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沈伯雄:蓝天上的雄鹰

    沈伯雄:蓝天上的雄鹰

      □陈祖芬

      改革开放那年,在东海镇海边一个叫西黄的小村庄里,一位7岁的小朋友开始一步一步地走起他扎扎实实的人生路:西黄小学、筱塘小学、太平小学、莆田二中、湖南科技大学本科、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博士后期间,他师从首批长江学者、现任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的姚强。2007年1月,他成为南开大学特批教授、博导;2014年11月,河北工业大学慧眼识得千里马将其引进,他就是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河北工业大学领军岗教授和博导,现任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的沈伯雄。

      打开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网站,关于沈伯雄的简介仅各种荣誉、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简介就足足有6000多字。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2013年入选天津131创新型工程人才,2016年入选天津市中青年领军人才,2017年成为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天津市第三批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019年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19年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他还担任着天津市清洁能源利用与污染物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省动力系统污染物控制创新中心主任、河北工业大学固废热资源化中匈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能源利用过程污染物控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为了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为了造福千家万户,沈伯雄一直在努力。他长期在环境工程、热能工程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涉及烟气尾气SO2、NOx、CO2、汞和VOCs等的排放控制,固体废物热解气化及焚烧、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主要应用于热电厂、工业窑炉、钢铁冶炼、建筑材料和石油化工等行业的锅炉烟气净化。他合作过的大、中、小企业有数十家。他跟我说,在校企合作中,高校负责的部分,一定是目前企业特别需要的,但他们的技术又解决不了,或者说实现起来困难很大的。因此,他长期坚持产学研合作,他的“低温烟气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的抗毒性”、“复杂烟气高效脱硝脱汞”等成果被第三方鉴定为“国际先进”,并先后与国内环保重要企业签订4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近年来,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能源与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SCI论文100余篇,其中4篇为ESI高被引论文,SCI他引16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编、参编图书4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科技部支撑计划、863重点项目和973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4项。研究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沈伯雄喜欢做有意义的事。最近他的团队正与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讨论合作。福建省有大量服装、制鞋企业,他们正致力于将这些企业工厂中产生的边角料转化为清洁燃料。“专家的技术就是要为企业服务。如何控制污染物,如何让排放出的气体达标?这是一件对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的事,相关的方案已经基本完成,正在不断修改完善。”沈伯雄信心满满。

      家乡的情怀驱使着他时常关注着家乡的小企业。长期在北方工作,一旦有来自家乡的诉求,他总会特别关照。在南开大学工作的第二年,一家沙县经营废旧轮胎的企业老板找到他,说希望与他合作。听说老板是仙游人,长期割胶、收胶、卖胶、经营废旧轮胎,勤劳肯干。他就倾注了更多的心血,为这个民营企业一举拿下2个科技部863项目。

      “您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出这样的成就的?”我曾经问过沈教授这个俗套的问题,他笑了笑:“其实我太普通了,你在高校也很熟悉,在高校大家都是这样一步一步不懈奋斗来的,认真就好。咱们莆田人特别有韧劲。在南开,要么往前冲,要么被淘汰;在河工大,我是高压下工作,学校给我的任务是5年内1000万的科研经费,我会尽最大努力做。”寥寥数语,道破“天机”。2014年,沈伯雄履新以来,5年内就为河北工业大学拿下1个博士点、1个硕士点和4个包括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省部级科研平台,积极大力引进人才,他的学院从他来之前的41人扩大到98人的规模,科研实力迅速增强。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在南开大学工作的那些年,是他事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最艰难的时期。这种艰难倒不是被专业压倒的艰难,而是学校“论资排辈”“僧多粥少”带来的困境。在“拼”教授职称时,学院名额非常少,2006年,年仅35岁的他以多个国家级项目、数十篇高质量论文和优势的科技服务破格评上正教授。他说,他这莆田人骨子里的韧劲上来了。

      莆田人特有的“韧劲”让沈伯雄这位西黄骄子被同行由衷认可,在而立之年就已经成为国内能源环境领域的一流专家。他是科技部能源环境领域、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环境领域、教育部环境工程领域网上项目评审专家,他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他还被《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Environmental Sci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Fuel》《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化工学报》《燃料科学学报》《中国环境科学学报》等国内外热能与环境领域数十种著名期刊聘为评审专家。

      在人才培养上,沈伯雄更是毫不含糊。他认为培养人才是师者本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他十分重视培养接班人。沈伯雄团队用师生共创、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就着他们的能源环境梦想。

      沈伯雄有一个一直坚持的习惯,那就是到实验室后,打开电脑,首先要阅读国内外最新的资料。他常常说,想达到高层次,就要向最高层次的人学习。他始终认为身教重于言传。在实验室,他与学生并排而坐,他在做什么,学生都清清楚楚。耳濡目染,沈伯雄紧跟前沿的好习惯也传给了他的学生。而善于提出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也是他的实验室特别推崇的治学方法,这样的讨论在沈伯雄的实验室早已成为常态,师生间没有距离。他说,工科的项目成果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尽早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至关重要,他的很多成果都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此外,吃苦耐劳也是科研人员的必备品格,他的一位硕士生曾在浙江一个企业做项目,在企业连续呆了两年多,每日泡在厂房里,几乎“与世隔绝”,而沈伯雄则几乎每天都用电话与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难题,因为这个项目这位硕士生很快成长为中外合资大企业的技术总监。

      一位留学英国的学生才35岁已经发表了近100篇SCI论文,成为资深讲师(Senior Lecturer);还有一位学生硕士毕业后工作才36岁已经是一家央企下面子公司的董事长,年产值达3-4亿。“这些学生从我的实验室走出来,实际上都秉承着我们实验室的工作思路与研究风格,这对他们未来的事业发展影响非常大。学生们有成就,作为老师,我特别为他们高兴。”沈伯雄说。

      我还问了沈伯雄教授一个问题:“您知道家乡附近的壶阳书院吗?”他说:“哎呀,我还真不知道。”果然是工科直男,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我去过他的家乡西黄村,还在临近的蔡亭村参观了壶阳书院。据村民介绍,明嘉靖年间始建的这座书院在明清两代曾鼎盛一时,桃李满天下。这壶阳书院之风与沈伯雄团队的师徒传承之风竟是如此相似,一方水土一方人,想必是真的。我也在心里祝愿在沈伯雄团队里成长的雏鹰不断地如他一般成为在蓝天上展翅高飞的雄鹰。

    <>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