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诞生了解放莆田的第一面红旗
——探访革命遗址珠江联络站旧址三座厝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林煌柏
三座厝 丛文俊 摄
据三座厝后人介绍,飘扬在古谯楼上的第一面红旗就诞生于此厅。 丛文俊 摄
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于1997年12月被公布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 许武 摄
它是莆田沿海最早的革命据点之一,是闽中革命的摇篮地,也是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林汝楠的故居,是解放莆田城时飘扬在县城古谯楼上第一面红旗的诞生地。它就是位于秀屿区东峤镇珠江村的三座厝。
1927年7月,共产党人吴承斌、陈兆芳在三座厝点燃了红色圣火。此后,三座厝成为共产党人的地下联络站和革命活动中心,留下邓子恢、黄国璋、张伯庭、曾镜冰、苏华等人的革命足迹。作为莆田沿海最早的革命据点之一,多年间,三座厝走出林汝楠、林汝梁、林焕章、林文忠等30多位革命先贤。
不仅如此,三座厝的族人、亲眷包括目不识丁的妇女,为支持解放事业,不仅送夫送子参加革命,还在粮食物资、安全掩护及生活供给上予以最大支持,撑起革命事业的半边天。
历经百年,这处红色遗址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要意义,为古城文脉增色添香。在这里,有无数值得我们细细聆听的故事。
巍巍古厝 蔚为大观
砖石为骨,杉木筑就,硬脊翘角,红瓦白墙,一隅安然。记者走进了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莆仙风格古民居三座厝。
三座厝占地2805平方米,主体建筑坐东朝西,有前、中、后三座五间厢大厝纵向排列,双边有护厝相衔,门廊檐角饰以木刻浮雕,卷草纹样,花鸟走兽,精致饱满,古色生香。
越坎而入,宅院布局对称,宽大宏伟,其间格局之大,厅堂、厢房之众,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这里共有大大小小百间房。
“三座厝的建筑规模在当时的十里八乡,可谓首屈一指。”64岁的林剑豪是三座厝第五代后人,提起祖上渊源,老人眼中带光,侃侃而谈。
三座厝是由经营药业及兼办榨油坊发家的林恒出、林其兰父子于清道光年间始发兴建的。其后22年,经扩建前座、后座及外院,才有了如今规模。“三座厝先祖宽厚济家、乐善好施,一生矜贫恤独,敦厚仁和,心系家国。”林剑豪说,三座厝先后有30多人投身解放革命,6人牺牲在战场上,其中年纪最小的林玉伴牺牲时仅有21岁。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氏家族由最早的13户,发展到后来的102户,鼎盛时期,三座厝里住了百余人。直到10多年前,最后一户人家从这里搬离,当地也开始了对三座厝的修缮规划利用。
作为三座厝的传承人和守护者之一,林剑豪多年来一直打理、维护着这座庞大的院落。
手指轻抚墙上的族谱,林剑豪的眼里满是骄傲。“这是我的祖父、林汝楠的叔公,是我十分敬重爱戴的人。”祖父林文忠早年以经营医馆为业,医者仁心,他为穷困百姓治病不取分文,还将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支持革命事业发展,众人曾提出,将来要慢慢将这些款项归还,林文忠却总是婉拒:“这是我交的党费,如何能退?”
岁月更迭,朝夕轮回。100多年来,林氏家族在这里繁衍壮大,处世道义、家国情志世代相传,宅院内的每寸砖、每片瓦、每处角落都是见证者。
革命往昔 荡气回肠
三座厝是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为珠江联络站旧址。
1926年,莆田建立党组织后,陈国柱派中共莆田县委委员吴承斌、陈兆芳等人到珠江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团组织,组织农民协会。1929年夏,中共珠江支部成立,戴天宝任支部书记,委员有林文忠、林姜堂、林文风。此后,中共珠江支部在三座厝建立据点,发展革命积极分子加入莆田沿海游击队,参与开展武装斗争。
1930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农村巡视员的邓子恢来莆巡视,就住在三座厝林文忠家中。他号召青年参加红军,并指导开展反“三征”、抗捐税等土地革命斗争。1935年以后,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闽中特委委员兼中共莆田县委书记张伯庭,闽中特委委员兼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许集美等都曾长期住在三座厝林亚道家,于莆田沿海一带开展革命斗争。
1943年,林汝楠堂兄、三座厝人林焕章担任海上游击队交通联络员,负责革命同志上下往来的接待、护送工作。自此,三座厝成为莆田沿海革命斗争的重要联络站。1943年至1946年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中共福建省委委员苏华、中共莆田县委书记杨杞松都曾先后入住三座厝,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
1949年8月15日,张坤、林焕章、黄兴中、林文享带领游击队伍于珠江集结,并组织人员在三座厝缝制红旗与服装。“那天,厝里所有擅针绣的妇女都在大厅里集合,精心赶制。”今年已83岁的林美琼是林焕章的大女儿,忆起往事,她十分动容,“我就站在门槛外看着这一切,当时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17日,奉闽中司令部命令,张坤、林焕章、林文享等人率领游击队200多人,从珠江祠堂出发,在苏塘与起义盐兵会合,并于两天后进占莆田城。8月21日,红旗高高飘扬在古谯楼上,古城莆田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东峤镇珠江村是秀屿区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老区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在那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老区人民倾其所有,破家支前,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是闽中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秀屿区政协副主席、区老促会会长柯庆云说。
活化利用 保存记忆
在三座厝的第一道厅门上,至今还留有一处醒目的弹孔痕迹。“当时,院门都被打烂了,有些子弹直接射进屋里来。”林剑豪说,1946年,国民党发现三座厝联络站是革命活动中心据点,又是林汝楠的故居,恐慌不已,将其列为“清剿”重点,1946年至1949年间,几乎每年都要“清剿”三座厝,三座厝也因此遭到极大破坏。
除了林氏族人同心同德维护古厝,不间断对其进行抢修,当地政府也在发力。2018年,秀屿区将三座厝列为文化保护单位,区镇两级政府对红色遗存的保护给予重视;2020年,该区先后向上申请市级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专项资金205万元,用于古厝修缮。
如今,三座厝正在进行院前广场的地砖铺设,一旁的文化走廊已搭好钢架。“这几天正在抓紧施工,7月1日正式开馆。”秀屿区东峤镇干部、三座厝后人林福添说,“后续计划围绕古厝发展史、红色教育、党史教育、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场馆布置,届时,三座厝将以全新面貌亮相。”
三座厝规模大、结构复杂且木料使用众多,如何防范火灾、白蚁侵蚀等安全问题?林福添说,古厝四角均安装有监控设备,直接连入当地公安系统,但防火防蚁是一个大工程,目前缺少资金支撑,加之三座厝所处位置为一低洼地带,防水防洪问题也亟待关注。
“三座厝记录了林氏家族对革命战争的贡献,也是林氏族人多年付出的见证。”林福添表示,他自幼便对这座老厝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不断地修葺房屋、搜集整理先辈有关史料、物件的过程中,自己对老厝的感情也随之加深,愈是深挖,愈感自豪。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节点上,莆田将全面推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建设,落实‘修一处管一处’,形成‘以用促保’的良性循环。接下来,将采取季度检查、年度考核和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每个革命遗址的功能发挥、管理措施、日常维护、消防安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并作为年度落实管护经费奖补的依据,做到专门人员管护、有规范工作目标、有检查考核,确保革命遗址能得到有效持久的管护。”莆田市民政局老区建设科科长郭志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