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四评《福建通史》
□林劲松
对于三一教,《福建通史》编者通不过,主要理由两条,他们说:“三一教的创立,并没有在知识分子中间得到广泛的认可。其一,孔子与老子、释迦牟尼并列的古怪形式,已吓倒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许多儒者而言,林龙江异化了儒教,不是有功,而是有罪。其二,受到农村一盘散沙式的组合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严密的宗教组织一向难以发展,这使三一教在民间的传播受到阻碍。它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不可能大发展。因此,三一教最终无法开创一个新局面,而林龙江也只能成为晚明思想界的一代怪杰。”(《福建通史》第四卷第60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前面一条,笔者已经在《是异化儒教,还是强化儒教——三评福建通史》中摆事实讲道理,分清大是大非。后一条所谓“受到农村一盘散沙式的组合的影响”有点像重型炮弹挡住了去路,弄得不好会炸死人,但它却是只纸老虎,吓不了别人。这是因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要说是明朝的农村,就是宋朝的农村,所谓一盘散沙当会比较严重,但是,却阻止不了王安石变法的步伐,阻止不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步伐。
拙作《此日中流自在行》说:“1161 年春天,朱熹在莆田,除了对木兰陂进行考察外,还考察了海上丝绸之路商业名城莆田水上交通工具溪船,诗中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意思是说,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溪船就像 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 却能自在地移动。
“ 实话实说是朱熹诗的特色。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变法开始; 1161 年春天,朱熹在莆田考察。90 多年过去了,募役法、农田水 利法、市易法等给莆田带来哪些变化,都是他考察的内容。《观书 有感》说,‘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朱熹考察海上丝绸之路商业 名城莆田以后,对 1072 年出台的市易法的客观评价。
“据《长编》卷 231 记载,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年)三月, 诏曰:‘天下商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失业。 至于行铺稗贩,亦为较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 于京师置市易务。商旅物货滞于民而不售者,官为收买,随抵当物 力多少,均分赊请,立限纳钱出息。其条约,委三司本司官详定以 闻。’这就是王安石变法时的《市易法》,宋神宗下诏宣布施行。
“根据《市易法》精神,宋朝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扶植商业,允许 商贾 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 在市易法出台以前,作为宋朝京城的市场都那样子,其他地方 也就可想而知了。‘向来枉费推移力’,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吃 了亏,谁还会去再生产?所以,市易法的宗旨是兴商,经济效益接 踵而至,地处东南沿海的莆田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商业名城。 1161 年春天,即朱熹写《观书有感》时,莆田人已经走进第九十 个年头。在这里,农工商发展有市易法维护,没有后顾之忧,社会 经济不断发展,所以,木兰溪船在前进中显得逍遥自在,即‘此日中流自在行’。”(莆田文化网2020-1-6)
拙作《莆田北方洋平原的港口》说:“公元 1072 年市易法施行,熙宁兴商,古老的北洋平原 不仅有 水市,而且还有对外贸易的港口,商业繁荣,今天的白塘镇一带成 了那时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一站,而且名声大,比熙宁桥和元丰桥 两个水市还更加响当当。”(莆田文化网2020-4-15)奇怪吗?不奇怪,事在人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中国历史的动力。
宋朝是这样,明朝也是这样。据历史记载,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上走私活动猖獗。《明史。朱紈传》说: “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承平久,奸民阑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机诸国入互市。闽人李光头、歙人许栋踞宁波之双屿为之主, 司其质契。势家护持之,漳、泉为多,或与通婚姻。假济渡为名, 造双桅大船,运载违禁物,将吏不敢诘也。”有朝中奸佞即“势家” 当后台,谁还敢去过问,情况十分危急。
嘉靖二十六年(1547)七月,右副都御史朱纨奉命提督浙闽海 防军务,巡抚浙江。他一上任,就“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 狠狠打击海上走私活动。“纨前讨温、盘、麂诸贼,连战三月,大 破之,还平处州矿盗。其年三月,佛郎机国人行劫至诏安。纨击擒 其渠李光头等九十六人,复以便宜戳之”。这样做,打击的是日本 倭寇、西欧海盗和国内那些叛国投敌的奸民,维护的是国家和民族 利益。但是却敌不过“中国衣冠之盗”,他们利用手头权力,在朝 中不断散布朱纨的坏话,混淆是非。“御史陈九德遂劾纨擅杀”,纨 终被罢官。朱闻之,悲愤交加,服药自尽。从此以后,“中外摇手 不敢言海禁事……未几,海寇大作,毒东南者十余年”。
明代卢文辉《林子本行实录》说,嘉靖三十年(1551),林龙江三十五岁。“教主虽倡明三教,而未受徒。黄州素与教主友善,每详察言动间,心悦诚服,乃执贽长跪,愿为弟子而受教。教主见其志意恳切,始以心法语之,而黄大本、黄应麟、黄崶、林兆居、郑泳、黄阳、黄辉阳等,相继受业矣。”林龙江先生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一教诞生了。过去,他孤军作战,到了三十五时变化了,开始拥有一个战斗的集体。这对林龙江先生来说,是个极大的的鼓舞。
这个记载还说明,三一教思潮出现以后,莆田科举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例如,嘉靖三十年,三一教创立,次年莆田中举人数为21人,和前九年33人相比,是显著的退步。那时倭寇屠城还没有发生,我们还不能把下降的原因归给他们。根据历史记载,既然林龙江先生倡明三教已久,那么导致嘉靖二十五年莆田中举人数开始滑坡,由33人降至27人的原因也就一清二楚了。这说明三一教的创立,不是吓倒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也不是异化了儒教,而是强化儒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抗倭救国团结起来,去夺取兴化府抗倭斗争的彻底胜利。所以,中国历史证明,《福建通史》观点是错误的。所谓“受到农村一盘散沙式的组合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严密的宗教组织一向难以发展,这使三一教在民间的传播受到阻碍。它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不可能大发展。因此,三一教最终无法开创一个新局面”,完全是想当然的毫无根据的。
在这里值得指出,从林龙江先生传教实践看来,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例如福州、南京等是大中城市,三一教主就到这些地方倡教。武夷山虽然是山区,但是那里却曾经是朱熹讲学的地方,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所以,三一教主也要去那里传教。根据莆田传教成功经验,三一教主之所以要在知识分子成堆地方倡教,是因为通过他们去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广大工农群众挽救国宝、挽救民族危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去争取抗倭斗争和挽救国宝的胜利。从中也可以看出,《福建通史》编辑以“农村一盘散沙式的组合”为由,去否定三一教,是很不应该的。林龙江先生半个多世纪传教活动,感动了许多人,连以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却感动不了今天的《福建通史》编辑,你说是不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有比较,才能鉴别。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结论。谁是谁非?比一比,也就一清二楚了。老子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说, 善人可以做为不善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 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老子的话非常精辟,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后人的共鸣。在今天,我们之所以评论《福建通史》的文章发表了一篇又一篇,不是因为和他们有什么过不去,而是因为大是大非一定要分清楚,要吸取他们编写通史失败的教训。
拙作《历史研究富有架桥修路功能》说:“历史研究富有架桥修路功能,我市本世纪初开展的姓氏源流研究活动说明了这一条。在今天,我们对历史上莆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认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深刻,士农工商全面发展,名列福建甚至全国前列,激励着我们今天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这是因为桥架起来了,路修好了,历史研究的通道畅行无阻了,我们研究的成果也就接连不断出来了。”(莆田文化网2020-9-24发表,得到网友关注,2021-2-23读者达99246人次)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历史研究工作者扮演的是“养路工人”的角色。为了早日实现全线通行,畅行无阻,该加班加点就要加,只争朝夕。我们今天是这样,历史上的前人也是这样,林龙江先生就是明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历史研究工作者。从去年十月四日开始,我转入了林龙江文化研究,是因为要拜他为师,认真总结三一教主“架桥修路”的历史经验,坚持文化自信,维护民族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