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袄褂”与“古贝”——令人尴尬的名词混淆

    “袄褂”与“古贝”——令人尴尬的名词混淆

      □陈锦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作“长衫搭袄褂”。谓服装搭配不谐调,显得不伦不类。

      俗语中“长衫”的名词含义与汉语一致,即民族传统服饰“长袍”,是一种男性穿着的礼服,现代人可以从相声演员的演出服去认知实物;“搭”读作“t?(入一)”(音同方言“读书”之“读”),谓“调配”“配衬”;而“袄褂”一词,现代方言已不再运用,传统运用个例也基本上仅保留在本俗语,这就有必要另加释说。

      “袄褂”之“袄”在方言读作“g?:(入二)”,指有衬里或有絮棉的上衣。方言运用见于“袄子”(字面含义为“小袄”,指有衬里或有絮棉的“背心”,现代汉语或俗称“马甲”);“褂”的方言音、义均同汉语,但在方言的传统运用仅见于“袄褂”一词。

      “袄褂”是连读变音词组,首字声调从宽,末字通常仅体现韵母音或演变为“b”声母,即词组读如“衙wa(去)”或“衙bua(去)”。从方言特征看,“袄褂”实质上是“袄”的词组表达,词义同“袄”,在俗语中突出体现的是其“短衫”特性,从而与“长衫”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俗语“长衫搭袄褂”的话面含义就是“穿上长衫后,又穿上短的上衣”。这当然是一种怪诞的着装行为。因为“长衫”是长外套,“袄褂”是上衣,也就是短外套,如果短外套在内而长外套在外,可能出于保暖考虑,但如果反过来穿则显得不伦不类了;同时,外套的长短在旧时是身份和地位高低的标志,基层的劳苦大众都穿短衫,只有不需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才穿长衫。所以,穿长衫者的社会阶层高于穿短衫者。“长衫搭袄褂”也就必然导致着装者身份上的不伦不类……

      该俗语运用了一个很生活化、很生动的比喻,在传统民间应该是妇孺皆知,妇孺皆用。但是,近现代以来,老乡们日渐鲜用,乃至绝用。究其原因,大致是因为“袄褂”一词与老乡们日渐疏远,绝大多数的老乡已不知道“袄褂”为何物,自然也就不会引用自己对内容都不明白的俗语。而且,更让人尴尬的是,方言“袄褂”与“古贝”的读音及名词含义已严重混淆。现当代的老乡都把俗语中的“袄褂”理解为“古贝”,而这两种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自然不会产生原话的搭配效果,老乡也就更不会引用俗语……俗语也就因此沉寂。

      “古贝”是“棉花”的汉语古名,应是音译词,见于隋唐时期的史籍,如《南史》有“古贝树”的记载,《旧唐书》有“古贝草”的记载。到北宋时期,“棉”字出现后,汉语以“棉”或“棉花”取代了原先的“古贝”,而莆仙方言没有同步更新,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古贝”为方言连读变音词组,由于词源久远,原词已在民间迷失,读音无从依据,实际口语读音已近乎含混,或读作“古ba(去)”“古bua(去)”,或索性读同“袄褂”的两种读音……这就导致两个名词的混淆,最终动摇了“袄褂”的独立性。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