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签: 历史名人
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塔安埔龟头山下的圆明殿前左侧,屹立着一块大石碑,石碑底下是一只大石龟,大石碑上方是“双龙戏珠”镶嵌“皇明”二字。大石碑中间刻着:“诰赠道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毅庵康先生墓道”大字正楷;右边刻着“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年家晚生永新尹台书”,左边刻着“隆庆戊辰仲冬吉日 南京工部尚书 孙男大和立”的字样(如图)。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古称崇福里砺山(砺峰)。他家道清贫,却笃志好学;他麻脸其貌不扬,却聪明伶俐,饱学多才,名扬四方。尤其是民间流传下来他的许多趣联智对,被誉为当时的“神童”。
一、兄弟巧对
康大和先后到水头朱子宫和赤岐狮子岩等地拜师苦读。有一年除夕,康大和与堂弟康大平放假回家,途经一条小溪时已是傍晚,溪河水流清澈,满天繁星倒映在水中。大和忧大平病初愈受不了冷,就背起他涉水淌河。大平触景对大和说:“我出个上联,你对下联。”大平随口念道:“除夕过中流,脚踏一天星斗”。大和沉吟良久,这联即景而作,情景交融,想要对着自然贴切,似非易事。回家围炉后,辗转床上,苦思下联未得;朦胧睡去,又被迎春的爆竹声闹醒。正要吃面,娘叫他先把一幅画挂上厅堂。他看到画中山水熠熠如生,触景而得佳句,顾不上吃面,就跑去找大平。大平知他有了下联,催他快说,大和故意慢条斯理地一字一字念道:“新年悬古画,手扶万里江山”。俩人会心大笑。
二、戏联佳句
年纪不大的康大和因家贫辍学去贩卖私盐。有一天,大和路过某村,看到那里搭台唱戏,戏棚上的“三锣鼓”已敲响第一遍,戏联却未贴出,感到奇怪,一打听,才知该村把观音菩萨、三一教主、文昌帝君和关圣大帝的诞辰安排在同一日来演戏庆祝,村里绅士文人,深知此联难撰,互相推让。大和了解事情原委,便昂首步入社里,挥笔大书:“金莲开夏午;铁笔记春秋”,写完掷笔而去。乡绅们知悉有人代笔写戏联,分别以金莲、夏古、铁笔、《春秋》指代上述四位神名,都赞赏其构思巧妙,对仗工整。但不知出谁之手,戏快要上演即以此联贴出。看戏的人都说是一位卖盐的小伙子写的,才知是康大和。于是康大和写戏联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为佳话。
三、喻联超度
康大和为补家用辍学后常常做各种挑货郎生意。有一天下乡去卖蒜青,临近傍晚时分,突然狂风大作,天降暴雨,只好借宿在某村一家财主大厝里。恰遇财主家在为亡灵做超度,几位和尚围在纸塔旁边交头接耳犯嘀咕。大和打听获知,是东家媳妇难产而亡,和尚在为写不出挽联的事发愁。大和低语道:“这有何难呢?”和尚们大喜过望,忙围在大和身旁打转,请他端坐写字台前,为他铺纸研磨。大和沉思片刻,提笔写下:“花因结子随风落,佛为渡人冒雨来。”用比喻拟人对句,和尚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四、回敬讽联
深秋的一天,康大和去山里卖竹蛏,路途遥远回不去,晚间寄宿在一个学馆里,与先生同住在一个房间。大和见时间尚早,就拿出随身带来的书来翻,先生见大和卖货还一边读书,是个有志之士,就和他拉起了家常。从闲聊中见大和谈吐不凡,有意要考考他。翌日起床后,先生对大和说:有个上联,三年无人对出。不知何时能遇贤人,寻得佳对?”大和不动声色回应道“先: 生不妨道来”,先生捋着胡须,漫不经心念道“:小犬无知,闯入深山窥虎豹。”大和听出先生弦外之音,隐含有试探和挪揄自己的意思。他默然一笑,顺口回敬道:“青龙来遇,闲来浅水戏鱼虾。”先生听后,自觉没趣,但他打心眼里佩服眼前这位才华横溢的后生。
五、自对服人
大和准备要起行,看昨夜放在天井里的半担竹蛏,被学馆的弟子踢破了不少,连蛏汤都流出来。这时,有几个穿长衫的乡绅来到学馆,其中一个白胡须的乡绅说:“你卖蛏来这里做什么?”另一个乡绅说“:叫先生对出一个让他对。能对出,一担蛏都买;对不出,倒在天井里。”大和站着不作声。乡绅示意先生出对头,先生想了好久不开口。大和等急了,就不客气地说“:时间不早了。不然,我出一个对头,让你们来对如何?”
先生示意乡绅们让他出,那个白胡须的乡绅也表示同意,大和就念道:
“硬壳竹蛏踢破流汤流卤”。乡绅们听了都冷笑道:“肩挑买卖的粗人,出这样的粗对。请先生对吧!”先生抽水烟,吐出一团烟雾。想了好久,对不出来。乡绅们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能对出来。大和等急了,就对他们说:“既然诸位先生不愿对出下联,就把竹蛏都买去吧!”
那个白胡须的乡绅说:“你能自对,我们就服你,这些蛏,请你不必担心。”大和双手抱拳行礼“:请诸位先生多多包涵,我自作自受了!”说着,就大声对道:“长脚螃蟹扒开无淀无膏”。先生和乡绅们自觉没趣,只好拿钱买下这担竹蛏。
六、智对赶考
有一次赶路进城赴考,到了考场,大门已关闭进不了场。他急得一身汗,向监门人员苦苦求情,让他入场参加考试。监门人看他是个乡巴佬,又黑又粗,估计没啥才学,就想嘲弄他,说:“好,我出一句‘急水流沙粗在后’,你能对得出就进去。”莆田方言麻脸称粗面,讽刺他一个麻脸的人赶考还迟到。同时句中也含着自然界规律:沙粒在急流冲涮中,都是粗的在后。康大和当然知道这是对他人身攻击,但他不气馁,很得体地回对一句:“狂风扬谷冇先行”。
(冇,莆田话读如“破”,意指不饱满或空腹的谷子。) 对得很工巧,当然获准入场。
康大和出身于贫困农民,为官敦厚朴实,为官为人很谦虚,不事表举。大和致仕时年方六旬。几年后,同是工部尚书的林庭机亦致仕回莆,他们二人共倡诗社,专邀里中耆宿入社,人们又把这个书社称作“尚书社。”他一生着有《砺峰集》若干卷。万历三年(1575)康大和主持纂修《兴化府志》36 卷。因年老力衰,积劳成疾,于万历五年(1577)鹤驾西归,享年 70 岁。万历六年,赐葬于华亭云峰村山中,规模宏大,墓前有工艺精湛的石翁仲、石虎、石马、石羊等。 修懿 文/图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县崇福里砺山(砺峰)(今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时明世宗礼佛拜道,醮事不断,竟以青词(道士斋醮时上奏天神的表章)优劣,衡量翰苑词臣撰述之高下,以至众多词臣潜心奉制取幸。康大和却不为所动,多次疏谏世宗以国事为重,远离僧道,停止建醮,世宗不听。严嵩入阁后,大和为其所忌,出仕近二十年,至严嵩倒台方复出。
明宪宗时,仙游县籍翰林检讨郑纪,针对宦官弄权、朝政腐败,上《太平十策》,规谏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励精图治,重振朝纲。宪宗不纳、郑纪愤然辞官归养,至孝宗即位方供职,入侍经筵,寻召为国子祭酒,升南京太常少卿、户部右侍郎等职。任上,屡加献纳,《裁借备荒六事》为孝宗嘉纳,官至户部尚书,史称“经济名臣”。
相关日志:
声明: 本文由(莆田文化网)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康大和的趣联智对
本站内容仅供观摩学习交流之用,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处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QQ:935877638 Copyright © 莆田文化网. Powered by . Theme by www.pt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