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守望莆田古街]庙前街:明清韵味仍流淌

    [守望莆田古街]庙前街:明清韵味仍流淌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庙前街是一条典型的古街,因地处古代兴化府城隍庙前而得名。这条只有600多米长的小街,却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建博物馆,沿街不少民居、庙宇等大多保留着明清风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前不久启动的6条古街修缮中,庙前街南段位列其中,修缮后的这段街道将统一规范为“大路街”,与原有的大路街连成一线。街名虽将更改,但这里的历史风貌则将得到保留。

      记者昨从莆田规划部门获悉,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庙前街的文化底蕴将继续沿袭,位于这条街上的明代建筑大宗伯第将作为文化展览用地,这里或将建成荔城历史文化博物馆,同时适当保留庙前小吃一条街的特色。

      街北有座明代城隍庙是莆田保存最完整的庙宇大殿

      庙前路位于莆田曾经最繁华的地段,呈南北走向,中间被梅园路拦腰隔成南北两段。莆田知名文物专家吴天鹤、莆田市文管办主任连金焰等业内人士都对庙前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表示关注,说庙前路堪称古建博物馆,实不为过。街道两侧保留着不少明清及民国初年的建筑多为两层木构楼房,红砖瓦砖木柱,在墙壁、楼梯、店门等部位木制得到最广泛的运用。一砖一瓦,都显得十分古朴,却又不失简洁,颇富莆田地方特色。

      年逾七旬的老陈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莆田,曾在庙前街生活了近五十年。他向记者介绍,古建一条街,首推庙前北段的兴化府城隍庙,该庙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存大门、仪门、主殿、后殿,占地3647平方米,与兴化府衙、莆田县衙一样,大,是莆田五大宫庙之一,主祀城隍大神陈瓒,俗称城隍爷。, 据介绍,城隍庙正殿始建于明弘治二年,是莆田明代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庙宇大殿,是研究明代中期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

      庙前街曾有个很雅的名

      其实,庙前街还有一个很美丽的名字,在宋朝时它叫作橄榄巷,一如后来这里沿街民居建筑般典雅质朴。绕过梅园路,记者步入庙前南段。

      犹如在古今岁月间穿梭。几百年来,庙前街上的青石板路,几经翻修,已渐渐为水泥路所取代,而沿街的民居、店铺则一如既往地保留着明清古韵。在城市高楼丛中,这些低矮的建筑虽不张扬,却十分显眼。这条街的古建筑一层,多数被改为商铺,经营煎包、冬粉等莆田特色小吃。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与一旁梅园路的车水马龙相映成趣,不免让人勾起对老莆田生活的回忆。

      在这条街上,有一座从外观看并不起眼的建筑,它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宗伯第。大宗伯第与城隍庙只有六七十米之遥,占地约1000平方米。吴天鹤告诉记者,这古宅是明万历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宅,故名大宗伯第,按明制一品官府第规格建构,五进一百二十间,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构建筑。现尚存完整的里外大门和前三进大厅,正房及两旁的厢厅、厢房,是我国现存明代较完整的命官宅第建筑典型,也是研究明代品官居宅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明万历元年(1573),陈经邦为侍读学士,加太子宾客,后又擢升礼部尚书兼学士。

      明代首辅为大宗伯第题过字

      大宗伯第的外观和当地一般民居没有很大的区别,没有飞拱画栋等装饰门面,其实这是主人讲究实际效果。如今还居住在大宗伯第内的陈老伯告诉记者,这座建筑重量轻而重心低下稳定,抗震性能佳,经受过1604年的8级地震却没有受到大伤害。据祖上传下来的说法,当年陈经邦返乡回莆后,留在家中长达30年之久,都没有回京再任职,因此大宗伯第是由他自己一手督工建起来的,不求华丽,只求平实牢固。

      虽然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大宗伯第却处处体现大气魄。记者了解到,这座建筑大门坦深2.5米、宽4米,大门位于大厅主轴线偏左8米,有何说法无从考究,在门楣上方有一个大匾,上“大宗伯第”书 四个墨书大字,笔力浑厚沉稳,这是明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罗万化所书。进入大门后,沿着三级青石条台阶下去,向左拐过仪门进入庑院,便可以看到正堂大门, 5米有多宽。正厅横匾上“启沃亲臣”四字由明三朝首辅叶向高书写,昭示着府第主人的赫赫身份。

      如今,多数陈氏后人已经搬离大宗伯第,而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则不愿随子孙去住高楼大厦,选择留在这里,守望那曾经的记忆。坐在藤椅上悠闲地吃着点心的一位阿婆告诉记者,在这里居住冬暖夏凉很舒服,院内雨水和下水道的排水是很通畅的,每个厅无论大小都有天井排泄雨水,以前井底泄水口还会有乌龟出入,很神奇。

      大宗伯第西侧南侧新建筑不得超过四层

      记者从莆田规划部门了解到,庙前街的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中。

      天津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制定的保护规划,建议大宗伯第古建筑群西侧南侧开辟出6米的绿化保护地带,并在绿带外辟出6米消防通道,作为永久保护界,建筑则控制檐口高度8米以下,坡屋顶仿古样式。新改建建筑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一层建筑檐口高度2.8~3米之间,二层建筑檐口高度5.6~6米之间,新改建的建筑不得超过4层,所用材料与莆田传统建筑的材料一致,采用红砖和红屋瓦,既区别于北方的灰砖灰瓦,又不同于江浙一带的白墙灰瓦,别具地方特色。

      规划通过后,还将把大宗伯第改为荔城博物馆,为展示、收藏、交流和研究当地传统文化提供场所,在梅园路出入口设置一处旅游集散广场,与大宗伯第景点相结合。同时,检修各处屋脊,照传统样式修复损坏屋脊及飞檐,修复正脊上的宝瓶等传统装饰物,修复破损檐口等,修缮整治中还将保留天井的作用。许爱琼 马俊杰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