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仙游徐姓:书潭不老弘家声

    仙游徐姓:书潭不老弘家声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龙华镇金建村徐氏宗祠

    点击查看原图

      龙华镇金建村徐氏宗祠内景

      仙游徐姓多以书潭为堂号。徐姓一族也不愧书潭之号,世称徐门“三状元分派,五刺史世家”。更有宋神宗赐宗祠联:东海家声大,一堂五刺史;书潭世泽长,八代三状元。

      仙游徐氏也曾创造过辉煌,较为知名的是城关徐姓一族,然而对这一名门望族的采访却颇费功夫。困扰记者的是后人中知情者难觅,还原辉煌片段竟多是“外人”。

      徐家家业之大许多老仙游人都是其见证者,现在我们仍能从地名里窥见一斑。据传清顺治年间,徐姓三十世孙徐南以教书为生,勤俭治家,生四子:万安、万斗、万卷、万宝。后逐渐发迹,四子在城关建有四座大院:顶徐、下徐、城内徐、西门兜徐。城内和西门兜的大院由于城市变迁,现已难觅其踪。而顶徐和下徐的大院仍保存着。

      下徐的大院呈正方形,已经淹没成排的新房中,只有褪色了的大门、高高的门槛以及门前的石墩还能看出往日的巍峨。原来这里住着的是清一色的徐家人,如今都已搬迁,老房子租给了老百姓。七旬老人徐大公就住在老房子隔壁,年轻时曾在外工作的他对往事知之甚少。家里只有一张复印纸还留在箱底,是关于清朝徐家名人的报道。

      仅有的材料太单薄,徐大公电话联系了在异地的叔叔,遗憾仍无所获。叔叔只依稀记得老房子里有一旧物,为乾隆所赐,至于此物以及徐姓的渊源他却说不上来了。徐大公记得,徐家有族谱,可惜前些年查找时才发现皆已遗落,现在人们对四座大院分别对应的是四兄弟中的哪一位也说不上了。

      曾经的那些辉煌就都散入尘埃了?心有不甘的记者又辗转得知,曾是教员的八旬老人茅玉白,当年受洪桥社区委托,整理了洪桥街部分姓氏源流材料。对茅玉白的采访有些收获。居住在城内社区的茅玉白曾采访过当时的徐家族长徐良琴,根据徐良琴口述手写的采访稿也被细心的他保留了下来。

      “徐万安在清雍正年间,通过海路,做成了浙江与福建药材贸易生意,而富甲闽中。”茅玉白记录的故事是:万安至金沙姑母家,说起欲经商,姑母赠四块黑铁。万安带往涵江,经涵江水路船只与洋人有贸易。经洋人鉴定,四块黑铁价值比黄金更甚。从此经商做药材生意。”徐良琴口述内容的记载虽然简短,却颇具传奇色彩,红顶商人徐万安的形象也逐渐浮现出来。

      发迹后的徐家做了大量善事,延寿徐氏族谱也有记载。据载:县城一方源自金沙支,好善不倦,兴建祠堂七座,寺宇五处,桥梁道路功绩尤显,计修二十五处。尤其徐万安,一生所施莆仙之外。乡绅们奉旨建“乐善好施”石坊,诰封奉政大夫户部广东司郎中加封朝议大夫。乾隆也赐其“乐善不倦”坊,铭记县志。

      关于石坊,茅玉白清楚地记得,原来县城内有两座。原拱桥头防保院(卫生院)对面一座"乐善好施"的石坊,正是褒奖徐万安的。另有一座,原立于西门兜电影院后门,“善劳可嘉”的石坊,褒奖的是徐万宝。这两座石坊一直保存至大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来因为修路而拆。

      龙华金沙的族谱也有记载:“发家后的徐家修文庙、建紫阳祠。雍正己巳年,闽中二次大饥荒,徐从浙江买粮食航运回仙,设厂煮粟,就铺者日数千人,供米千石,月费千百。”“丙午年复饥煮粥,赈济有法度,井然不乱。万宝悯死者又给葬埋之资,自己因溽暑积劳成疾而亡。德高望重,驰赠奉直大夫户部广东司郎中,堪称世德之家。”

      如此徐家,从清末逐渐走向没落。徐明池祖先是从泉州迁至仙游,但88岁的他亲历这段兴与衰。“徐家不少能人,比如徐鲤九。徐家也真有钱,民国时我们说人胖就说‘吃得像徐太老一样’。传闻徐太老每年佃租能收500担。”徐明池描述的这个地主形象,后来毫无悬念成为革命的对象。

      尽管如此,徐氏“书潭”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在和谐的社会里,徐家又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徐家后人们如徐靖沂,他们秉承祖训,刻苦学习,用学识再弘家声。

      徐氏图腾

    点击查看原图

      徐是淮夷一支的族称,由“余”和“太阳鸟”组成。(左边是玄鸟向日,暗合徐氏始祖由鸟所生的传说。)“余”本是“俞”,类似箭矢的尖锋,它装在天竿华表建木的顶端,指向中天,用它来代表“天齐”(天的肚脐),也就是“中央”。这个形状在7000多年前的湖南黔阳高庙遗址的陶器刻符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陶器和骨雕上的刻符上,都已出现为天竿俞,其下的“一”是“相风仪”(风向标),下面的“八”是干栏支架与分判历度的标志。“余”立在三层坛台上,合起来表示“徐地” 。

      寻根问祖

      仙游徐氏为唐状元徐寅后裔

      徐姓,源于嬴姓,以国名为氏。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东汉时期的江西洪都府(今南昌)徐稚生五子,第四子徐洪生徐务,官授国子上舍,唐天宝八年(749),出身名门贵胄的徐务为躲避战乱自身自浙江衢州龙游县入闽,卜居莆田崇仁里(今涵江区庄边镇徐州村),在此耕读为本,课子致仕世尊徐务为延寿徐氏一世祖。

      仙游徐系唐状元徐寅后裔。乾隆《仙溪南湖徐氏祠堂记》云:“徐氏之姓,系出衢州刺史国子公讳务,自衢入闽之莆田,数传而散处于邻邦他郡,蕃衍昌炽,代有缙绅巨望。仙溪一支,由唐状元讳寅,以其孙义叟继从子衍为嗣,传至十六世,讳子华迁居仙邑。七世孤传,逮二十二世讳德悬,方生三子,分为金沙、搂巷、徐巷三房”。十六世子华为躲避元朝战乱,由莆田入仙游,祖居仁德里金沙村南门(今龙华镇金建村)为开基始祖,传至二十二世德悬公号南湖,共生四子,开创了仙溪房金沙南湖支。经过700多年的发展,徐氏子孙迁居县城徐巷(今改尚书巷)、龙井、燕顶、坝垅及赖店镇水沟村、大济镇乌石村等地。

      家风家训

      徐氏家训

      (一)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

      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特立

      (二) 家训诗

      祖训:勤为生财摇钱树,俭是致富聚宝盆。欲高门第须读书,要好儿孙当为善。

      训士:芸窗几度受艰辛,始得扬名与显亲。不信请看朱紫贵,满朝尽是读书人。

      训农:作息田间贵及时,耕耘收割不宜迟。村村父子仑盈庆,好颂丰年几句诗。

      训工:百工居肆勤宜俭,巧匠都缘志不纷。果是才能堪出众,自然技艺可超群。

      训商:世上生财由贸易,日中为市好经营。公平自有苍天鉴,何怕黄金不满营。

      名人珍闻

      水彩巨匠画中抒乡情

    点击查看原图

      徐靖沂在乡愁作品前深情留影

      美籍华裔大师级水彩画家徐靖沂1934年出生于枫亭镇麟山村,从小热爱艺术的他,因勤奋好学善画为乡邻所称道。日前,记者来到枫亭镇麟山村,见到了徐靖沂的胞妹徐阿玉和其侄儿徐雪榕等人,并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徐靖沂从拥有一小盒水彩颜料到后来成为世界水彩画领军人物的点点滴滴。

      一来到徐靖沂的家,首先看到的就是悬挂着的“徐靖沂画展”几个大字,走进去迎面看到的墙上挂满的数十幅徐靖沂的作品及其简介。在徐靖沂家中墙壁上挂满了大量收藏的书法作品,小小的书房中翰墨飘香,自有一番韵味,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徐阿玉告诉记者,徐靖沂从小受其母亲的刺绣影响,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以后,徐靖沂跟随老师学习素描、水彩画,从此与水彩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阿玉说,虽然长期留学海外,但勤劳的母亲也一直影响着徐靖沂,在漂泊异域的岁月里,他无时不刻不铭记着母亲的叮嘱。1982年,趁着回国交流的机会,徐靖沂回到了故乡,在枫亭的大街小巷穿梭,还把这浓浓乡情绘成大型画作《枫亭--我的家乡》,此后,枫亭后巷、枫亭之晨等家乡题材开始频繁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去年五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学城推德美术博物馆,徐靖沂的“水彩之道回顾展”精彩呈现,受到美国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参展的40幅精品中包括他10次回祖国探亲后创作的《枫亭后巷》、《漓江沿岸》、《水乡组画》、《漓江之晨》等4幅乡愁风景画,巨幅水彩《百鲤图》等等,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

      此外,他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告诉记者,自己经常通过《仙游今报》这一窗口关注家乡发展变化,为家乡点滴发展感到欣慰和自豪。

      采访手记

      书中飘香  世代萦绕

      在龙华镇金溪村的徐氏祠堂,记者一眼就看到门前灯笼上“三世状元”四个大字。走进祠堂,只见第一对柱子上又篆刻着“唐宋鳌头三状元,千古昆仲五刺史”的楹联,处处透露着“书香门第”的气息。

      从村里的老人口中得知,原来在莆田的延寿村,金溪徐姓的先祖们曾经出过三世状元,分别是徐寅、徐奭和徐铎。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徐寅了。

      徐寅是唐末至五代间著名的文学家。虽然身为状元,可谓学富五车,但徐寅一直都保有读书习作的习惯。年迈后,他回到故乡,为了让莆仙学子有一个好去处,萌发了建筑一座藏书楼的想法。最终,他倾注所有积蓄,书楼建成后又亲题“延寿万卷书楼”匾额,藏书达万卷。他还定期举行讲学,讲授者自由讲述,学子们自由听讲。对当时本地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许多帮助。

      不仅是徐寅,徐奭和徐铎也对后世的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读书氛围,让徐姓能够有如此辉煌的学习史。在现当代,徐姓同样出了许多学术上的能人。足可见这种书香的氛围,可以让一个家庭成为“书香门第”,同样也能影响一个姓氏。

      凡人优品

      搭把手带出博士后

      县医院外二科主任徐明良来自游洋镇金石村,由于其姐姐一家都是务农,偶尔靠制作竹梯补贴家用,从1996年开始,看到当时正在念初一的外甥因为家庭窘困上不起学,他就帮外甥交了学费,这一帮就帮到了外甥大学毕业了。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如今徐明良的外甥已经取得博士学位,正在武汉大学进行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生物学科学研究。徐明良说,自己也不希望外甥因为学费而上不起学,就搭把手而已。他告诉记者,尽管他姐姐一家在当时家境不好,可是家贫没有让她气馁,3个孩子也很争气,比别的孩子更加用功读书,不仅大儿子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并留校读研、读博,而且最小的女儿也通过自己努力,考入闽南师范大学,如今在莆田任教。

      徐明良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说,山里的孩子只有靠读书才能走出山里。如今,看到外甥、外甥女们都已长大,家里条件也慢慢改善,徐明良心里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徐明良说,外甥从小受到他学医的影响,所以他也选择和医学相关的生物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听闻外甥要继续出国深造,徐明良也是全力支持。

      打铁汉继续洒热汗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个班百来号人为了炼钢,扎在厂里,不管环境多差,天气多炎热,我们都没有丝毫的怨言。”年已76岁的徐春芳老人回忆起当年自己在三明钢铁厂工作的场景,他就不由得感叹大伙当时的不容易。

      徐春芳老人出生在龙华镇的金溪村。进入三明钢铁厂后,他从一个普通的钢铁工人,一步步成长为所在班里的骨干力量,凡事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动团结大家一起奋战。“我没什么文化,进到厂里,能想到的就是埋头苦干。”徐春芳告诉记者,厂房里特别的闷热,他就拿了一条毛巾包在头上,汗浸透了以后,放下来拧干了继续包起来,汗就不会滴到眼睛里影响工作。那会儿设备比较落后,大家的工作量都很大,但是没有什么怨言。

      渐渐地,徐春芳因为工作努力,业绩突出被选为班长。在带领班里工友工作的时候,徐春芳从来没有用领导的姿态对待大家,而是处处亲力亲为,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1982年,徐春芳以突出的工作成绩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后因工伤,他提前退休。回到村里,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担任村里的老人协会会长职务,深受村民的好评。

      今报记者    彭丽程  陈沛达  傅斯威     实习生   陈晓薇   陈怡琳  李书琴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