。这是他们两人曾经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的的结果。后人扬孔抑老,或者扬老抑孔,都是错误的。三教先生把佛、道、儒三者放在平等的位置,这也是他独到见解的地方。
在《论语》里,有关孔子对学生进行东方哲学思想教育的记载,还有一条。《里仁》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这里,曾参对孔子为人进行了评价,说他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说明,孔子“诲人不倦”大得人心。
孔子教育特色是教育为国家繁荣富强方针政策服务。尽管那时国家发生动乱,但是他却认为祖国前程似锦,毫不动摇。华夏政权建设民是基础、臣是骨干、君是领袖,孔子则要求学生都成为忠君爱民的君子。《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教书育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供后人借鉴。
治史贵在“述而不作”,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下 结论,既不夸大其词,也不任意缩小,做到恰如其分。孔 夫子承前启后,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创办私学,以六 经为教材,传的是真经,很得人心。许多人前往求学,学习三年之后,就可以去社会工作,领取实物工资谷。据说 孔夫子有学生三千,贤人七十二,有的还是“王者师”,有着他人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所以,孔夫子为中国儒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春秋后期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
凡此种种说明,和同时代人相比,三教先生观点与众不同,对历史文化遗产有着独到见解。这是他创立三一教的根本原因。
二,挽救国宝的实际行动
有比较,才能鉴别。《道德经》这么好,但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却迎来了自己的敌人。韩愈在《原道》中说:“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熙熙为仁,孑孑为义, 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 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 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 言也。”在这里,老子的道德观点被说得一钱不值。 《古文观止》编者按语说: “《老子》:‘大道废,有仁义。’ ” “老 子错认仁义,故以为小。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又:‘上 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不知有仁义,并错认道德。”这就是说, 韩愈对老子的批评得到了《古文观止》编者的共鸣。笔者过去曾读 过《原道》,认为韩愈说理充分,批判有力,是篇好文章。但是自从读了《道德经》以后,感觉却就不一样了,韩愈不是老老实实拜老子为师,认真学习《道德经》,而是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对老子展开恶毒的攻击。
《道德经》是这样,《论语》呢,也不妙。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中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 夫子,可谓至圣矣!”这说明,尧舜禹之道传到孔夫子之后 又代代相传,传了十 余世,到了司马迁时代还在传。
但是,在《四书集注》的《孟子序说》中,朱熹却说:“韩子曰: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 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 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 而不详。’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 疵。’”
其前引言注释说:“程子曰:‘韩子此语,非是蹈袭前 人,又非凿空撰得出,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所传 者何事。’”后引言却说:“程子曰:‘韩子论孟子,甚善, 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论荀、扬则非也。荀子 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亦不识 性,更说甚道?’”就这样,经过“集大成”之后,孟子之 死竟然成了尧舜禹之道失传的分界线。 你说,在韩愈和理学祖师爷程颐兄弟两人心目中,《论语》的历史地位不是也成为大问题了吗?否则,他们怎么会与司马迁唱对台戏?
就这样,经过比较以后,三教先生创立三一教的独到见解也就一清二楚了。他这样做,是在号召大家都来挽救国宝,使它们不会濒临失传境地。而且大得人心,共鸣者多,门人遍布我国南方诸省,共同为挽救国宝出大力,流大汗。所以,三一教的创立,不仅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中国社会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以上是我学了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年四月刚刚出版的新书《夏午真经》的一点体会。由于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请读者和网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