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邹姓:忠毅“范阳”高风远
深山中的邹氏古厝
仙游邹姓只有数百人。人数最多的分布在游洋镇双峰村,有近300人,堂号多为“范阳”。
邹氏图腾
邹为洛鸟氏蚩尤异民守护叒木纪历的图腾像,由洛鸟、持叒木、异民组成。
寻根问祖
仙游邹姓来自广东
邹姓发源于今山东邹县,并在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邹氏开始向河北一带迁衍,并称盛于范阳,即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和河北一带,衍为望族,范阳郡成为邹氏郡望。西汉以后,逐渐南迁至河南。东晋“永嘉之乱”,中原土族大举南迁,邹氏也随之渡江。发展至今,分布很广,尤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居多。
唐总章二年,河南固始邹牛客随陈政入闽,任队正,宋绍兴二十年被追封为“昭德将军”,邹姓人尊为入闽开基祖。
然而仙游的邹姓一族,却是由广东经莆田市黄石镇而来。最早分布在石苍乡,后来因家庭和历史原因,逐渐迁往游洋镇,从游洋镇再分支至西苑乡等地,多为小范围聚居。如今石苍乡反而少有邹姓。
家风家训
邹氏家训
邹氏家训,后辈聆听。
忠国维族,和睦家庭。
孝先悌灵,幼爱老尊。
做人刚正,办事廉明。
真假区分,善恶辨清。
丑除美树,道高德荣。
遵纪守法,严格品行。
污脏话禁,和蔼可亲。
待人礼貌,处世信诚。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勤学苦钻,科技创新。
耕读为本,事业有成。
扶弱济困,奔富助贫。
抢救灾害,健身持恒。
勤俭持家,正义公平。
增产节约,沙积塔成。
浪费反对,骄奢火焚。
精神物质,环保文明。
劣俗排除,良风提升。
千秋子孙,践行传承。
领 衔
忠毅“范阳”高风远
邹氏是多源流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属于大姓系列。莆田市邹氏人口约一万多人,然而,仙游邹姓却只有数百人。人数最多的分布在游洋镇双峰村,有近300人,堂号多为“范阳”。
追溯邹姓起源,要从先秦时期说起。当时,邹姓的活动主要在山东地区。秦汉以后,邹姓很快迁到河南、湖北地区。三国两晋时,邹姓已挺进到陕西,南下渡长江入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唐朝时二次中原南下大移民,邹姓主体移入了江南,福建、广东等地的邹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朝初期邹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历史上邹氏名人不少。战国时期鲁穆公将邾娄国,宋缗公之后正孝父,食采于邹邑,子孙遂有邹氏。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邹忌,曾献计“围魏救赵”,作为史记良策传述下来。思想家邹衍,学究天人,雄辩于口,名重一时。西汉文学家邹阳,以文辩知名,文辞委婉,辩解明白。明朝理学家邹守益,笃安王守仁理学传统、“慎独”“戒惧”、“琅知”的主要方案。官吏邹元标,是“东林”三首领之一。清朝科学家邹伯奇是著名人物,他精天文历算,著有《赤道星图黄道星图》、《格术朴》等。
在仙游邹氏人口最多的游洋镇双峰村,多聚居在双峰村双告后自然村。邹氏先祖400多年前到此繁衍生息,到现在已有21代邹氏子孙。双峰村分布在庄道26-31公里路段,距游洋镇政府驻地南4公里处,东邻石里、龙溪村,西靠英山,毗邻石苍乡,村民以外出经商务工为主。
现年91岁的双峰村村民邹庆如说,过去双峰村没有属于邹氏的土地,需要土地时都是从别的姓氏那租地,“以前很苦,没有地,牛也不让放,土葬过世的人也要买地,种田也是租的田地”。
“郭孟收大租”是流传在双峰村邹氏族人中的俗语,也就是源于过去邹氏无地种田的境况。“就拿收割100斤稻谷来说,种田的人只有30斤,70斤都要交给田主。”邹庆如说,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土改。如今,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的双峰村,邹氏人不仅有良田,还有安身之所。
91岁的邹庆如行走步履矫健,谈吐清晰,精神状态很好。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拉扯了10个儿女成人的老父亲,一把年纪了还能种地瓜、种菜、做手工。当下,邹庆如居住在儿子装修好的三层大房子家中。家里一楼整齐地排放着邹庆如制作的手工品,令在场的记者们都佩服不已,为之动容。邹庆如一天能做两只“纸马”,一只能卖到三四十元。
“孩子们不肯让我种田,种田种到87岁,现在就种些地瓜、菜。”邹庆如感慨地说,其实他和已故妻子生了11个孩子,但有个孩子很小就病逝了,以前条件很差,一人一天就吃两三两米,很穷吃不饱,还经常吃野菜,“孩子多,都是没日没夜地干活谋生计,十分艰苦”。一生勤俭刻苦的邹庆如说,“现在很满足,也很幸福。”
同样是子女较多的邹宝銮,今年83岁,有5个女儿3个儿子。他说,以前虽然生活苦了些,但孩子们也很懂事,大的会帮忙带小的,一家人勤勤俭俭也就过来了。
邹氏祖宅就在双峰村双峰山下,地处偏僻位置,多为山林峡谷,农田少,生活条件确实比较差。但虽如此,邹氏人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靠着勤俭、善良开枝散叶,繁衍至今。邹氏良好的家风既给他们每个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前行动力与幸福。
而正因为地理位置偏僻,双峰村邹氏与当时的游击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双峰村村民邹金敏告诉记者,游击队在双峰村的消息被国民党知道后,双告后自然村就经常遭到国民党的围剿。当时,邹氏族人团结一致,帮助游击队反围剿。邹庆如的哥哥邹庆堂曾参与抢占国民党的粮仓。“1949年,邹氏人邹宗坤和邹祖绍作为联络员被国民党抓住、枪毙,年仅30出头,他们没了后代,却被老一辈邹姓人牢牢记着”。
就是这样的邹氏,祖祖辈辈以厚徳载物的信念立身行事,刻苦学习、勤俭节约,使邹氏后代人才辈出,为新中国的建设积极贡献力量。四百年多,二十一代的传承,邹氏一族,自古沐浴孔孟“修身齐家治国”之优良传统,千年传承,弘扬美德,不因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住地迁徙、生活艰辛而忽视家教,传承“崇礼重学”教人上进的家训家规,父慈子孝,夫善妻贤,兄弟和睦,一代又一代,言传身教恰似春风化雨。
凡人优品
· 父业子承 共领一村发展 ·
在游洋镇双峰村,有一位年过八旬的退休老书记,膝下儿孙大多进城安家,而他依然深深眷念养育过自己的故土,时刻心系着村里的发展。提起他,村里人对他赞不绝口。
他就是担任了17年双峰村党支部书记的邹淑丹,今年85岁的他听力已经有些迟钝。提起他担任村书记时为双峰村做出的贡献,村民邹金毜告诉记者,邹淑丹做事情向来雷厉风行,对待人和事都公平公正,所以在村里树立了较高的威信。靠山吃山,当时双峰村非常贫穷,村民主要收入靠上山砍伐油柴赚点钱。为了改变村民生活现状,邹淑丹率先决定把油柴提炼成油,于是他率先在村里实践了起来。实践成功后,他将提炼出来的油卖给轮胎制造商用于轮胎制造。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一担油柴从原先几角钱变成了十几元。
此外,据村民介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的用量也不断加大,双峰村的可耕作田地已经满足不了村民的生活需要,邹淑丹便带头上山垦荒,增加粮食生产。在实行土地改革后,双峰村的田地无水灌溉,只有听天有命、广种薄收,为了彻底改善这一现象,邹淑丹带领村干部村民修建水库,虽然遭到不少群众的反对,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打动了群众。最后经过不懈的努力,水库得以修成,双峰村的地能够旱涝保丰收。
如今,邹淑丹的孙子邹振举是双峰村的村主任,邹振举告诉记者,爷爷经常告诫他,要关心村民的发展生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哪怕只是一个村里的干部,也要站在群众的出发点上,替他们多考虑。
· 高山脚下 拓出无限生机 ·
西苑乡前溪村地处雄伟险峻的石谷解山下,村主任邹宗威一家人守着这一方生态热土,发展绿色经济,拓出无限生机。
“石谷解已经被列入国定旅游贫困村,这是一个发展机遇。”邹宗威告诉记者,目前他正积极招商引资,开发这一旅游项目。
石谷解海拔约1803.3米,是全市最高山峰,景区溪流峡谷交错,两岸山峦树木相映,风景优美独特,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胜地。石谷日出为仙游“十二美景”之一。
拥有这样一片天然氧吧,邹宗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近年来,随着山区交通的不断便利,邹宗威看到前来游玩的户外爱好者不断增加,再加上该村被列入国定旅游贫困村,相对应扶贫及开发政策的支持,让他十分看好石谷解旅游项目的发展。
1989年出生的邹涌是邹宗威的儿子,他跟随父亲的脚步,加入到建设美丽家乡的行列中来。眼下,前溪村的乡村建设也正在进行中,村貌已经发生了变化,邹宗威期待山区更好的明天。
传家之宝
百年红豆杉 邹氏风水树
在游洋镇双峰村,有一棵红豆杉,挂牌显示其年龄为四百多岁(如图),这里的村民靠山吃山,安居乐业,双峰村的邹氏宗亲笃信,幸福生活之由来,与这棵百年风水树有关。
“这棵就是已经挂牌受保护的红豆杉。”村民邹兴功指着一棵大树告诉记者,这棵树叫红豆杉,只要用指甲抠一下树干就知道了,记者轻轻抠开一点小树皮看到,一小块红色的“树肉”立马显现出来。
记者看到,这棵百年红豆杉长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中,树高约20多米,树干通直,在浓密的竹林中一枝独秀,树叶浓密,粗壮得要三个人手拉手才可以把它抱住。
邹兴功说,据祖上流传,这棵红豆杉从祖先来这里开祖就已经存在了,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邹氏宗亲在这不断繁衍生息的整个过程,村民每逢上山干活都要从这棵树旁走过,不管多大风雨,红豆杉都没倒下,他们已经把这棵红豆杉当作了风水树。
“因红豆杉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据说还有治疗高血压等作用,被誉为‘植物大熊猫’,价值连城。”邹兴功说,村里人把这些红豆杉当作风水树,大家都小心翼翼保护着,之前有人出价120万元,他们也没舍得卖,现在这棵树也已经挂牌受保护,他们会把这棵树更好地保护下去,见证更长久的邹氏历史。
采访手记
随遇而安却不忘本
邹姓在仙游的聚居地多分布在山区,但在土壤较为贫瘠的山里,邹姓人也能滋养出旺盛的生命力。
邹姓人可以在每一片土壤里深深扎根,也可以随风自由而行。从北方迁徙至南方,从沿海迁徙至山区,无论是在山坡、草地、路边、田野、石缝里、岩缝中都能生长。解放战争时期,仙游山区邹姓人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勇敢地扛起枪,打击反动派,捍卫权利。如今,他们又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为了有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打拼,走出山区,走向平原,甚至是走向异国他乡。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小草的精神,看似渺小,却力大无穷;看似不起眼,却不屈不挠,春风吹又生。一代又一代的人也像极了蒲公英,风吹到哪里,种子落在哪里,就扎根哪里。
流动的是人的生活,流不动的是对根的思念。一代又一代人随着发展的洪流四处迁徙,但一本陈旧的族谱,一个简洁的堂号,就会召唤着同宗同族的他们,回归故里。
今报记者 刘燕钦 彭丽程 黄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