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莆田:抗震古建之邦

    莆田:抗震古建之邦

      莆田古有“沉七洲浮莆田”之说,至今留有瑞云山、壶公山两处古火山口。由于地震、火山爆发,莆田从沧海变成桑田,这是有史可考证的。古时南北洋平原本是蒲草丛生的“蒲田”,去水后成“围海作田三季熟”的“莆田”。

      据史载,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初九夜,南日岛以南海中(北纬25度、东经119度5分)发生八级地震,莆田城区烈度达九度。当时自南而北,树木皆摇有声,栖鸦惊飞,城崩数处,大厦几倾,乡间屋倾无数,有伤人者。初十夜,地又震,俗传连震十数夜,影响周围十省(市),也是这些地区最大一次地震。然而,考查资料表明,莆田仍有许多抗震古建筑至今尚存。

      莆田自古有“文献名邦”之称,不少有识之士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很重视。经荔城区(前身为莆田县)地震学会多年来考察调研,发现莆田有许多全国、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多也是抗震建筑。

      走进莆田,仿佛走进一座抗震文物博物馆。其中有千年古堰木兰陂,著名释迦文佛塔,江南“古建之花”三清殿,都是抗击当年八级大地震留存的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了市中心,仍会见到北宋时期创建的古谯楼。再到木兰溪入海处的宁海桥。它是我省现存桥墩跨度最大、石梁最厚的古代石梁桥,还有享誉全球的湄洲妈祖祖庙和贤良港天后祖祠,“围海作田三季熟”的“海岸长城”镇海堤,则是早期莆田经济文化发展基础。而市区庙前古街上的明代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兴化府城隍庙等,也是抗大震建筑物,均已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更有东岩山千年石塔,四面开拱门,塔墙薄又轻,堪称抗震杰作,亦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是古代联系莆田城和南洋、沿海主干线枢纽的熙宁桥,系我市创建最早的古石梁桥。它在淤泥上砌墩建桥,却保持千年不毁,丝毫不逊于现代建桥技术。又如古代官道(驿道)上的千年延寿桥,市区西郊石室岩上千年古砖塔,哺育北洋人民的泗华陂、南安陂、太平陂等。还有古府第郭尚先故居、黄滔祠、蔡襄忠惠祠、柯维骐修史堂、真武坛,古宫庙阔口浦口宫、大洋永兴岩寺、壶公山凌云殿、涵江囊山寺、江口东 观、华亭龟山寺、平海卫城隍庙,古桥五府桥、如嵩桥、萩芦溪桥、澳柄桥……这些都是抗震古建筑,也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巍然屹立,风采犹在。

      历史事实历历在目,莆田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文献名邦”,而且是名符其实的“抗震古建之邦”。□ 吴炎年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