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论闽粤内陆的妈祖信仰与航运业及林姓的关系

    论闽粤内陆的妈祖信仰与航运业及林姓的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妈祖信仰传播至内陆的主要媒介是商人和船工。然而,根据笔者的考察,这种说法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根据妈祖庙在内陆分布以及建立的情况看,把妈祖信仰传播到内陆的主要媒介之一是航运业的业者,当然,这包括船主与船工。其次的一支传播力量就是林姓移民了。为什么这样说,这主要与内陆地区妈祖神庙分布与建立的一些特征有关。

      一

      在福建、广东省的内陆地区,如福建的闽西、闽北,广东的粤东山区,经常可以遇到和看到崇奉海神妈祖的神庙。下面我们先看一些实例:

      福建省的长汀县地处于福建与江西的边境上,是一个纯粹的内陆县。长汀城(汀州镇)既是过去的县城,也是过去汀州府的府城。在其城东朝天门外的汀江河畔的一块夹洲之上,就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天后宫,据说该宫庙是汀州府第一座妈祖庙,始建于南宋嘉熙年间,后经历代重修而延续下来。该妈祖庙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由山门、宫苑、宫门、戏台、钟鼓楼、两廊、前殿、大殿(正殿、中殿)、后殿、圣母间、东西水阁等单体宫殿式建筑物组成。该庙的门楼为牌楼式的,上面的竖匾写着“敕封天后宫”;这大概是在清代康熙以后重修才有的,在南宋,它称三圣妃庙。门楼边上有石鼓,边门有石雕门狮。横匾上写“后德配天”,对联为:“天妃神力海不扬波,稳渡慈航登彼岸;圣母恩德民皆乐业,遍传显迹降人间。”前殿的横匾写“护国佑民”。大殿房檐上的横匾为“四海恩波”。殿门上的门匾为“海天明珠”;门联为:“四海显灵应,千秋不朽;历朝受褒封,万古流芳”。殿中梁上的横匾写“神昭海表”。神龛的对联为:“灵身现于湄岛,德泽施于汀州”。据说该庙在农历正月初八和二月初八有迎妈祖“巡街”的庆典活动;三月廿三日则为妈祖过生日。当地人俗称天后妈祖为“妈祖婆太”,这是客家人对老年妇女的一种尊称的反映。在这天,汀州城的水东街分别会建立十个彩棚庆祝妈祖圣诞,每个彩棚由10—20户商家负责搭建,其中还包括火篮、火炬、高跷、船灯、龙灯、抬阁、古事、木偶、十番音乐等艺阵,场面十分热闹。

      除了这座恢宏的天后宫外,有人调查,长汀县的城关(汀州镇)与乡间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庙宇供奉妈祖婆太,如城关除了汀州天后宫外,还有斗母阁天后宫、苍玉洞百神庙、水东社坛前庙、龙水庙等供奉妈祖。长汀县的大同镇有东关天后宫、长安桥天后宫、李岭天后宫、牛岭天后宫、溜岭天后宫、黄屋天后宫、印塘天后宫等。濯田镇有濯田天后宫、东山天后宫、水口天后宫。巷头公园天后宫。古城镇有古城天后宫、古城妈祖庙、南岩天后宫、黄陂天后宫、严口天后宫等。策武镇有七里天后宫、画眉桥天后宫、李城牛头天后宫等。庵杰镇有龙门天后宫。河田镇有刘源天后宫等。三州镇有三州天后宫。涂坊镇有涂坊天后宫。南山镇有南山天后宫。馆前镇有馆前天后宫。宣城镇有宣城天后宫。新桥镇有新桥天后宫等。

      福建省的武平县也是一个内陆县份,地处闽粤赣交界地区,在该县境内也有一些供奉妈祖的庙宇。如康熙三十八年赵良生等修的《武平县志》就记载:“天妃娘娘庙,在溪东乡。”实际上,除了县志上的记载外,武平县的其他地方还有一些供奉妈祖为主神的神庙,如民国三十年(1941)丘复主纂的《武平县志》云:“天妃庙,赵志载在溪东乡,后改在武庙对面。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废除淫祀,准改林孝女祠。各乡建置,所在多有,不备载。惟太平山香火最盛。”太平山在武平县武东乡袁田与袁畲两村之间,山上的妈祖庙称太平山圣母宫,庙中供奉有妈祖坐像、观音立像和吉祥阿哥的立像。其对联为:“德参天,保赤不须人祷,人祷如祷,随人祷,应赛高堂;慈于圣,通神能借地灵,地灵益灵,万古灵,昭稽上世。”当地人去太平山妈祖庙朝拜主要是求子、求生育平安、求婴儿免灾祛病、健康成长。据说求子时,应先向妈祖祈祷,然后,再向吉祥阿哥祈祷;一旦祈祷后生了一男半女,就得献上“新丁告”一幅,一是向妈祖报喜、还愿,二则是请妈祖给孩子命名。

      除此外,“各乡建置,所在多有”。如笔者过去插队的武平县中堡公社(现为镇)互助大队(现为村)的村庙,就是妈祖庙,其主神正是妈祖。在笔者作为老三届的知青于1969—1975年插队时,由于文革破四旧的关系,当时宫庙已破毁,只留下残墙,神像也不知所踪,改革开放以后,村民又将庙宇重新修好,并重塑妈祖神像加以崇拜。

      笔者曾带学生在武平县中山镇从事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在中山镇区武溪畔的大河背村,也看到有一座妈祖庙,该庙除了供奉天后圣母妈祖外,还供奉千里眼、顺风耳、土地公、神农大帝和吉祥子(吉祥阿哥)。据当地人说,妈祖本是海神,相传康熙南巡到福建莆田,听说妈祖常到海上救助海上遇难者,因此就封她为“天后圣母”,到乾隆时又封她为水神,因而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可以为妈祖设庙。至于中山镇大河背村的妈祖庙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据说,清朝时,中山有一姓林的人到莆田打工,在那里听说了妈祖林默娘的故事,因为妈祖是海神、水神,也因为那人姓林,对林姓的妈祖特别有感情,于是就将妈祖的神像带回中山,并且修起这座妈祖庙加以供奉。同时也因为中山有一条可以行船的中山河(武溪),从此以后,中山镇上的人们在做木排出航前,总要先到妈祖庙拜拜,求此统管水域之神灵保佑。所以,在1949年前,那里的香火一直很旺盛。建国以后,由于政府的政策是禁止祭拜神灵,并在反封建、破四旧时砸毁了神像,妈祖庙也因此门庭冷落了。加上1958年大炼钢铁时,山上的大量森林被砍伐,生态遭到破坏,中山河也逐渐“水落石出”,再也不能撑船出入了,因此,妈祖作为水神的作用在中山镇也随之逐渐失去了。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大河背村的村民仍在该处重塑妈祖金身,恢复起妈祖庙来,但只是将其作为中山镇城区的村庙,农历正月初十祈福,十二月初十圆福;三月二十三日庆祝妈祖圣诞;此外,正月十三到十九日,大河背的村民也去那里上灯,二十日将花灯落下来撕碎了烧化,此俗称“百子千孙”。换言之,现在那里仍有人崇拜妈祖,宗教仪式仍然举行,只是过去常有的那种热闹的打醮场面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永定县也是一个内陆县,但在该地也有不少妈祖庙,道光十年(1830)方履篯主修的《永定县志》记载有13座。而民国廿九年(1940)徐云龙修的《永定县志》记载有17座。如湖坑镇的洪坑村头就有一座前后两进的妈祖庙。洪坑村位于湖坑镇和古竹乡的交界处,其村落是沿着一条小溪的两岸在溪谷中展开,分为上村与下村两部分。在下村的路口建有天后宫,该宫面阔五间,前后两进,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是座中等规模的妈祖宫庙。内供奉有妈祖、千里眼、顺风耳神像以及妈祖父母的神位。

      又如永定县高陂镇西陂村也有一座天后宫。该宫庙的建筑非常特别,它是一座由四合院围合的七层宝塔式建筑,高40多米。宝塔为正殿,下三层为四方形土木结构,四五层为八角形砖木结构,六七层则为八角形纯木结构,形制富有变化,但又结合得天衣无缝。西陂天后宫是由该村林姓始建于明嘉靖癸卯年(1543),落成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0),前后延续了100多年。其正殿宝塔底层供奉着妈祖和千里眼、顺风耳等神像。天后宫的门厅面阔五间,燕尾翘脊歇山顶,大门用青石作门框,画栋雕梁,装饰精美。门外的广场左右雄踞一对大型的石狮子,以抗御邪魔从大门入侵。

      有的乡村中的妈祖庙则县志中不曾记载,笔者在湖坑镇调查时,镇的水口地方就有一座妈祖庙,而这在县志中就不曾记载。

      龙岩市雁石镇位于九龙江上游的雁石溪(龙川)畔,其镇上的大头街也有妈祖庙。该庙称“雁石圣母宫”,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文革中,该庙被毁,改革开放后,该地重新组建了“恢复圣母宫理事会”,经过集资,于1990年初破土奠基,同年落成。随后又建办公楼、食堂、天台等配套工程,现有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

      闽北南平地区的武夷山市也不靠海,但该地也有妈祖庙分布。如现在开发为武夷山旅游点的兴田镇古粤城村的村边,就有一座前后两进的妈祖庙。其坐落在崇阳溪畔,该宫面阔三间,前后两进。前殿的门厅为马头墙式的,大门上高挂“天后宫”竖匾。后殿的神龛上供奉着一尊新塑的天后彩塑立像,其手持一个金色的如意;另外还有一尊金色的坐像安放在立像的右边。妈祖的主要配祀神灵千里眼、顺风耳的彩塑立像则安放在神龛前的地下。

      粤东梅州市的松口镇在梅州市北部,是从韩江进入梅州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在松口镇上,历史上建有两座供奉妈祖的天后宫:一在璜东码头,创建年代待考;一在松市下街,创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此外,在松源河上游的松源堡(现松源镇,与福建武平象洞镇交界)有两座,一在怀仁市,一在峡峰。

      二

      上面列举的这些实例只是福建、广东内陆地区妈祖庙的一小部分,不过,这些崇拜妈祖的神庙的现实存在告诉我们,在福建、广东的广大内陆地区也有人崇拜海神妈祖,而且数量还不少。那么,妈祖信仰是如何传播至这些地方的?

      妈祖庙的分布又有哪些自身的特点?首先,妈祖庙多建在可以通航进行航运的河流边的小镇、墟市上。如在粤东、闽西的韩江、汀江水系及其支流上,由于航运的需要,就有许多妈祖庙。上述提及的广东梅州市松口镇就有两座妈祖庙,该镇是一个墟市,每日有墟,也是一个货物集散地,因为它位于梅江与松源河交界之处,梅江与松源河在此交汇后,流向三河坝,在那里与汀江的下游韩江汇合,并经潮州、潮安、澄海、汕头入海。因此,在过去,“松口港通过松江、松源河,与(梅州地区的)五华县、兴宁县、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各沿江墟、市以及潮州结成商业网络。”所以,在过去,梅州市的松口镇是进入梅州地区各县和福建省武平县象洞地区的水陆路交通枢纽。

      武平县中山镇实际也是韩江、汀江水系的一部分。中山镇是早期武平县城所在,也是武平所城的所在,其建立在中山河(武溪)之畔。武溪发源于武平东留镇,中山镇往南,中山河经过卦坑、福兴、大成、园丰就到广东境内,其在广东境内称石窟河,到了梅州市丙村镇,汇入梅江,经松口镇与松源河交汇后,到三河坝又汇入韩江。因此,这条水道也是韩江、汀江水系中的一条。在过去,潮州的货物可以一直用船溯水运到中山镇,甚至到东留,然后,在转陆路到江西,虽然水路也是艰难困苦的。东留等地的竹木、粮食、山区特产等也可以顺水而下,一直到潮汕。

      长汀县也在汀江、韩江水系上。长汀城就建立在汀江上游的江边。长汀县的庵杰镇、新桥镇、大同镇、策武镇、河田镇、三洲镇也建在汀江边上。而濯田镇、涂坊镇、南山镇、宣城镇、馆前镇、古城镇则建立在汀江的支流上。汀江经过上杭县、永定县到广东大埔县的三河坝后即称韩江。上杭县城和官庄镇,永定县的洪山镇、峰市镇等也在汀江边上,永定县城和上杭、永定的许多镇都建立在汀江的支流边上,所以,长汀、上杭、永定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汀江及其支流上的航运,尤其是在宋代官盐的供应依赖潮州来的海盐后,这种利用韩江、汀江从事水运的长途贩运现象就蓬勃发展起来,直到近代公路交通取代水路交通为止。

      第二,上面提到的龙岩市雁石镇,它的所在地不属于汀江、韩江水系,而是属于九龙江水系。九龙江分北溪与西溪。北溪发源于龙岩市郭车,在流经雁石的一段称雁石溪,亦称龙川。它在苏坂的合溪村,汇入万安溪,到漳平市后就称九龙江,并经过华安县、长泰县、漳州市,在龙海市与西溪汇合后在厦门出海。西溪发源于龙岩市适中镇、平和县等地,流经南靖县、漳州市,在龙海市与北溪汇合后,也在厦门出海。过去,在九龙江水系中,北溪的船运可到龙岩市、雁石镇、漳平市、华安县等地;西溪的船运可到南靖的船场镇、梅林镇、金山镇、和溪镇,平和小溪镇、九峰镇等地。

      第三,上述提到的有妈祖庙的武夷山市兴田镇的古粤城村,是属于闽江水系的系统。闽江的出海口在福州市与长乐县之间。在南平市以北、以西主要有三条河流,即发源于武夷山脉南部的沙溪,发源于武夷山脉中部的富屯溪,发源于武夷山脉北部的建溪。建溪的上游主要有两条河流,一是发源于武夷山市(过去的崇安县)的崇阳溪和发源于浦城县的南浦溪。过去,这些溪流都可以通航,即福州的商品可以通过船运一直运到现在的武夷山市。而闽江上游的各支流流域地区的货物也可以通过航运,一直运到福州。

      在过去,内陆贸易靠船运与肩挑、马驮,但由于船运可以装载较多货物,成本较低,所以,在船能够航行的地区,长途贸易主要是靠船运,而不是肩挑与马驮,后者则是这种地区近距离贸易运货的手段而已。在这些水系中,有的虽可以通航,但也有许多艰难险阻,原因是这些水系都发源于福建中、西、北部的高地,最后流向闽东、闽南、粤东的平原,再各自入海,因此,河流在山区中落差大,险滩多。如房学嘉曾谈到梅州境内松江水道的险恶,“松江昔名梅溪又名恶溪;瘴雾毒恶,鳄鱼狞恶,滩石险恶,尤以梅溪上下百余里有72滩石险恶为甚,威胁着舟人和商贾。”笔者在武平县中山镇调查时,也了解到,过去中山河到梅江的水路也是很艰难的。换言之,由于这些来往于山区与沿海地区的水路滩多水急,船运极容易出事故。有首诗写道:“盈盈江水向南流,铁铸艄公纸作舟。三百滩头风浪恶,鹧鸪声里到潮州。”它描述的就是汀江水系中行船航运的艰难。因此,在那个时代,在这些水路上从事航运的业者都亟需水神或航运之神的保佑。宋代以后,妈祖已被海运业逐渐尊从为最高的海神或航运神,对保佑航运业的安全有莫大之功劳。这种影响力在沿海各地形成后,也逐步地影响或渗透到内河的航运业,从而使妈祖信仰沿着内河的航道延伸到内陆地区。另外,内陆航路沿河的一些墟市上建有妈祖庙,除了可以满足精神上保佑航行安全的需要外,实际上还有满足船工的一些实际生活需要的功能。如墟市上的妈祖庙,也是船工的临时客栈。因为长途运货的船工,如果他们从沿海地区运货到山区,往往需使船十天半月的,每到夜晚,他们也需投宿于陆地上,因此这些沿河的妈祖庙也就是他们最好的宿地了。所以,在有些地区,沿河的墟市,其距离大体也是上水拉纤一天的路程。因此,在这些沿河的墟市中,为了船运的精神需要与实际生活需要,就常会建立起妈祖庙,而且规模也比较大,一方面可以满足船工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船工的实际生活需要。如笔者在武平中山镇与武夷山市调查时,都有人说,在可以通航的年代中,这两地的妈祖庙都是来往于水路上的船工、排工的临时住所。由此看来,把妈祖信仰从沿海地区传播进内陆的一个主要的媒介就是航运业的业者,因为他们有精神与实际生活的需要。早年在内陆地区所建立的妈祖庙中,应该有许多是由于这一因素形成的,上面提到的汀州天后宫就是如此。汀州天后宫是汀州第一座妈祖庙,据说是在南宋绍定五年(1232)朝廷核准汀州改食潮盐,使韩江、汀江的航运繁忙起来后,才在航运的刺激下,从潮州请来妈祖神像而建立的,此后“州县吏运盐纲必祷焉”。

      三

      妈祖庙除了沿着可以通航的河流分布外,在内陆的一些不通航的村落中也建有妈祖庙。但是,在这些可能与河流航运业无关的妈祖庙中,有大部分可能都是姓林的宗族所建的。这也可能是内陆妈祖信仰的另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这一特别的状况主要是由于中国汉人民间信仰的一些传统习惯而造成的。

      我们知道,在福建、广东等地,民间有崇拜“祖佛”的习惯,即一些纯宗族的村落习惯崇拜与自己同姓氏的神灵,如姓林的人们多崇拜姓林的妈祖。许多闽台的林姓称妈祖为“姑婆”或“姑婆祖”、“姑婆太”等。而吴姓的人们多崇拜保生大帝大道公吴夲,闽台许多吴姓也把他当作“祖佛”崇拜。例如在台湾基隆,农历三月十五日为保生大帝吴真人诞辰纪念日,“是日吴姓宗亲聚会,设坛祭祖,拜祭(保生)大帝。”(《基隆县志》)又如陈姓的村落多崇拜开漳圣王陈元光、陈舜帝等。郭姓的村落多崇拜广泽尊王郭忠福。吕姓则多崇拜吕洞宾、姜太公吕尚。

      由于闽粤汉族民间有这种习惯,所以,在闽粤内陆山区的许多林姓村落中,虽不敢说全部都崇拜妈祖,但的确有不少是崇拜其林姓“祖佛”天上圣母妈祖的。因为,从宋代以后,妈祖就成了林姓的“祖佛”,自然有些林姓村落将她视为“祖佛”加以崇拜。上面提到的武平县武东镇太平山上的妈祖庙就是一例。太平山妈祖庙所处的位置,并不在韩江、汀江水系可通航的支流上,因此它可能并非因保佑航运安全的需要而建立。据有人调查,太平山圣母庙的开山施主为林奇卿。换言之,它是由林奇卿倡议与捐款建的,所以它最初是居住在武东的林姓建立的。现在,圣母庙虽是一座灵验的“公庙”,来此拜拜的人不限于林姓,但由于是林姓创建的,至目前为止,当地在新春迎神赛会时,只有林姓可以将妈祖神像迎回该村的林氏宗祠,供于专门从事婚事和丧事的鸳鸯厅中加以祭祀,而当地其他姓氏并没有这种权利与待遇。可见这座在武平县东部相当著名的妈祖庙是由林姓创建的。

      又如永定县湖坑镇的洪坑村是一个林姓的宗族村,村中有林氏祠堂。该村的林姓为九牧林,是从沿海地带迁到山区并繁衍下来的。该村位于湖坑镇和古竹乡的交界处,其村落虽沿着一条小溪的两岸在溪谷中展开,但该溪只是韩江支流金溪上游的支流之一,似乎不能通航,所以该村的妈祖庙的建立与韩江、汀江水系的航路与航运可能无关,而与林姓对祖佛的崇拜有关。该宫庙前后两进,门厅为三川殿,青瓦单檐歇山顶,受闽南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这体现在其屋脊中间装饰二龙戏珠,两端有略微飞翘的燕尾,大门前有两个青斗石的抱鼓石,大门的对联曰:“垂母范以济慈航,西方有佛,西河有圣;膺龙纶而光谱系,九天为后,九族为姑”。该村的林姓认为,妈祖是西河林姓的骄傲,是九牧林的姑婆。该村的林姓居民是九牧林,因此,该村的林姓也尊称妈祖为“姑婆太”。该殿门厅侧门上左有“宝筏”匾,右有“金绳”匾。门厅内有石砌的天井,两旁为人字坡屋顶的两廊。后为正厅神殿,前有石砌的拜坛。正殿亦为单檐歇山顶,屋脊燕尾翘脊,正中装饰有上升之火珠,旁各有条青龙面对火珠。正殿的神龛内供奉着金面的天上圣母,神案上还有千里眼、顺风耳的神像和妈祖父母亲积庆公、积庆夫人的神位。正殿廊柱上的对联云:“自晋安锡爵以来,有母亦称天上圣;溯湄屿飞升而后,无人不拜海中仙。”而明间前柱上的对联为:“巾帼有英灵,护国庇民,历代褒封光梓里;裙衩多浩气,降魔荡寇,普天瞻仰切葵忱。”表明洪坑村的居民知道妈祖和九牧林的入闽始祖是晋安郡王林禄公,妈祖是在湄洲岛飞升成神,妈祖的祖庙在湄洲岛等情况。实际上,他们的族谱也表明他们是九牧林,是从莆田一带迁到山区的,很可能是迁来时就带来了妈祖信仰。

      再如上面提到的高陂镇西陂村妈祖庙也是林姓建的。它虽建在小溪边,但该溪只是汀江支流永定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可能也无法行船。道光间方履篯主修的《永定县志》卷十四《祠庙志》记载,妈祖庙“一在西陂乡,乾隆二十五年林登岱邀合族建。高阁七层,巨丽壮观,一乡胜览。庙后为登云书院。”而西陂村天后宫编写的简介则说:西陂天后宫的古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后来才成为妈祖庙。该简介说:“据当地史料记载,西坡(陂)林氏第七代祥瑞有个养子林大钦曾中状元,为了激励家乡后代人才辈出,他启奏嘉靖皇帝恩准后,在西坡(陂)家乡以‘状元’的名义,按京城‘文塔’的建筑模式,建造了今天所见到的宫殿式七层宝塔。当时称‘印星台’,后又称‘文塔’。由于当地群众全部姓林,林氏是妈祖的族裔,因此,后人把塔改称为‘天后宫’,请妈祖女神入宫,永远供奉。”看来,该村的林姓可能是先建了七层宝塔,然后,因妈祖是林姓的祖佛,才在里面供奉妈祖而成为妈祖庙。这一变化时间大约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故道光《永定县志》对其有所记载。

      复如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乔林乡天后宫也是林姓建的,他们也是将妈祖作为“祖佛”来供奉的。该庙的简介说:“天后圣姑是乔林乡林氏族人的直系祖姑。南宋时,祖姑的第六代裔孙陶公(讳文熙),任职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巡历于潮汕,观榕江之滨的盘溪是块土沃物丰的吉地,留下第三子崇(讳德高)卜居立籍,创建乔林乡。二公从福建莆田县涵头望江里请来祖姑香火,建庙奉祀。”所以该庙也是林姓移民到山区后,再从祖地请来“祖佛”而建庙崇拜的。

      综上分析,闽粤内陆地区的妈祖庙,有相当一部分是因航运的需要(精神与实际的)而建立起来的,也有部分是因移民到山区的林姓,并因他们有崇拜祖佛的习惯等关系建立起来的。当然,也不排除有因其他理由如“显灵”、受到妈祖的恩惠、当地的妈祖庙的分灵等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但是,由航运业的需要和林姓崇拜祖佛的需要而建立的妈祖庙,应该在内陆山区所有的妈祖庙中占据多数,因此,我认为,在闽粤地区,把妈祖信仰传播到内陆山区的主要力量应是航运业和林姓移民与居民。文/石奕龙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