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鼎人间烟火
□王雪玉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句话道出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您是富贾贵胄,还是平民百姓,都需要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日子才算过得有滋有味,氤氲着人间烟火气。
家乡忠门半岛,乡民依据四时更迭,划分节令习俗,大抵有“五日岁、上元节、头牙、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七巧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抗风节、冬至、除夕”大小十三个节庆。
这些节令习俗与节令饮食环环相扣,需备办各式面食糕点及五果六斋、五丁牲礼等生食、熟食,外加日常饭食,奶奶与母亲终年围着鼎灶转,不敢有丝毫马虎与懈怠。
按照节气,父亲母亲撒播黄豆、绿豆、蚕豆、豌豆、花生、大麦小麦及扦插番薯苗等农作物;农桑之余栽植时蔬,畜禽饲养以及紫菜和海蛎养殖,供节庆及日常食材原料之需。其中花生、紫菜和海蛎收获日,部分供贩子上门收购,换取钱币以补贴家用。
一面灶台,一口大鼎。台下,奶奶推拉风箱,火苗旺旺;鼎沿母亲挥勺执铲,或煎烹或蒸炖或炝炸或焖烧,一鼎又一鼎至上美味扑面而来:鸡蛋拌韭菜、海蛎饼、紫菜饼、紫菜球、面饼、菜头饼、浮蛋、海蛎猴蚕豆汤、紫菜肉片汤、芋头滚米粉、妈祖面、丸仔、清明龟、红团、碗糕、宝糕、豆冻、芋粿、金粿、番薯粿、绿豆粿、糖蚕豆等面食糕点和各式菜品,色香味俱全,挑逗你的味蕾!
眼前的场景,竟和灶台墙壁上这幅灶公联:“鼎中生白玉,灶里出黄金”和谐相融了!
袅袅炊烟处,人间至味浓。面食糕点和各式菜品,在礼敬神祇和供奉追思先祖后,全家人分享福余。每每嘬食入喉,或脆香、或酸爽、或甜糯、或鲜美,慰劳着一家老小肠胃,我们内心被温暖实在充盈着,知足知止。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奶奶回忆起1961年谷雨刚至,家中瓮藏窖藏的小麦大麦、杂粮及番薯地瓜全部见了底。爷爷四处借钱借粮无果,一家人倒碗看月亮,擦手无策。饥肠辘辘中,爷爷路经隔壁村一块菜地,见一畦俗称“千门绿”高过人膝,随即兴冲冲返家与奶奶商讨,待更深夜黑,一块前往偷掰“千门绿”回家充饥续命。
爷爷话音一落,立即遭到曾祖母训诫。曾祖母厉声斥责:做人虽穷有志,志坚强;心莫贪,手莫伸;积口德,有余福。她列举曾祖父在世时一经历:有一回,村里人集聚在打麦场吃饭,说东家长,道西家短,笑声不绝于耳。曾祖父他一身破衣裳打那经过,不经意往一乡民碗瓯里瞧,随即被对方奚落——穷人看人吃,无吃厄去偷,没皮没相……回到家中,曾祖父观照自醒,立下训言:子孙后代,衣装要整齐,手脚要干净,人穷志不穷,传承好家风,恪守好家规。
爷爷听了曾祖母的训诫,叫全家人先勒紧裤腰带,奶奶烧一鼎沸水供一家老小取暖,升腾的烟雾中拉长了曾祖母和奶奶深长的叹息。次日一早,曾祖母、奶奶将各自珍藏的银项圈、长命锁、脚环、手环及陪嫁的银器银头饰,交与爷爷。爷爷到田厝村一当铺典当,置换了三十余元人民币,购买地瓜伢、小麦。农事之余,爷爷则带领父亲更加勤力讨小海换薯糟糠,外加奶奶拾捡野菜、南瓜花搅熬麦糊粥,填充全家人辘辘饥肠,度过那段青黄不接的艰难时日。
六十年光阴,倏然远逝。远离了解决温饱的岁月,我们感念祖训成风化人,浸润心灵;感激这一鼎一镬带来的一碗一瓯蕴含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它普通世俗又温暖实在,可感可触,可亲最真,却永味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