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化>明成祖办事效率高

    明成祖办事效率高

      □林劲松

      最近,研究妈祖封号,我才发现,明成祖办事效率高。

      林清标在《湄洲庙考》中说:“明洪武七年(1374),指挥周坐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复塑宝像;又有张指挥建一阁于正殿左边,名朝天阁。永乐初年(1403),诏扩大庙宇,不时致祭。宣德六年(1431),遣官修整庙宇。” (《敕封天后志》)这是妈祖昇天地湄洲屿庙得到国家权力机关承认的有关记载。

      据记载,南京天妃宫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麓,建宁路旁,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回国后,为感谢天妃保佑海上平安,奏请朝廷批准创建。1409年,明成祖朱棣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赐额“弘仁普济天妃宫”,并亲自撰写天妃宫碑,碑文为天妃歌功颂德。 郑和将海神天妃作为他的精神支柱,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之前及归航之后,都要专程到天妃宫祭拜妈祖。天妃宫构建之初,为当时妈祖庙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建筑群。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巍峨庄丽的天妃宫,其规模之大,全国为首。明万历年间《金陵玄观志》记载:“天妃宫东至仪凤门、西至静海寺、南至官街、北至凤城,周围墙垣计一百八十一丈余……占地三十亩。”此外,另有公产祭田一百亩。

      这就是说,永乐初年(1403),诏扩大湄洲庙宇,完完全全是为了郑和下西洋首次远航做好准备。很有可能,湄洲妈祖庙是这次出征誓师之地。在那时,远征船队在湄洲湾接受妈祖检阅后,浩浩荡荡向长乐进军,等候季风。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样伟大的远航,让我们的妈祖挂帅出征,更加显示出古代莆田文化先进性。

      正因为如此,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利回国后,为感谢天妃保佑海上平安,奏请朝廷批准,在南京创建妈祖庙。1409年,明成祖朱棣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照应弘仁普济天妃”,赐额“弘仁普济天妃宫”,并亲自撰写天妃宫碑,碑文为天妃歌功颂德。教育方针式的妈祖封号就这样诞生了。

      更可喜的是,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为加强北方防御力量,从南京迁都北京。与此同时,妈祖诞生地贤良港政治地位也被确定了。据清人林清标《贤良港祖祠考》记载:“港之祖祠,前代已有建立。明永乐十九年(1421),上以天后屡著灵异,闻祖祠圮坏,特命内官赴港修整。”(《敕封天后志》)这是妈祖信仰史上又一个好消息。这是因为明成祖拨款和派人修整贤良港祖祠,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那就是从此以后,妈祖诞生地贤良港,得到国家法律保护,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样做利国利民。道理很简单,他制定教育方针式的妈祖封号出来以后,要是有人再来一个或几个妈祖诞生地,那么,这个新的教育方针也就无法得到贯彻执行了。所以,林清标的《敕封天后志》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明成祖远见卓识的一个具体表现。

      而且,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及其后人,更加重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到了乾隆皇帝年间,《敕封天后志》应运而生。最近,认真读了一下,在这本书里,妈祖诞生地贤良港和昇天地湄洲屿一清二楚,得到国家承认和法律保护。从明成祖时起,到该书刊行时,几百年间,二者一直保持不变。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这说明,在中国,传承妈祖信仰大得人心,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不得人心的事。从中也可以看出,明成祖办事效率高,料事如神,选择吉日,把确定妈祖诞生地放在和迁都北京一样重要位置,所以,历史意义重大,经得起历史反复检验。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