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简评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简评

      □潘真进

      毋庸置疑,所有的社科专家学者,在研究某个领域的专题时,都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文史资料。不管研究的是属于哪个领域的课题,只有搜寻到相关的史料,才能引经据典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社科论文用文史资料来铺就研究的思路,是专家学者搞学术研究的必然经验。然而,搜寻文史资料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为了甄别史料的真伪,可能要花费更多工夫。倘若具体到特定专题,同样是首先千方百计地了解相关的史料。可见,文史资料对社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黄祖绪先生编纂的《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一书,就是抗倭专题领域的资料库,也可以说是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的档案馆。这座资料库或曰档案馆,就是年逾古稀的黄祖绪先生创建的。黄先生不仅是地方文史专家,也是个藏书家和编辑家。他自从中学教师岗位退休后,就热心于家乡的文史积累,可谓穷经皓首。他从搜集各种版本的书籍史册到编著出版诸多的文史专题著作,诸如记述莆仙历代著名人物事迹的《绶水书香》,编写地方历史名人传记共四集的《壶山门第》,还有一版再版的《百家家训》,另有《莆仙历代高僧大德知见录》等,大都为莆仙地方名门与历代名人的乡土文化之作,字数已达280万以上,仅《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一书就达58万字。

      《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一书,图文并茂,分类清晰,材料翔实,查阅方便。对于研究抗倭专题的专家学者或热心探寻抗倭内幕的,或者想了解这段抗倭历史的来龙去脉,都可以直接从这部书里查到你想查的文史资料。从目录上看,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莆仙人民抗倭事迹;第二部分叙述林兆恩、卓晚春抗倭义举。下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实录;第二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英烈;第三部分叙述明代嘉靖年间抗倭诗咏及附录、参考文献等,洋洋大观并均标有出处。

      该书之教化作用意义深远。与当下重视学习党史一样,从《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顽敌只有针锋相对地斗争,才能挣脱苦难,挽救沉沦;也会产生自豪感,莆仙人民历来有敢斗强敌的传统,慷慨赴义的勇气。就如前言介绍了历代莆仙人的抗战精神。先简述唐宋元莆仙人民在长期耕山驭海斗争中铸就了坚毅、果敢的性格,具有高度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暴的战斗献身精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境域战事频繁,莆仙人民面对不同时局,以各种方式,英勇地进行反压迫、反侵略斗争,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推动莆仙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书中摘录人物达150多位,包括名宦、宿将、英雄、烈士等,既记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又彰显他们对抗倭保民所作出的贡献,莆仙先辈贤人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诗篇。这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骨气,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该书之存史价值显而易见。根据书中“大事记”记载,从洪武元年(1368)到南明武隆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均可算为抗倭历史。整个明代,倭寇窜扰中国东南沿海,明朝廷为防御倭寇,在莆田东南部建平海、莆禧两卫城,又在各要冲地带建立迎仙、青山、嵌头、吉了、枫亭等军寨。倭寇于明初曾窜犯平海,被守军击退。到明代中期,政治腐败,海防废弛,倭寇大肆抢掠莆仙平原沿海地带,给兴化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府城附近的荔浦村民众奋起自卫,官军竟坐视不救,导致“寇屠荔浦村,河水为赤。”离府城不远的林墩也被倭寇盘踞。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率军自浙江入闽,歼灭了盘踞林墩的倭寇。但倭寇乘戚家军回师浙江之机,纠集几万人于同年十一月底攻陷兴化府城,全城自知府奚世亮以下3万人几乎全部遇难。兴化是当时东南沿海唯一被倭寇攻陷的府城,八闽为之震动。明朝廷急调戚继光率军援闽。次年三月,明军歼灭了盘踞平海卫的倭寇。之后,倭寇又纠集万余人围攻仙游县城。仙游军民在戚继光部队的援助下进行英勇的县城保卫战,坚守50多天,刘君芳等壮士在与登城倭寇的搏斗中死战不退,壮烈牺牲,县城屹然不动。年底,戚继光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倭寇残部流窜惠安,兴化倭患才最后平息。在这场陷城事变中,明朝廷动用了浙江、江西、广东3省人马,花费300万军费,终于清除了兴化的倭祸。这段历史史实散见于各种册籍,被黄先生多方搜集而编纂成专题文集,参考文献达130种之多,其存史价值犹如建一座抗倭档案馆。

      该书的编纂精神值得文史学者践行。抗倭的时间涉及面大,人物众多,相关的林林总总史料散见于各地各种书籍,黄祖绪先生为读者提供前前后后、纵横交错的有关史料,既有抗倭大事记、抗倭实录、重要战役地图等,又有抗倭将士人物表,还有抗倭诗文记叙等等。这确非易事,需要他孜孜不倦,博览群书,具备慧眼才能完成纵横贯通。如编进书中的戚继光的《望阙台》诗:“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首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戚继光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戚继光借“繁霜”“秋叶”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戚继光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戚继光斯诗也是黄先生不遗余力地编纂出《明代莆仙及东南沿海抗倭集》的写照。

      也许编著者黄祖绪就是被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精神所激励,不顾年逾古稀而穷经皓首。正如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写的序最后写道:“本书的撰成是作者激于家乡人民的英勇斗争经历而精心写作的。作者不计功利,执着于乡邦历史资料的发掘和历史人物的研究,秉持求实存真、惩恶扬善的理念而勤劬撰著。人们可以想象,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撰著数百万字乡土文史著述之后,又在76岁的暮年晚景,完成这样一部具有存史价值和毖后作用的大作,其顽强意志和旺盛精力是多么令人赞叹。”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