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莆田手工线面:能吃的“五线谱”数百年的“乐章”

    莆田手工线面:能吃的“五线谱”数百年的“乐章”

    点击查看原图

    一拉一抻,面条就在这样的﹃跳跃﹄中变细变长了

    点击查看原图

    乐谱一般的晒面场

    点击查看原图

    两根细木棍将粘在一起的面线分开,能加快晾干速度

    点击查看原图

    站在长凳上将晒好的线面层层垒叠起来,准备包装

      从古至今,手工线面在莆田有着特殊的地位,早在宋代,线面就已经融入莆田文化生活,大小喜事都能见到它的影子。遗憾的是,由于现代机械线面的冲击,加上传统手工线面费时耗神,能潜心学习并加以传承的人日渐减少,长此以往,这门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恐后继乏人。业内人士呼吁,希望有关部门能将手工线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列入保护范畴。

      ■美名如景

      面架一字排开,数百条线面高悬其间,倾泻如帘,慕名而至者给予一美称:能吃的五线谱

      旧面架,老夫妻,白线面。

      在黄石镇江东村老吴家里,记者正赶上线面下半程的制作环节,只见旧式面架一字排开,面架光滑的木料显示它已有一定年月,数百条线面高悬其间,倾泻如帘、状若飞瀑。年近五十的老吴手持两根细木棍,忙碌地穿梭在面架间,不时地扬起木棍在线面间上下挥舞,动作娴熟而又轻柔。妻子在老吴旁边帮着打下手,两人将线面“你拉我抻”,样式颇有文艺范。

      记者的目光随着木棍上的线面上下飞舞,老吴笑着问:“像不像跳动的‘五线谱’?”之前有个外地人慕名到老吴家参观,给了线面一个美丽的称呼——“能吃的五线谱”,他一直记在心里。老吴说,线面还有一定的湿度,没弄干的话吃起来会酸,木棍的功能就是撑开线面,不要黏在一起。同时,还要留意线面晾晒的时间,不能因暴晒过度而断掉。

      ■靠天吃饭

      晾晒要挑晴天,还要最适宜的气温;和面要注意时令区别,不同的季节要进行相应的调制完工,收起,线面丝丝宛似流纱、洁白如玉。这是记者在拱辰街道南郊村亚祥家里看到的景象。亚祥说,莆田线面也叫长寿面、妈祖面,它的原料和辅料其实都很普通,就是以精面粉为原料,配以一定量的精盐、食油、茹粉等。这些其貌不扬的材料,经师傅的妙手成了线面,色泽洁白、线条细匀、口味劲道,放入水中也不会糊锅。

      “完整的线面加工,有近十道工序。”亚祥说,首先要精选优质的面粉,随后要经过发面、捶打、挤压、团圈、搓细、拉抻等,传统的做法全部由人工操作完成,包括绑住线面的细红绳,也是他们自己将麻线丝染红而成的。线面也是靠天吃饭的活儿,每天要关注天气预报,选在晴天制作并晾晒。而为了赶在最适宜的太阳温度前完成工序,他们往往在前一天中午12点左右就要开工,有时候甚至上午11点左右就要开始动手。

      亚祥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些传家技术要领,在最开始和面时,就得注意时令区别,不同的季节要进行相应的调制。和好面后,在大瓷盆中把它团成粗线条,再披挂在一尺多长的木棍上,在封闭的“面柜”中温上2、3个小时,之后才可以上架。最关键的是拉面,要掌握适当的力度,过大或不及都可能使线面变形。

      ■曾经辉煌

      有名的手工线面生产专业村不胜枚举,最多时一个村有上百家以此为业,远输全国乃至国外

      每年冬至过后,是莆田线面销售旺季。秀屿区月塘乡的郑秋霞随丈夫在昆山经商,早在年前就叮嘱家中的婆婆,提前订购了20公斤线面,她告诉记者:“莆田手工线面不仅味道好,煮法多样,对胃不好的人来说也能暖胃。”另外,在外碰到莆田籍的老乡,也可以作为馈赠的礼物,礼轻情意重。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在外莆田人回家过春节,都会像郑秋霞一样,带上数十斤线面外出,有的甚至带往新加坡等国外。

      东庄镇东红村红厝自然村年逾五十的阿树,从事手工线面有三十多年的光景,去年他也选择了转行。他告诉记者,莆田手工线面历史悠久,据传早在宋代就已融入莆田文化生活,最鼎盛的时候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笏石镇来塘村、东庄镇石码村、黄石镇江东村、拱辰街道南郊村、平海镇西柯村、梧塘镇枫林村、仙游县榜头镇紫洋村等都是有名的手工线面生产专业村,最多的时候一个村有上百家以此为业,线面加工产业也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不仅在莆田热销,还远输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可谓墙内墙外开花香。当年,他就是瞅着线面的良好前景,专门去线面生产专业村学习手艺的。

      ■后继乏人

      手工线面这门传统手工艺,坚守者多已年过半百

      去年,阿树选择了转行。莆田人引以为豪的传统工艺,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原先的线面专业村如今只剩五六家还在生产,曾经的线面“达人”纷纷改行,就连一些“线面世家”也出现手艺断层、后继乏人。

      据介绍,近年来一些机械加工线面价格只有手工的一半,为此分得手工线面的不少市场,手工线面受到一定冲击。此外,手工线面费时又费力,虽然旺季时销量很大,但平日里一天的销售额最多不过百来块,还不如一些打工收入,因此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潜心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如今,还在手工线面生产一线的,多数是四五十岁的人,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也仍在坚守。

      采访中,手工线面老艺人不无担忧地说,虽然线面现在叫好又叫座,但如果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一直得不到系统地传承,长此以往,很可能因后继乏人渐渐萧条,这个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手艺一旦失传,那太可惜了。老艺人们说,手工线面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该纳入保护范畴,希望这门传统手艺能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在政策上予以关注支持。许爱琼 马俊杰 文/图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