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艺术>源头

    源头

      □杨鹏飞

      在迤逦青翠的戴云山脉东南坡,暖风轻轻地拂过每一个山头。林间的小鸟分明在揣摩着春的心意,时而贴耳呢喃,时而大声欢笑,嬉戏追逐于飘柔如纱的晨岚之间。怡然自得的春山高处,一股清泉,千年万年地从一片松林的根下涓涓流出,左顾右盼般地流连于上下两个浅洼之中,款款地扭着腰肢,搅起微微的涟漪,犹如出闺少女,比肩接踵,携手凭栏,远眺着山外的万里云空。心头涌动着即将远走高飞的激动,想象着山下的春夏秋冬,大海的波涛帆樯。

      这就是网红打卡的木兰溪源头。思之遥远神秘,见过便明白其闻名遐迩的原因了。

      有人说,早在远古时候,有一仙人行到此处,遥望前方数十里层峦迭嶂,鸟语花香,紫气东来,林梢山垅间,无险恶之象。复往前远看,数百里平川,列西东南北,直到山根。蒲草桑麻繁生,桂元荔果遍布;骏马腾于金滩,凤凰翔于青峦;鹤影鹿声之外,千万里碧海连天,一轮旭日自波涛中冉冉升起……这分明是一方宜仙宜人居住之地!仙人禁不住激动,举杖叩地,却见身边松根下,竟汩汩地淌出一股清泉来。仙人手一指,此泉竟顺着仙人指点方向,招呼群山中的奔流簇拥而去,百里不绝。从此,慈祥与甘甜,智慧与耿直滋养并陶冶于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就了一千多年的莆仙风流。一方辉煌至今仍熠熠内光于东海之滨,名邦莆阳之母亲河木兰溪也为九州所瞩目。溪源所出之地,便称为仙游山。三片村庄,如今几无旧瓦,一派富裕景象。明代户部尚书郑纪亦有传说出生于此地与度尾之间。在当地至今流传着郑纪热爱家乡的许多感人故事,以及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

      暮春时节,应家住仙游山的戴云山先生邀请,我于阔别数十年后再次回到仙游山。此行唯一目的,就是探访木兰溪源头。与仙游山人一样,我也是喝着木兰溪水长大的。作为一个莆田人,血液里流淌的尽是对木兰溪的爱恋与念想。我常常对儿辈们说,流过我心头的,除了长江黄河以外,便只有这心心念念眷顾的木兰溪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这一生注定要与木兰溪源头有着割不断的别样情缘。平生许多事竟与“思源”二字有关。四十一年前的八月,我被组织上派往木兰溪源所在地的仙游县西苑公社担任团委书记。到公社不久,便只身翻山越岭到仙游山了解三个村的团支部工作情况。仙游山与公社驻地的行程是一整天的山路。因此我便在这里驻村了近十天。当年的山区,无论是交通、通讯、住宿等条件都相当简陋。所有驻村干部都是就着煤油灯读书看报的。清晨起床须亲自到山边挑水,用自带的大米煮饭,按每月定量28斤粮票计算每餐下锅的大米量。薪柴也是自己上山采来晒干用的。可那个时候的基层干部却都觉得工作生活很快乐,没有半点怨言。唯一担忧的是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山乡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对于我这个从农村到校门,又从校门到农村工作的农民子弟来说,早就习惯了。又由于文革的原因,我十几岁便与世间的风风雨雨打过多多的交道:到大山里掮杉几天几夜,上九鲤湖畔采樵半个秋天每日往返数十里山路,在这样的日子里,年轻的我,只觉得饿,不觉得累。驻仙游山十天,我亲眼目睹了山虎夜闯村庄留下的踪迹,以及村民为逮虎精心设下的巨大虎牢陷阱,见证了山乡人的勤劳朴实。之后不久,我被选任为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副镇长),当年我27岁,是莆田地区最年轻的公社副主任。因分管林业工作,我经常往返于公社驻地与仙游山之间,跋涉过不知道多少的日日夜夜。可以说,我熟识仙游山的每一株老树,每一处村头。遗憾的是与村里的人们一样,当时并不知晓这里就是木兰溪的源头所在地。只知道这里的水很清,山很绿,人很好。

      仙游山被确认为木兰溪源头,是近几年才传开的。于是探寻源头奥秘,饮水思源,成为众多莆田人梦寐以求之旅。我便也趁着探访热潮,在季节将热未热之际,寻到了溪源的出泉处。这里离我曾经走村入户的山道竟近在咫尺。伫立于思源亭中,喝一口兰水初泉,倏然间想象起少时吸吮母乳的情景。心颤抖着,潸然泪下之际,眼前闪过慈母的身影,耳边依稀响起曾经听到的从多少人家窗口飘出的摇篮曲。母爱正是从少时慈亲的抚摸中,永久地刻入每个为人子、为人女的骨髓之中,传导至脑海的是自己成人后日日惦记着母亲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丝忧愁,乃至于母亲年老后的每一声咳嗽,每一声病中呻吟,还有她的叨叨吩咐。天下人,谁都可辜负自己,却不可辜负母恩!

      尊崇孝悌之风以及与之同根相连的爱国爱乡精神,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亦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鲜明的伟大特征。其万丈光芒,始终闪烁在世界的东方。无论是争先恐后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而奋斗,还是曾经的同仇敌忾抵御抗击外侮等等,都离不开爱国爱乡精神的激励与鞭策。跃然于中华儿女心头的就是“我不为家国,谁为家国”的赤子初心!先国后家,家国之恩同报,皆是男儿不可忘却的情怀。而虔报家恩,最重要的仍是报父母养育之恩。母恩不报又焉为人父人母!

      亭外悄然间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也许是源头别样的留客心意。我走入雨中,似乎看到了百里之外的天马阁。记得当年我为天马阁作赋时曾写下的几句话:“殷殷赤子情,当酬壶兰之恋;虔虔孺牛志,知报故土之恩”。“今日喜作莆阳人,世代常吟兴化腔”。当年我于年富力强时,毅然请求回故土效力,虽不好说是对是错,但多少蕴含着恋乡之情。几年后,在即将退休之前,首倡并主持修建了天马阁。期盼着能为家乡人登山时提供一处休憩之所,更为父老乡亲常登高台,遥看千古之木兰溪,与她同欢乐与她共忧愁,进而更好地激发出爱乡之情,为名邦雄邑不断的繁荣昌盛而奋发努力。

      愿把此心愿献给永远奔流的木兰溪!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