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话最难学:咬着舌头说话 难倒外地人
莆仙方言形成于中原文化与闽越土着语的融合,比普通话多出四种发音,且多为喉音,因此人们常说:“除温州话外,莆仙话最难学”
透过方言,了解莆仙大地的风土人情。海都报莆田新闻版《听乡音·识莆田》栏目自开辟以来,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学习的同时也抛出了很多疑问。市民陈先生表示,莆仙方言在外地人看来十分难学,就好像咬着舌头在讲话。本期栏目中,记者将为您详解莆仙方言的发音难题。
学得了各地方言却学不会莆仙话
针对莆仙方言的来源,有学者认为,莆仙方言原本应是和泉州话同类的,后受到福州话的影响,成为一种混合变种的闽方言。对于这种观点,对莆仙方言颇有研究的莆田老人王琛并不认同。
王琛介绍说,早期莆仙人为闽越族土着人,较为闭塞,后在多次大迁移过程中,北方较为先进的文化将莆仙文化融合,莆仙方言就是在一次次的融合中不断形成的。
陈先生祖籍在江苏,是位走南闯北的商人,近年来一直和妻子居住在莆田。陈先生说,在莆田待了快5年,却没学会莆田话。陈先生告诉记者,常在外地出差,也能说一些上海话、福州话,可唯独被莆仙话难倒了。“我的很多生意伙伴,也有相同的困扰”。
在陈先生看来,莆田人学习外地方言很简单,可外地人学莆仙话就很难。陈先生说,莆仙方言的发音很怪,和普通话差别很大,相同一个字有很多不同的发音,“一些字发音短促,很多词语似乎没有后鼻音”。陈先生和他的几位外地朋友都觉得,莆田人讲方言,是咬着舌头在讲话。
莆仙话保留了古诗词里的“入声”
王琛说,坊间还有“除温州话外,莆仙方言是最难学”的说法。莆仙话与普通话差别大,普通话分为“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可莆仙方言除了“阴、阳、上”声外,“去声”还分为“阴去”和“阳去”,另外还多了个“入声”,“入声”也有“阴入”和“阳入”。就拿“qian”来说,普通话有:“千、钱、浅、欠”四个读音,莆仙话却有七个读音:“曾、前、燹(音同显)、战、贱、则、择”。
王琛告诉记者,古代诗词当中就有不少入声,元入侵中原后,入声字就消失了,但在元曲当中,南曲仍有入声,莆仙方言也将入声保留了下来。“莆仙方言发音部位是喉咙,因此听起来感觉每个字都是卷舌。”王琛说,有些人觉得莆仙方言听起来拗口,有点像日本话。
□互动
城厢区的郑先生提问,莆仙方言熟语中“清明前冬至后”是何意思?
学者答疑:这描述的是莆田扫墓习俗。在莆田城区和平原地带,市民的扫墓时间为冬至,而华亭一带则是清明。这句熟语的意思是,莆田市民扫墓时可以在清明前一天,或者是冬至后一天,都符合风俗习惯。海都记者陈小芳 李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