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尚书郑纪抗疫救灾记
□郭秋维
近日,仙游枫亭突发新冠疫情,花甲之年的我感触颇深。新中国成立以来仙游从未遇过这么严峻的疫情,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多方有效措施,全力抗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立即得到了省内外各方的及时援助,派出白衣天使前来支援抗疫。
其实瘟疫流行,古已有之,明代就有鼠疫、霍乱、天花等恶性传染病的肆虐,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灾难。
福建在明代至少就有12个疫情暴发年,13场大小疫灾。就疫情范围而言,多数疫情发生在一地市范围内,局部危害较为严重。就暴发的季节而言,秋季暴发特大疫情的概率最高,冬季次之;就暴发的月份而言,农历八月最易暴发,11月次之;就相隔时间而言,两个疫情平均间隔时间为23.1年;就一次疫情持续时间,一般约数个月,最严重也曾断续2年。
仙游明代同样疫疠多发。据记载,明代初期,仙游共有6500多户,被抽充军的有1500多户,因虎患、瘟疫和军役为患的百姓死亡上升超半数,还有流落他乡的人口早有急落下降现象。到后来低谷时,全县仅剩1400户。从减少的人数中分析,除充军的有确切数目外,大多亡于瘟疫,而当时的朝庭还一直仍按明初户口,进行征收税赋,仙游百姓灾难深重呀。
如何扭转这个局面?在仙游抗疫救灾史上,郑纪就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治才名臣,有自己的科学应对方案,多管齐下,并付诸实施,出色地完成了当时的艰巨任务,被称为“经济名臣”。
郑纪任职南京左通政期间,适遇山东连年大旱,他启禀皇上:“民者邦之本,食者民之天,故善保邦者必蓄众而容民,善容民者必思艰而图易。”他果断采取先没收太监罗兑财产用于赈济难民,再上疏皇上,得到称赞并采纳。当年正逢瘟疫肆虐横行,他密切关注家乡的民生动态。当他了解到当权者,仅坐在权力的交椅上,基本上不下去基层调研,不接好地气,却仍连年按照明初的户数安排军户,征收税赋,百姓完全受不了这样重负,苦不堪言。郑纪致书福建按察使反映情况,要求地方政府“改正名册,从实查清”,并上疏孝宗皇帝,“山瘦栽松柏,人穷吃山莳”,请求赐减税赋。最终得到恩准,仙游减免税赋三年,让仙游人民休养生息。从此,郑纪的事迹在民间广为颂扬并流传至今。
郑纪还敏锐地意识森林同生态平衡、同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减少瘟疫必定要整治环境,改善环境,植树造林。早在成化十二年,郑纪就在仙游发动大规模的募民植树,造林三千多棵,以荫路人。明弘治四年(1491),郑纪又作王令君《德政祠记》中强调“吾邑多山,宜林木,先时悉为邑人所利……”他大力提倡山区大山造林,平原道旁及屋前院后植树。据《集部郑纪文集》记载:“从屋两旁及茔域后山、东西两冈杂植杉、松、竹、木、茶果,不下十万株,苍翠蓊葱、环荫拱抱、四时不改。”
他不仅关注山区植树,还尽力将边远临界山区要求归并于仙游县管辖。这样便于管理,发展林业,绿化环境,切实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促使木兰溪有了“苍漪荡漾,雉碟倒影”的情景。植树造林后的家乡,生态改善了,人民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在深入调研后,郑纪提出五条救荒应急善举,完成救荒后,他又上疏《上救荒、备荒十事》,对备荒灾防灾害工作推举五条对策:“推行武举,以撙节粮储,像储粮备荒一样储备壮士人才;作为壮士,征收江南寺观剩余租税;治理各府州县各项财政支出,减轻百姓负担,控制公务车船和人头用量,以减轻国库支出,节减银两以资备荒;改造粮船,减轻载荷负重,减少船夫,降低成本等。”
针对边防粮食远途不足,储备粮食虚亏现状,郑纪曾上疏清理财富,做到:“一是屯兵戍边,鼓励边防军民垦荒,耕守结合,巩固边防;二是正视观租,扣除应得租税,悉数征收,以备边防所需费用;三是折逋负。对江、浙、湖、广等地,所欠百年税赋因运费成本高,难以追还。”须依时折价,宽限三年,应收尽收,以增边防储备;四清钞贯。向江西,湖广,江苏,福建等地,暂借盐布等三年税收,上交户部,应急边防费用所需。
广开财路,盘活一方。他实行精兵简政,减轻了官粮负担,实现了京都粮食储备达七年之久。
郑纪还调查发现,市场上存有民间私铸钱币现象,造成通货膨胀,他建议官方应该新铸一钱六分大钱,整顿市场混乱状态。得到采纳后,弘治十八(1505)年起,官方出纳务用新币,民间新旧货币过渡阶段,并增设办币局管理。这样稳定了货币,安定了民心,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
郑纪《京中寄陈倦飞》云:“枫溪城市赛神仙,环聚民居瞰碧流。云覆荔荫迷驿道,湖随月色恍渔舟。琴樽有舍皆可服,父老相逢半白头。我欲归来结诗社,倦飞馆里肯容不?”枫亭,这个“赛神仙”的地方,老百姓世世代代盼望着太平之日的来临,因此,他们把当地的桥叫太平桥,塔叫太平塔,表示对太平幸福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