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清塘真实地点考正
□许更生
国清塘(莆阳方言谐音于“姑青塘”),位于古代县东南国清里(今荔城区黄石镇七境下庄村),谷城山(地域属于比邻的景德里)西麓,南向壶公山。谷城山旧时满山苍松、白梅,景色优美,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谷城梅雪”,就在此处。“谷城山”海拔146米,“旧时松皆合抱,一望青青”,有巨石横刻“万古青蒙蒙”五大字;“山上旧有兴云洞、呼月台、及有松隐、竹隐、梅隐三岩,昔林艾轩(林光朝)与其徒读书于此。”山巅有林国钧创建的学宫“松隐岩精舍”)
国清塘是唐贞观五年(631)开凿的一个十分巨大的蓄水塘、水利工程,“以备大旱,防陂力所不及者”。据《唐书》《宋志》《明一统志》《八闽通志》《兴化府志·水利》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等史书几乎一致的记载,当初大塘“周回(指水流环绕、回环,并非指水塘周长。)三十里,灌田五百顷。宋时阔五十丈,深六丈”;“姑青塘在昔澄碧百顷,城山、壶山倒映其中。本县先贤来游者众,为游览胜地。”当代点校、重版的清·廖必琦的《兴化府莆田县志》(方志出版社)载:“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贞观五年凿,周回三十里,……即林氏(林国钧)宅前濯缨池是也。水与木兰相灌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上有濯缨亭”(经查,文字基本上引述自明代莆田旅行家林登名的《莆舆纪胜》;何乔远《闽书》同此)。而与国清塘贯通一体的“半亩方塘”濯缨池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朱熹还提笔挥题写“天光云影”(石额,至今健在,保存完好)、“濯缨亭”两方大字。
林国钧(1081-1175),号“回年”,黄石姑青(属国清里)人。他是个著名的慈善家,创办“红泉义斋”,后称“红泉书院”、“东井书堂”;置义田,对前来求学的贫寒之士,免费提供食宿,还延请族侄林光朝做“开门教授”。一时四方学子络绎不绝、每年都有数百人之众,史称“红泉义学”。他又以国清塘旁自家宅前的濯缨池为私家园林池塘,林光朝称“横塘别墅”。因其九十岁“齿发落而复生”,因而誉称“回年”。
当地人称,国清塘1950年尚存20亩左右,2011年被人为填埋了一半多。
由于国清塘涉及朱熹的为学哲理名诗《观书有感二首》——特别是对其中的濯缨池(即诗中记实的“半亩方塘”)、濯缨亭(即朱熹当年观书亭)的正确解读,与之紧密相关,所以愈发“热门”,倍受关注。各种版本纷至沓来,如果不予以澄清纠正,势必以讹传讹,误导众生。
朱熹是南宋大儒,所以最直接、最有力的佐证,应当就是同一时代莆田名士的一些诗文描述。下面,笔者就以这个角度,选择莆邑几位著名的文人墨客、又是亲历游览者的诗文加以探究,看看国清塘究竟应该在何处吧!
大诗人刘克庄《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记》(详见《刘克庄集笺校》,中华书局出版社)曰:由熙宁桥南行可二十里,城山在焉。望之紫翠崒岩,欲与壶山差肩。其下平畴沃野,清泉茂树,环而家者千数。百年之旧族,当世之显人,不在东家在西邻也。……山绝巅有精舍,新祠在其左,俯瞰国清塘,水光山色,横陈乎前。乃像衣冠,乃集衿佩,以庚戌(即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四月甲辰,……命余记之。”《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兴化府部》收录的《松隐岩记》,大量引述了刘克庄《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记》中之所记,同时更为详细曰:“岩在城山(方言谐音于“青山”),俗曰青山岩。林艾轩先生讲学于此,……岩左有艾轩(林光朝)、林亦之、陈藻三先生祠。克庄为之记”。
南宋的大史学家郑樵《谷城山松隐岩》称:“晴窗倒入春湖水”、“村村丛树绿于蓝,历历行人去如蚁。新秧未插水田平,高低麦垄相纵横。”“南夫子”林光朝《城山国清塘》曰:“小舟塘外日溶溶,渔歌忽断荷花风。”郑耕老(林回年女婿、教育家)《游国清塘题濯缆亭》曰:“野鸟飞来啼破梦,绿杨枕上水连山。”陈宓(宰辅陈俊卿儿子、学士)《城山松隐岩》曰:“十里湖光镜面开”、“秋风柳岸钓船回”;余谦一《城山国清塘》曰:“湖光山色酒杯中”、“雨晴新涨没凫翁”等等。从这些亲历者的诗咏看来,谷城山与国清塘的距离肯定不远——“绿杨枕上水连山”,二者亲密相连,近在咫尺,可谓就在“鼻尖之下”。值得注意的是,林光朝、余谦一不约而同地定诗题为《城山国清塘》,亦可见二者距离之近,因此才能观察的如此清晰细微,连塘上的“小舟”、“凫翁”、 “行人去如蚁”“麦垄相纵横”都历历在目;连水面野鸟的啼鸣声都声声入耳!也就是刘克庄所谓的“俯瞰国清塘,水光山色,横陈于前。”请注意,刘克庄所写的是向下的“俯瞰”所见,而不是极目之“眺望”!据当代军用地图精确测绘,青山主峰至国清塘(位于青山西麓,实际就是在青山脚下)的距离,不过300米左右,而至“笏石土海湿地生态公园”,几乎是远在4千米外,绝非肉眼所能见到,更何况观赏、领略呢?
据“百度百科”等媒体“可视距离”介绍:正常人的视力,4公里以外的景物不易看到;在500米之外,只能见到景物模糊的形象,距离缩短到250-270米时,才能看清景物的轮廓;如要识别花木的种类,则要缩短到几十米之内。所以,当代有人认为黄石定庄的小水塘才是“国清塘”,乃无稽之谈——那里距离城山至少2千米,站在城山上面哪能俯瞰塘中的那许多景色?再则,更谈不上“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两山能够同时倒映在那个水塘中?
附记
国清塘濯缨池上是否确实存在濯缨亭呢?
明代状元林环曾应林国钧后人之邀请,亲临现场并写了一篇《耕读轩记》,其中有这么一些句子:“曩余家居时,尝游谷城山下,学可氏之族人刚直伯叔尝邀余舍其家,因获历遍其族居里巷及其先世陈迹。倦而休坐,余于濯缨亭上。时春雨新止,塘上耕者夫须袯襫往来,相寻于阡陌间……”。可见,明代时,“谷城山下”之国清塘旁,濯缨亭依然完好无缺,足以休憩、观书、游览。(可参见《明别集丛刊·第一辑·《絧斋先生集》卷之八记《耕读轩记》》)
林环的记实所述,说明国清塘就是位于“谷城山下”,而且塘上有个濯缨亭可供“倦而休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