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近代新莆仙话
莆仙话,亦称“兴化话”、“ 莆田话”。这一独特的方言,是由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具有中原汉语的许多特征,而且留存了古时江东吴语和南楚方言的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聪明睿智的莆仙人与时俱进、形象幽默地创造出有趣的新方言词语。
莆仙是著名的侨乡。莆仙话早随老一辈乡亲,飘洋过海“下南洋”,传向异国他乡。南洋是明清时对东南亚的称呼。“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与“闯关东”、“下西口”三次著名的人口迁徒之一,跨国跨洋,影响深远。近代产生的与“洋”有关的新莆仙话就非常有趣。如:飞船—飞机。抗战时,东洋日本的飞机轰炸莆田,百姓只见过水上的船,不知天上飞的是什么?便形象地创造出新莆仙词语“飞船”,意为能飞的船。风车—汽车。莆仙人第一次见到疾驰如风的车,便形象地叫“风车”。火船—轮船。清末,日本“纪摄号”轮船首次驶入三江口港,人们见船冒烟行驶,便联想因火生烟,逐叫“火船”。
火戏—电影。民国时,外国无声电影首传上海,后传入莆仙,因是晚上放映,人们惊奇之余,联想因火生光,形象地叫“火戏”。近代传入莆仙的生活用品,产生的新词语亦很有趣。如:番仔油,也叫“火油”,即煤油。莆仙古时点的是豆油灯,用上明亮的煤油,即叫“番仔灯”,点的是“番仔油”。番仔,指外国人,意为该油是进口的。亚毛灰:亦称“洋灰”,即水泥。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富有的莆仙籍华侨,就不远万里从南洋运水泥回家乡“起厝”(盖房)。水泥有别于传统的白灰,因是从南洋进口的,就称“洋灰”。亚毛人、番仔指外国人,故亦叫“亚毛灰”。当年,土匪祸民,华侨从南洋买回武器防匪。如:步枪叫洋枪。子弹叫枪籽。手枪形似“九”字,叫“九仔”,手枪子弹叫九仔籽。
有趣的还有:外币叫番钱、电灯叫灯光泡、自行车叫脚车、热水瓶叫暖瓶、安全帽(头盔)叫铜盆笠、外国布叫洋布、香烟叫洋烟等等。有的华侨还引进外语,成为莆仙话新词语,如:面包叫绿蹄(传原为印度尼西亚语)。□刘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