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秀屿”的变迁

    “秀屿”的变迁

      秀屿是湄洲湾内靠近陆地的一个海面小屿,顾名思义,她是一个清秀美丽的屿,古称小屿、候屿。位于醴泉半岛最南端的海面上,濒临“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湄洲湾。据传半岛西南端的象山上有一泉眼,涓涓流水长年不息,尽管百日大旱,泉水仍不干涸,泉水色清味甘,群众称为“龙喉”,故有醴泉之称。遗憾的是,泉眼被开山炸石破坏了。

      醴泉半岛有个东庄村,人文、经济都较发达,因而东庄之名取代了醴泉,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成立人民公社时,就称东庄公社,后来东庄公社改为东庄乡,为了开发湄洲湾的需要,以秀屿港之名取代之。

      秀屿是海面上的石头山,含水丰富,树木茂盛,风光秀丽,怪石嶙峋,有许多摩崖石刻,有试剑石,石壁上有一幅比人高的吕洞宾身背宝剑的崖刻,还有他踩下的尺半长的“仙脚”印,屿上建有青峰寺、玉皇殿等。屿上早有百姓居住。明洪武初巡检司在屿上筑城以御倭寇,保护百姓。据传明兴化府大守岳正在这里建一座有99个墩的长石桥,群众称“铁锁桥”,把秀屿和陆地连接起来,以便利百姓往来,又在附近海边建一座石塔为航海标志。秀屿至醴泉半岛的海底之间,因潮水只涨退没有流动,就沉积很多海泥浆,年长日久,就沉积满秀屿至醴泉之间的海底。当时有些士绅对岳正不满,造谣中伤,毁谤他破坏了狮穴好风水。说秀屿是只狮子,建了桥和塔,把狮子控住,使狮子动弹不得,所以海底淤积。八十年代初政府发动群众围海造田,把这里都围起来了,如今秀屿与陆地连成一片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已有轮船停泊秀屿,货物从此进出。抗日战争时,日机曾多次轰炸秀屿,炸毁民房、仓库、码头。民国初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计划把秀屿湄洲湾建成我国东部大港。从秀屿至莆头村称为秀屿港,水深港阔,不冻不淤,避风条件好,港内水深岸长约2000米,水深10-16米;秀屿至惠安肖厝海面1500米,水深15-18米,航道水深12.8米,10万吨级轮船,可乘潮进港,港湾内负10米以上水深面积100平方公里,可同时停泊几十艘巨轮,也可自由调头。

      宋代后,秀屿港已成为莆田、仙游、惠安县货物的吞吐港口,明嘉靖十三年(1534)秀屿至前运、东沁一带商船云集,成为我国对外通航的重要港口之一,清初截界,沦为废墟。直到民国12年(1923)重新建设;民国17年(1928)邑人林柏青在这里兴建码头、仓库;民国23年英商万吨级轮船“新亚号”入港装卸货物;民国27年(1938)前沁、山腰盐场均运至此中转,海运福州、三都、汕头等地;民国28年(1939)码头设施被日机炸毁。

      1979年开始建港至1990年建了四个码头,其中:长64米,靠泊能力1千吨级的煤炭码头1个;长149米,靠泊能力5千吨级的杂货码头1个;长80米,靠泊能力3千吨级盐业码头1个;长213米,靠泊能力万吨级的杂货码头1个。有仓库与货场共5个,总面积有18758平方米。

      1990年秀屿港航线通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国、加拿大、古巴、朝鲜、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沙特阿拉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个港口,以及台湾、上海、秦皇岛、南通、厦门、福州、广东等省市港口,年港口吞吐量19.91万吨,为1981年吞吐量的0.79万吨的25倍。

      2002年莆田市行政区划调整,秀屿变成县级行政区的名称,管辖莆田市沿海的笏石、东庄、忠门、东埔、东峤、埭头、平海、南日、湄洲、山亭、月塘等11个镇、乡,人口78.23万人,面积508平方公里。“秀屿”从一个小屿成为一个行政区。(吴炎年)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