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骚讲无字”不要成了“阿骚讲无话”
道一糕,道一饼
我分桃,你分饼
桃红红,饼生虫
虫会咬,变作鸭
鸭会泅,变作球
球会拍,变作册
册会掀,变作缸
缸会刁,变作鸟
鸟会飞,变作炊
炊做红团绿豆馅
老婶妈爱食,莂咬
……
这是一首上个世纪流传在莆仙民间的童谣。看到这些话时,你是不是会在心里默念,是不是会有乡音犹在耳畔的熟悉感。
当然,这种莆仙话歌谣如果用普通话来念,则显平淡无奇,甚至其意也并不通顺。但是如果用莆仙话来诵读,则骤然其义自现,变得朗朗上口。
实际上,类似这种口口相传的莆仙话歌谣、谚语在民间还有很多,但大多数都只是出现在老一辈人的口中,很大一部分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失承绝迹。
随着普通话的大范围普及应用,很多年轻人口中更多的是朗朗上口的普通话,不再使用莆仙话交流。很多新一辈的孩子,甚至已经完全听不懂、说不出莆仙话。
这个已经在莆仙大地流淌了数千年的交流语言,其中承载了多少莆仙人民的智慧与历史,在当代,又何去何从?
A、莆仙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李白要是穿越来到仙游,可能都要惊讶一番,因为部分莆仙话竟然听得懂。”从事地方方言研究工作多年的闽江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蔡国妹在接受采访时笑道。这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其中多少也道出了莆仙话的历史由来。
莆仙话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是由中国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汉武帝时,朱买臣率兵南征闽越王,部分汉兵落籍莆仙,他们第一次较大数量地带来当时的中原话。而随后的几次中原汉人南移入闽,又带来了不同时期的中原汉语方言并且跟当地原有的土著语言结合在一起。至今,莆仙方言还保留着一些古代汉语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语音特点。
莆仙话称“书”为“册”、“绳”为“索”、“锅”为“鼎”、“我”为“寡”、“你”为“汝”、“房”为“厝”、“调皮”为“骚货”、“明天”为“明旦”,诸如此类字词,都与古汉语的运用方式雷同,因此也有“莆仙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这一说法。
与所有汉语方言一样,莆仙话中也有文白读两种读音。莆仙话文读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是根据隋唐雅音折合过来的,与当时的共同语比较接近。白读则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为方言在民间流传开来时逐渐自源的。如“重”这个字,莆仙话文读音同“蹬”,白读则为“档”。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读法以白读居多,而文读则在一些连句中应用较多,这在莆仙戏中的诗词、唱段中有所体现。
采访中,记者从一位多年从事莆仙戏表演的“老戏骨”口中了解到,莆仙戏作为莆仙方言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载体,目前正面临着一个生源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的尴尬现状。甚至有部分文白唱法也随着老一辈人告别舞台而被人逐渐忘却。
B、仙游口音起码超过3个“派别”
莆仙方言的内部一致性较大,虽由于地缘关系、历史变迁和其他一些语言接触而产生了一定的口音、语词分歧,但对正常交流并没有大的影响。
单以仙游方言来说,县城所在地的鲤城街道及榜头、赖店、龙华、大济和度尾等地口音比较接近,属较纯正的仙游方言;邻近永泰县的游洋、钟山、石苍、凤山和象溪等山区,受永泰方言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永泰”腔;靠近惠安、晋江、永春等县的枫亭、园庄、龙华金沙、度尾苦竹等地,受闽南方言的影响,带有较重的“闽南”腔。而在县境结合部的一些边界村落,村民在使用仙游方言的同时,还会使用邻县方言。
“从学术角度上来说要严格区分,但日常应用中并没有界定的那么明显。”莆田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黄国城告诉记者,虽然整个莆仙方言在内部有口音、字词上的一些差别,但对交流并无障碍。实际上,因为交通的便捷以及社会的发展等因素,绝大部分人并不会长期待在同一个地方,受到不同地方口音、语言的影响,其方言也并没有那么“纯正”。
C、学方言与普通话更能锻炼婴幼儿
在莆仙一带,现在的很多家庭,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便会让其学习普通话,放弃莆仙话。在他们看来,学了莆仙话可能会导致普通话不“标准”。
“其实普通话跟方言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蔡国妹说道,方言区人们学习普通话不准是很普遍的,不见得莆仙人就特别不准。只是因为当地人对莆仙话特别熟悉,所以比较敏感而已。而且,实际上带方言腔调的普通话跟标准的普通话交流起来并不存在障碍,只是对于一些需要从事如主持人、播音员等特定职业的人来说才需要标准的普通话。
单一语言环境的小孩子确实学话更快,但与他的未来发展未必有联系。蔡国妹认为,持续相同的多语环境,相对于单一的语言环境,对语言思维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帮助。
“孩子长期在多种语言环境下成长,会因为交流需要,不定时地快速在脑海中变幻语言环境,这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反而能锻炼其语言学习能力。”蔡国妹说道。
D、游子自学莆仙方言来找归属感
“我是仙游人,现在还在学莆仙话。”今年18岁的蔡清梅祖籍枫亭镇,自小跟随父母在浙江杭州经商定居,从小便开始学普通话的她对莆仙话一窍不通。随着年龄增大,她发现,身边的父母一直在用另一种“奇怪的语言”交流,这才让她萌生出了解莆仙话的想法,并开始学习。
虽然有父母的口口相传,但父母平时要忙着做生意,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学。因此,蔡清梅便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一些莆仙话学习教程,以此来学习,目前已经能听懂大多数日常用语。
“确实挺难学的,但这是一种归属感,再难也要学会。”蔡清梅说道,当地也有很多莆仙来的同乡,他们之间都是用方言来交流,对自己的父母以及这些同乡来说,莆仙方言可能也是他们表达情感寄托的一种方式。
记者发现,在网上,有一些莆仙方言的交流论坛、贴吧以及QQ群之类的社交聚集地,很多外地人为了学习莆仙话会在网上寻找教程或者本地人教学。甚至很多莆仙本地人也会在上面探讨莆仙方言。
E、方言不单是保护同时还要保存
7月21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仙游点发音人遴选培训在我县进行,蔡国妹同为此次活动的评委,近几日来一直在走访寻找纯正的仙游方言发音人。
“大多数当地人对莆仙话并不重视,他们都觉得,这习以为常的语言有什么好保护的?”蔡国妹说,遴选时,有些发音人在赶赴遴选现场的途中还差点被儿女的电话给叫了回家,他们以为遴选活动是在“搞传销”,骗人的。
“普通话的普及更多的是为了发挥交流工具的作用,而方言不一样,它是一种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同样作为此次活动评委的黄国城认为,方言不单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其中包含了很多老祖先留下的珍贵经验,以及一些本土历史典故。少了方言,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文化多元的国家,拥有130多种语言和十大汉语方言,方言土语难以计数,在文化战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它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许多语言、方言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导致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走向衰微。
“语言的保护不单是保护,还要保存。”蔡国妹介绍道,目前针对语言危机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保护,通过各式政策、措施,保持语言、方言的活力,使其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二是保存,通过全面、细致、科学的调查,把语言、方言的实际面貌记录下来,并进行长期、有效的保存和展示。
今报记者 陈祖强 彭丽程 李婷婷 实习生 李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