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重塑“东方威尼斯”
【编者按】 涵江水道如织,河网密布,享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近年来,由于陆地、空中交通的迅猛发展,河道航运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内河的污染问题愈发突出。为此,在今年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市农工党向大会提交《整治涵江内河 重塑“东方威尼斯”》书面发言,对如何重塑“东方威尼斯”提出建议。
图为涵江白塘水乡双福村 郑育俊/摄
涵江城区地处木兰溪下游北洋平原,辖区内水道如织,河网密布。涵江区内河总长286公里,其中木兰溪、萩芦溪两大河流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溪口河、梧梓河、塘头河自北向南注入城区;宫口河、海岑河、望江河交错密布,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白塘湖座落其中,一派江南水乡美景。同时城区居民望海建楼,傍水而居,河道两旁南洋特色的古民居林立,为涵江区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使涵江区享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涵江区发达的内河航运功能曾为涵江区商贸往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陆地、空中交通的迅猛发展,河道航运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内河的“脏、乱、臭”问题愈发突出。为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改善城乡水环境,重塑涵江水乡名城的独特风貌,涵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涵江区河道整治工作,近年启动了一系列河道整治的工作,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河道治理,但总体效果没有根本好转。
市农工党认为,没有好转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内河水源不足。涵江区主城区内河水源主要来自北部山地小量径流,自身发达的水网积蓄雨水,通过北洋水系河网连通补充水量,太平陂引水渠绕城北而过,灌溉多余的水从沟渠的末端汇入涵江内河。由于涵江的水资源量时空分配不均,北部山区雨量多,沿海、平原雨量少,同时主要来水量集中7、8、9月份,在枯水期几乎断供,造成涵江内河总体水源不足、水体流动性较差,置换能力弱,缺水相对严重。二是河床淤积。涵江区河网弯曲、坡降小,且地处赶潮段,受潮水顶托,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河道中。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耕技术进步,河道淤泥不再用于农田积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常态化清淤,淤积越来越高,河床普遍抬高0.8至2.0米,河网蓄水容量不足原来的三分之二。三是违章设障。岸线规划控制不严,群众临河建房,蚕食河道十分普遍,同时一些单位建设跨河、临河建筑物时(特别是大量的村道桥梁),为节省投资,盲目缩小跨径、抬高底高程,以及临时设施(如施工围堰等)没有清除或未彻底清除,造成河道人为束窄、河床抬高,影响行洪安全。四是河道污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化产生污染和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逐年不断增加,一方面由于群众环保意识薄弱,生活垃圾、工业废品、腐烂蔬菜瓜果随意抛入河中。另一方面是乱排污水。主要是城区和沿河周边群众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其次是工业企业废污水偷排漏排,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远超过河道纳污能力。五是治理没有形成合力。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清淤、治污、拆违、绿化等综合整治内容未能同步实施,治理成效不佳。同时城区污水管网尚未延伸至水系各支流,特别是沿河主要乡镇,污水收集进管还需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且不少沿河雨污未能分流,难以完全截污。
城市水系是排水防涝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亲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孕育并传承着一座城市历史和文明,是城市灵魂和精气之所在。加强城区内河整治,必将进一步改善涵江区人居环境,同时也将提升涵江区城市整体品味。如何还城市于清水,重塑涵江区“东方威尼斯”形象,市农工党提出建议:加强领导,协同治理。城市内河治理,难在建设拆迁,关键在整合多部门力量。建立一个强有力领导组织机构,统一协调,有效调度,督促推进。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水利、住建、园林、环保、宣传、效能等多部门要加强互联互动,整合各部门资金,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同步实施河道清障、疏浚、截污、绿化、旅游、征迁等工作,有效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治理成效。
转变理念,生态治理。河道治理要尽力采取防洪安全、水环境治理、景观建设“三位一体”同步实施,特别要下大力气建设河道截污工程,实行防洪工程、截污工程和清水工程有机结合。河道治理要保持自然形态,宜弯则弯,能宽则宽,防洪护砌型式多样,力求自然生态,避免过多人工痕迹,力求打造生态型河道。
引清入城,活水冲淤。要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多建蓄水工程和引调水工程,采取调水补水实现河道动水、活水、净水;要不断连通河系,加大断头河打通力度,拓宽束窄河道,改造“卡口”桥梁,对河道清淤清障,促进内河流动;要适当考虑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加大用水大户和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标准,引中水补内河,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科学规划,岸线保护。政府在河道治理中应该正确抉择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特别是城区内河治理防洪标准应适当提高,截污规模要适当扩大。应当腾出两岸足够休闲空间,为民建设体现人土风情、地方特色的滨水绿带。要划定一定的河道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实行严格管理保护,为下步河道整治预留空间。
健全机制,加强管护。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保护水环境的社会公德教育,形成保护河道环境的舆论氛围,并通过乡规民约,倡导沿河群众告别陋习、提高公众卫生意识,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二要加强河道的管护力度。积极推进河长制,落实河道管护主体责任,建立河道巡查机制,加大对乱倒垃圾、乱排污水和违法占用河道行为制止和拆除力度。三要落实管护资金。在坚持分级管理、属地负责、市民自律的原则上,把河道日常维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落实常态化投入、社会化养护、专业化疏浚,变突击为常态,确保河道治得起、管得住、用得好、长受益。 (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