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巷”思远
□郭大卫
“坊巷”古称“刺桐巷”,黄仲昭《八闽通志》称之为“刺桐花巷”。不难想象,那时因为巷道列植刺桐而得名。明弘治莆田志记为“方巷”,因有长官方廷范居此,遂以姓号巷。
这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荔城古巷道。如果没有一幢众人所知的兴化宾馆,连出生在荔城人氏都不晓得“坊巷”这个小名字。的确,古巷道全长200多米,并且其小街的宽度小于相邻的五条街。这古巷与其它古街紧紧连结在一起,东西走向,且与另一面的井头巷、岐山巷、金桥巷等相衔接,并直通大度、衙后、庙前、后街及县巷等,四通八达,成为古城中心的一部分,无疑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要道,可见地理位置极其特殊,亦是古荔城“九头十八巷”中的一条较为有名的街巷。
史载,“坊巷”为官宦名臣恋居之地,亦就是早期陈、方、林等家族入城定居的发祥地。后来还有翁、邱、宋等人家入迁。
“坊巷”的东端就是井头巷,南北走向,约有百来米的小巷,与坊巷相接,呈直角交叉状。这里在宋代就建有一座“孝义坊”,说是兴化军奉旨为林昭度妻翁氏立坊。翁氏因孝而闻名远近,克勤克俭,守寡培养二子林嗣宗、林嗣先荣获功名,兄弟同科进士,名扬四里。孝义坊既有孝悌意义,又是育人成才鼓励后人的文化价值。坊巷南侧的金桥巷,亦建有“刘武进士坊”。逮明代宣德十年(1432),井头巷又出了一位御史,“忠贞”大人物林祥凤,为官廉洁奉公,忠肝义胆。故乡行政长官为之立“林祥凤衣绣坊”,光被四表。
“坊巷”之西端,进士出身杨瑛,在朝忠贞不渝,功臣赫赫,被礼部推崇为楷模,在故里树碑立坊,称“杨瑛进士坊”。在坊巷中部朝北一条狭窄小巷,便是“坊巷黄巷里”,这里有明刑部尚书“彭韶府第”,规模庞大,建筑精良,人称“百廿间大厝”。相传,清末“尚书第”被变卖给林氏,改为“奕世金紫”“天道堂”,即基督教兴化美以美会礼拜堂。就在此礼拜堂稍微东侧,有卫理公会传教士林心香及妻子杨玉英在此设立“恤嫠院”,亦称“幸福院”。尔后改为铸益小学堂,乃是教会创办的女子小学校。林心香之女林鹏侠早年留学英美,回国后担任飞行员,为我国早期女飞行员之一,后来在莆田洞桥头主笔《福建新报》《莆田报》。著有《新疆行》及《西北行》等书籍。被上海《良友》评为“中国十大女性”之一。全国解放后,坊巷铸益小学被政府接管改为莆田县实验幼儿园,1971年改为莆田地区招待所,80年代莆田建市后易为兴化宾馆。
据《兴化府志》载,坊巷建有“黄氏三世青云坊”,专为黄宦、黄谨和黄铎三代公孙,分别为监察御史、刑部主事而立。其间,还有“黄穆太史坊”,兴化知府为这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立坊表彰。另外,就在坊巷以东的岐山巷及井头巷之间,建有明知府“林光庭祠堂”和“彭汝楠祠堂”。逼窄的古巷建有如许的牌坊、祠堂,还有林冲之故居。林氏进士出身,初为邵武军司法参军、杭州教授,后为主客郎中……最后追赠中奉大夫,誉为“忠义林氏”。还有朝奉郎林深之故居,其始祖系出晋朝晋安太守林禄,后迁徙莆田北高长城,逮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谠,入迁莆田城关刺桐巷(即坊巷)。林深之进士出身,官至南剑州录事参军、福建观察推官,后来知开封府都厢,赠通议大夫。井头巷中段现存有陈氏故居,陈氏广东人,曾在莆田任县令,人称“陈老爷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坊巷中段还有清末雕刻家廖熙故居,光绪帝御书“巧夺天工”赐赠,作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荣获一等奖。估计其故居就是后来的莆田县工艺二厂旧址,现已改造为商品房。
坊巷与井头巷交叉处,有一幢红砖三层楼古建筑物,那是始建于19世纪的哲理中学图书馆。莆田早期革命者陈国柱等,曾以此为据点,创办中共莆田党团支部,成为莆田革命的摇篮地。如今,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难看出,坊巷这地方无疑是20世纪上半叶“莆田学村”,哲理中学、咸益女中、铸益小学、哲明小学等,以及解放后的实验幼儿园、县教师进修学校都在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