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斗山记忆
□金文亨
枫亭天中万寿塔 蔡昊 摄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秋日,我与《湄洲论坛》同事到枫亭组稿,在镇领导陪同下,徒步攀上绝顶,立于古塔前,曾举目四望塔斗山山景、古镇、群山、溪流、农田、港湾。
2013年阳春三月一个丽日,我与几位朋友一起,乘车直上塔斗山顶采风。又一次伫立古塔旁,环视四周,山上山下面目一新。两次参观,两个节令,两种环境,两种感受。
塔斗山,兀立枫亭东北,海拔118米,戴云山余脉环绕,抱两溪,控平原,扼公路、铁路,雄视湄洲湾,为闽中交通咽喉地带。位置、地位都很独特。在漫长广阔的时空里,它记忆和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塔斗山古塔,又称摘斗塔、天中万寿塔,建于五代,宋时蔡襄改为石砌,实心,方形,五层,高7.4米,边长5.1米,有浮雕40多幅。构图严谨,形制奇特,图像多样,内容丰富。后重修基座,更加稳健。万寿塔屹立塔斗山绝顶,历经千年,岿然不动,是古塔中珍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枫亭引以自豪的标志。
在塔斗山西南坳是重建、扩建的会元寺,建筑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中,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柔和温润。
会元寺,始建于唐,曾三易其名。历经沧桑,几经兴废。会元寺产生许多名僧,如清代的心宽,当代的清亮以及净宏等,为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如今,会元寺住持智一法师,也成为当代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一位使者。
塔斗山也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已重建的会心书院深藏于塔斗山密林中。它原名青螺书院,800多年前的北宋,蔡襄曾在这里发奋读书。后来,蔡襄成长为庆历名臣,政绩卓著,文名也传于后世。南宋时期,朱熹也曾慕名而至,在此招收学生,讲学、著述,留下千古佳话。
宋朝一代,会心书院昌盛至极。仅蔡氏一族学子经过“十年寒窗苦”,涌现33名进士,一举跃为科甲世家,望族。
元代,统治福建的地方各派系以武力争夺要地枫亭,战乱不断。塔斗山文化也遭到严重破坏,面目皆非。会心书院仅培养林亨一位名人。据称,他中过状元,并作《螺江风物赋》。
明代,重建会心书院,左右又建海曙、剑光两楼。倭寇之乱,又遭受破坏。名将戚继光第三次援闽,长途奔袭,又取得鲤城大捷后,带着胜利的微笑,登上塔斗山,展望大好河山,激情满怀,吟“登摘斗岩”诗一首:
幽径层层草树遮,山亭高望隔烟霞。
攀跻到处同回首,万户千村总一家。
明朝一代,名臣、文士郑纪、陈迁、郑琬、祝銮等也登览塔斗山,察看会心书院,吟诗作文,流传千古。明末,林兰友也在会心书院读书,后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清政府建立后,誓不当贰臣。抗清失败后,隐居湄洲岛。气节令后人敬仰。
清兵暴行,使塔斗山“山失其秀,楼阁尽圯,独石塔存”。会心书院也被夷为平地。道光年间虽然重建,但规模很小。后又倾圮。
20世纪90年代,重建会心书院,并悬挂枫亭历代名人画像,介绍他们的生平业绩,陈列许多文物。如今,会心书院成为仙游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记忆、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爱国为民的思想发扬光大。
塔斗山是儒、道、佛三种文化,或且说传统文化汇聚之地。三种文化给塔斗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发人们奇思和遐想。朱熹、戚继光等名人也慕名登上塔斗山,写下不少美诗、美文,为塔斗山文化增辉。同时,塔斗山又是传统文化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
会心书院、会元寺和天中万寿塔等,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们与山上山下层林尽染、生机清丽的自然景色彼此依存,交相辉映,使塔斗山散发出文化的魅力,成为闽中一处颇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塔斗山蕴含着的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枫亭,也是莆田厚重的历史文化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