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一心为民 丰碑永存

    一心为民 丰碑永存

      □宋瀛锋

      “坝在人在,坝毁人亡。誓与大坝共存亡!”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过去了,回忆起建设东圳水库的事,当年水库的参与建设者耳旁似乎还响彻着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而这话语其实已经在老一辈莆田人心里捂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掏出来还是那么热腾腾,暖心窝。

      因为这番话是20世纪莆田一段可歌可泣历史的解码,正是话语的主人带领着莆田人民与曾经穷山恶水的莆田自然环境作斗争,不仅成功地降服了蹂躏莆田人民几千年的洪灾旱魔,而且奇迹般地建设好了东圳水库,恩泽绵延莆田世世代代儿女。

      自古成功的背后泪多少!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的东圳水库建设者,他们为了建水库,也是舍生忘死,舍小家为大家,上善若水,那一桩桩感人的故事如清清东圳水永远滋养着我们的心窝,如那巍巍矗立的大坝在莆田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时隔半个多世纪,当年的建设者都已是古稀之年,但历史的画面依然那么清晰鲜活……

      心系百姓  执政为民

      莆田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我们祖先迁徙之初亦是低洼地,因此原名蒲田。东面濒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均在10米以下,历来十年九旱,因此自唐代始,莆田历朝历代政府都重视兴修水利,但一直没有根本性解决问题。1956年秋季,莆田遭受特大水灾,南北洋受淹三昼夜,农作物受灾20多万亩,稻秧损失大半,海堤崩溃400多处,房屋倒塌近万间。

      当时的莆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人心急如焚,一场与洪魔死神抢时间的赛跑开始了,一场不见硝烟的紧张战斗打响了:他们一方面紧锣密鼓地组织民众修建水利基础设施,开展生产自救,减灾赈灾;另一方面马不停蹄地召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座谈,探讨解决莆田水旱洪灾问题。经过了多少不休不眠的日日夜夜,与会同志终于对在延寿溪上游修建水库达成共识。不久,原鲁山指示向省政府和地区行署反映情况,取得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省水利厅很快就派技术人员认真勘察,精心调研,同意了县委建东圳水库的意见。灾情就是冲锋的号角,很快,国务院批准了建水库的报告。

      1958年春节刚过的正月初五,寒梅才刚上枝头,莆田县东圳水库工程筹备委员会成立了。没有隆重的挂牌仪式,没有像样的办公室,筹备委员会仅借用县水利局的一间办公室作为临时的办公地点,就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前期筹备工作。

      1958年2月底,筹备委员会组织省、地、县有关人员,兵分两路,一路前往莆田沿海,调查受灾的面积、人口等情况,以及水库建成以后受益的主要地区和收益可能;一路前往常太,具体调查库区淹没的土地面积、搬迁村落和人口数量等。

      1958年4月,东圳水库工程指挥部正式挂牌运作,县委书记赵允福任总指挥,县长原鲁山、副县长许子斌等任副指挥,许景鸿、陈凤鸣任常务副指挥,具体指挥水库工程的建设。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高宝善任总工程师。

      1958年5月至6月上旬,指挥部开通了为坝头服务的50公里长的公路,修建了2座小型发电厂,创办了10多个造船厂,自制了3100多条木质运料沟船,搭建了8万平方米的草屋供民工和工作人员居住,还清理出大量的沙卵石场、红土场和沙场等。

      经过多少呕心沥血的谋划,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紧接着,县委又组织义务劳动,在“公社党有布置,劳动人民有志气”“消灭了洪灾,人民生命安全有保障,库水从此直通向沿海,人民生活幸福有奔头”等党的精神感召下,老百姓热烈响应,全县12个公社,除了山区3个公社和南日岛外,其余8个公社不分农牧林副渔等产业,统一按劳力比例分配施工任务。全民皆兵,实行军事化管理,按公社设兵、团、营、连、排,紧张时还有突击队,“猛虎突击队”“闪电突击队”等。每个公社都有上千人,民工不计报酬,自带干粮、工具,千里迢迢赶往工地。平时有三四万民工,高峰期有五万多人,真的是人头攒动,热火朝天。

      1958年6月,水库清基工程开始,由于受坝址场地的限制,每天只能安排劳力3000多人,清基进度缓慢。如果未能在明年洪水期前完成“罗零”70米高程的坝体施工,那时南北洋平原两岸及城涵等地将成为一片汪洋大海,为此,莆田县委又召开了一次次的紧急会议,及时进行了战略性调整。

      在高宝善及有关干部的直接领导指挥下,清基工作进行得十分认真、细致、负责。

      此时,正值夏季台风季节,暴雨使清基工作时断时续。为了加快速度,指挥部组织民工日夜加班,两班倒。干部和民工们经常冒雨干活,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一身泥一身水,却也无暇顾及,因为要干完12个小时才能换班。而换完班后,人累得不行,有时直接倒在工地的畚箕上就睡着了。

      虽然时间紧迫,但是当时的县委领导人对大坝的质量要求却十分严格,一丝不苟。一发现问题就马上返工,不掺杂不掺假。原鲁山作为莆田县领导班子的一员,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想。在东圳干渠的配套工程设计中,原来准备在红山水库地段架设一条倒虹吸管,把水引渡到宝胜溪。后来,施工人员提出,木质吸管几年就要更换一次,不如在此处修筑一座拦河坝。原鲁山经过仔细思量,最终虚心听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修建了红山水库,为今天的秀屿区工业和群众生活用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11月上旬,清基工作完成。为了缩短建设时间,原莆田县委派出一位副县长带领有关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浙江、广东等地考察,学习“洋法上马”的“水中倒土”法。指挥部还派人前往龙海县取“移山倒坝”之经……但这些急于求成、不科学甚至带点冒险的做法却遭到工程技术人员的强烈反对,指挥部也虚心接受了。

      正是这种心系百姓,时刻为百姓考虑的执政为民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才使得东圳水库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安然无恙,巍然屹立,这是历史的丰碑,是莆田千千万万百姓心中的丰碑!

      大公无私  舍身为民

      东圳水库于1958年6月动工,1960年3月竣工,共花人民币1899.7万元,完成土石方1437.31万立方米,如此一座巨大的水库,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完成,投资也不到2000万元,这是莆田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多少建设者的心血汗水,多少建设者的舍生忘死,多少建设者的舍小家为大家才铸就了这部治水神话!

      历史定格在1958年4月,根据指挥部的要求,决定马上进行大坝合龙。合龙是大坝的一次“生死考验”,更是整个工程的关键环节,合龙时必须抢时间、抢速度,还要保证质量。否则大坝就会被冲毁,还会对下游造成人为的灾害。

      当时,省水利厅3位正副厅长,各工程师坐阵在场,原鲁山以及指挥部多数干部与3万多名民工一道坚守在现场,所有的人神经都绷紧了。指挥部领导连续日夜坚守在工地上,困了拧一拧自己的大腿,累了在树干旁靠一靠,个个眼睛充满了血丝,人也瘦了。

      经过半个月的苦战,大坝于4月21日成功合龙。但当时57米高程离水库的设计70米高程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大坝合龙后,指挥部立即发出号召“全体干部民工动员起来,为力争大坝达到70米高程安全拦洪而奋斗”,大家轮流上阵,100多条沟船日夜川流不息地运送沙石料,驻莆部队也派300多辆汽车支援。全体干部民工也立下了“人在大坝在”的决心,在“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的口号声中,展开了各种劳动和技术竞赛。

      1958年7月中旬、下旬和8月下旬的3次台风,造成山洪暴发,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随后的冬季,冷空气频频南侵,坝头气温极骤下降到零下2度。为了给民工们鼓舞士气,原鲁山仍与民工们顶着寒风,忍着皮肤被冻裂的疼痛继续劳动,当他与2名民工挪动一块占道的石块时,一块石头突然从山坡滚下,砸伤他的小腿,鲜血直流。民工们马上把他抬到工地卫生所进行包扎,结果缝了五针。然而他伤口还未愈,就又经常下工地检查工作。

      最危险的是“抢七十”工程。当年参加过东圳水库的建设者都念念不忘地说:当时台风暴雨,连续半个月,而大坝的墙体刚刚合龙,正在抢筑70米高程,溢洪洞又还未建好,水排不出去,水库上游的雨量日益增多,地面径流越来越多注入库区,水位上涨很快,直逼施工现场的底部,混合砂石料砌成的坝体落后4米,坝体裸露在水面上,甚至出现了个别坝被淹没的情景。眼看库内水位不断猛涨,一旦发生洪水冲垮大坝,后果不堪设想。

      在福州开会的原鲁山县长接到电话连忙赶回,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之后,原鲁山县长、许子斌副县长亲自驻扎指挥,身先士卒带领民工抗洪抢险保坝。赵允福书记也冒雨来了好几趟,全县所有科干部都出动了。

      原鲁山顶着大雨站到坝上呐喊:“水涨一寸,坝高一尺。大家要与大坝共存亡,如果坝毁了,我第一个从这里跳下去!不然怎么对得起莆田的父老乡亲!”他的话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那是一颗共产党人火热的赤子之心,纵然狂风暴雨又怎抵得过这般对万千父老乡亲赤诚之爱的雷霆之力!

      干群一起  风雨同舟

      风雨无情,水灾无情,人有情,群众们用麻袋装土、沙不断去堵,原鲁山、许子斌也冒雨赤脚始终坚持在抗击洪水的第一线,不时地站到传运“沙袋”的队伍中,哎呀,不好,一不留神,原县长的胳膊淤青了,许子斌的一条腿摔瘸了,走路一瘸一拐,但是我们的铁汉县长却依然继续抢险,而许子斌因右腿骨折被送往医院,两位县长以身作则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干部群众。后来,驻莆部队也赶来增援,堵了三天三夜,大爱感天动地,当洪水漫到沙袋底部时,雨停了,大坝保住了,人们忍了很久的泪水终于痛快流淌,我们的铮铮铁汉——来自山东的七尺男儿原鲁山县长也热泪盈眶。

      为了这个大坝,多少并肩作战的战友默默付出了生命……为了这个大坝,民兵们好几个月没回家了,我们的原鲁山县长有几年没回家了;为了这个大坝,他们吃的是有限的黑馒头,住的是草屋,睡的是木板,起早贪黑,甚至没睡过一个饱觉,没洗过一次澡,没穿过一身干燥的衣裳;为了这个大坝,多少青年推迟了婚期,多少母亲或把摇篮都带到了工地上,或把孩子扔在了家里;为了这个大坝,他们不计报酬,不怕苦,不怕累,不计生死,顾不上自己的高堂幼子,他们没有流过一滴泪,然而今天,大坝建成了,大坝保住了,他们却落泪了,这是大公无私的泪啊,这是为我们千千万万莆田儿女流的泪。

      这泪融进了东圳水库,世世代代传唱着动人的歌!那是英雄的赞歌,那是党的一心为民、大爱无私的赞歌!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