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禧古城的古往今来
莆禧城墙 林辉 摄
日前,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莆田市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镇莆禧村位列其中。
莆禧,古称“浮曦”,亦名“鲤江”,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为莆禧。明朝廷为防倭患,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这里设平海卫莆禧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拆莆田镇海堤石料,在此建造莆禧城。
站在莆禧的北门广场抬头仰望,前方延展着一段古城墙。凝视威风凛凛戚继光石像,古城的历史烟云不禁翻涌而起。
作为抗倭之城,莆禧风起云涌的故事数不胜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倭寇大举进攻莆田,攻陷兴化府城、平海卫城,莆禧城孤立无援,沦为一座孤城,惨云密布,苦苦支撑了50余日而不破,直至倭寇败退,是抗倭史上的一个奇迹。抗战期间,莆禧惨遭浩劫,这座曾令日寇祖上蒙羞的英雄城堡,遭受日机轰炸上百架次。1939年,国民党政府第三战区以便于疏散城民为由,拆除了莆禧城西、南两个城门及周围的城墙。还有更多的故事,如浩渺云海,在历史的长河里翻滚。
据莆禧村支部书记郑向东介绍,莆禧城墙原长1965米,高6.3米(其中城墙高4.3米,女墙高2米),基厚4米,有“三角六涵千余垛”,置东西南北4个城门。城东、南、北三面凭海为堑,西面凿凤山为旱壕,壕长400米,北门外辟周长1.5公里的校场。现存的古城墙长1000多米,西南城墙地段则存有古城基遗址。
顺着咿咿呀呀的唱戏声,记者一路到了天妃宫。走进宫内,满眼古色古香。郑向东介绍说,该宫是二进廊枋式建筑布局,坐东南向西北,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由前大埕、前殿、前天井、中殿、后天井、正殿组成。建筑保持明初风格,宫中供奉一尊木雕妈祖像,雕像关节灵动、栩栩如生,是我国南派木雕的代表作。宫内天井的灵桧,是具有特色的妈祖庙树。
走出天妃宫,宫前的戏台上在演出莆仙戏,几十位白发老人在台下聚精会神地观看,历史文化名村莆禧村可见一斑。据悉,在莆禧每年农历正月十九都会举行庙会——“莆禧十九日”,当日有城隍神巡城、爬刀梯、摆棕轿等活动,常引得千人表演万人观看,场面热闹宏大,是难得一见的民间习俗遗产。
穿梭在古城内,十字街、城隍庙、八卦井、坡路顶、凸龟、青石板路、古民居宅第、纪念胡守仁的“大参将胡公遗爱碑”等一大批文物留住了点滴的回忆,诉说着远逝的辉煌。
走出莆禧城,再次回望戚继光石像和石城墙,捋不清的心思涌上心头:古城的过去有兴衰荣辱,但古城的未来应该是美好的。只有留住莆禧的历史文化,才能留住根!
对莆禧村而言,可喜的是被评为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但更需要明确的则是在保护古城上具体怎么做。据郑向东透露,近期该村两委计划筹资修整古城,在保护现有的条件下,修建一条跑马道,方便游客上去感受古城的风光。眼下,莆禧古城的规划保护框架已经清晰,正在有序地拉开修复工程。福建日报通讯员 林辉 记者 俞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