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民间“稻草缘”
水稻是莆仙民间各地的主要农耕作物,因大米是莆仙地区的主要粮食,无论在山区、沿海、平原,到处都有水稻种植。莆仙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气候,种植水稻十分适宜,且一年两熟,也就是早稻、晚稻。山区一些偏僻地带,由于土壤及气候问题,一年中只能种植一季一熟的,称为中稻。中稻的米质柔软,颗粒肥大,香喷可口,制作成白粿,既细腻又柔韧,是兴化菜肴中的上乘佳味。平原、沿海地区的早晚稻大米,其味道和性质都不如山区的中稻大米。
据说莆仙人种植水稻约有一、二千年的历史了。莆仙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粮食,其它作物只当作辅佐粮食,例如甘薯、小麦、大麦、黄豆、花生等。水稻只能种植在水田里,其它作物可以种在旱地上,因此,水成为水稻生长的基本养料。木兰陂建成后,南北平原大都开垦为水田,河沟纵横交错,成为鱼米之乡。仙游地处丘陵,但一些靠近溪谷边的田地,亦可以种植水稻。
莆仙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与水稻结下深深的情缘。莆仙民间的许多用具,譬如过去莆仙农家使用的床垫,用稻草编成,铺设在床底下,既暖和又柔软,可以过冬御寒。人家使用的饭桶,用稻草编织成一个桶状,瓷制饭桶放进里面,可以保温,也够清洁卫生。莆田人制作的兴化米粉,也是用稻草捆扎成的,流传一句谚语:“四角四角方,用草捆腰方。”压榨花生油,也使用稻草扎成一张饼状,然后拿去用压榨机榨油。贫穷人家盖简易的房屋或搭盖草寨,也使用稻草作材料,农家种蘑菇、香菇等食用菌,四周用稻草围住,层面也用稻草铺设,就连田间的幼苗栽培,用稻草遮住土壤上面的幼苗,防止太阳暴晒。(郭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