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人物>李王十二妹母子兴学记

    李王十二妹母子兴学记

      □谢顺航

    1.jpg

    2.jpg

      李王十二妹女士为华侨中学学生捐赠书籍

    3.jpg

      ▲莆田市人民政府为李王十二妹女士树立的纪念碑

      独资2000多万元兴办莆田华侨中学;每年6万元设立华侨中学高考奖教奖学金;每年6万美元资助莆田家乡优秀学子到国外大学留学深造;在福建省侨界,李王十二妹、李文光母子重教兴学义举引人注目;在侨乡涵江区江口镇,李氏母子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

      情满故土爱心侨胞兴办教育

      李王十二妹祖籍涵江区江口镇新墩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姐弟又多,没有机会到学堂里念书。不识字之苦,也许只有当事人知道。李王十二妹的名字由来,在她自己心里就是一个抹不掉的痛苦记忆:有一次,她央求写信先生代写家书,写信先生问及她的名字,她目不识丁,只好告诉写信先生在家排行十二,写信先生说,那就叫十二妹吧。

      看着人家在学堂里读书,十二妹常踮着脚尖在窗外羡慕观望。从小的时候,她心中暗下决心,一旦将来有了经济实力,一定要在家乡办个学堂,让那些像自己一样没钱念书的孩子受到教育!十二妹在十几岁的时候,便和家人闯荡南洋,硬是凭着莆田人特别能吃苦的毅力,从货郎担起家,而后开起百货店,生意越做越大,渐渐成了小有名气的生意人。

      经济好转之后,暗藏在心里多年的兴资办学,成了李王十二妹心中难解的结。1979年,机缘巧合,她应邀参加“侨胞北京观光团”,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回到老家,她目睹了家乡的孩童光着脚丫远走他乡求学,她的心情不由地沉重起来。自己这一代人没钱读书,难道下一代人还要遭遇这样的求学困境么?

      这次回乡,十二妹兴办学堂的愿望愈加炽热、愈加坚定!她当即向陪同的当地政府领导和盘托出捐建一所学校的设想。当地政府领导也被这位热心助学的老太太感动,主动介入筹办办学的相关手续。当年,十二妹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她拿出自己平生所有的积蓄,还动员她的子孙们一起来想办法,共集资2000多万元用于建设莆田华侨中学。在学校建设期间,她还先后多次派人回乡勘察校址、审查设计图纸、检查工程品质等等,可以说莆田华侨中学倾注了这位老太太一生的办学梦想。

      1980年,十二妹专程赶回家乡参加学校落成庆典。令她欣慰的是,一辈子的夙愿终于得偿!“我只希望家乡的子孙们都能得到好的教育!”这就是一位在外多年的侨胞老太太的善良愿望。对此,市侨办的领导由衷地赞叹:“花2000多万元只为了完成一桩心愿,李氏母子可谓爱心无价!”

      除了独资兴办华侨中学外,李王十二妹还念念不忘捐资建设家乡江口的新墩小学。她的夙愿在其子李文光先生那里得以实现。2008年10月,旅居印尼的爱国侨胞李文光先生携太太回到祖籍地莆田江口,看到新墩小学的教学楼破旧,决定斥资重建小学,这个想法得到莆田市、涵江区的支持。新落成的新墩小学更名为莆田华侨中学附属新墩小学,重建后的新墩小学设校董会加强科学管理,设置电脑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馆等配套设施。“我花600万元,用于重建新墩小学,主要是实现家母李王十二妹兴教助学的遗愿。”李文光动情地说。

      和母亲李王十二妹一样,李文光先生对家乡的教育情有独钟,费了不少心血。早在1979年兴办华侨中学时,李文光先生就目光如炬,特别注意办学的整体规划。他说,华侨中学一定要“高起点、上档次、大规模”,要办成全省一流的示范性的重点中学!此后,他追加数百万元兴建了现代化的综合教学楼,添置了语音及计算机设备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如今,华侨中学已跻身莆田市一流重点中学之列。为了激励师生们的进取心,他还特地设立了高考奖学奖教金,每年提供6万元,奖励12名成绩突出的教师和12名高考冒尖的学生。

      为颂扬李王十二妹女士和李文光先生弘扬文教、造福桑梓的功德,2004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特地立碑以旌其功。2006年2月,莆田市委、市政府召开莆田市捐教助学表彰大会,特别授予李王十二妹女士和李文光先生金质奖章。

      爱心接力“李富家风”源远流长

      受李王十二妹母子兴学义举的影响,她的女婿李文正先生也对家乡公益事业情有独钟,捐资帮助家乡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李文正博士在印尼是仅次于印尼首富林绍良的华裔金融巨子,被誉为“印尼钱王”。1983年,《亚洲金融》杂志推举李文正为当年“最杰出的银行家”,他拥有5家银行、4家金融公司以及4家租赁公司。他创办的力宝集团是印尼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该集团现已成为世界500强之一和印尼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总资产逾200亿美元。其业务范围包括金融、房地产、制造和修理业等。

      李文正不仅是位杰出的金融家和企业家,也是教育和公益事业的热心支持者。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印尼独资创办希望之光大学,并且陆续捐建了上百家小学,扶助印尼贫困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之后,李文正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回报社会,2007年他分别在印尼成立了玛中大学和李文正肿瘤医院。其中玛中大学以他和雄德龙为基金会主席。他还到各大学作演讲报告,鼓励学生,提倡印尼要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李文正曾说,最让他自豪的不是《亚洲金融》杂志评选他为“最杰出银行家”,而是国立印尼大学校长的委任第一次由他来进行,“本来都是总统委任的,这个是我最大的荣耀。”而事实上,这个荣耀正是对他致力于改变印尼教育落后所取得成就的最大肯定。与此同时,李文正为改善母校江苏东南大学的办学条件多次慷慨解囊,先后捐资2400万元。2004年11月,由其部分捐资、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李文正楼”落成,成为江苏高校第一大现代化图书馆。2007年10月,李文正成为南京市第60位荣誉市民。

      如果说这是李文正回报社会、鼓励教育的一个面,那么请大家把目光转向他对故乡莆田所做的那些公益事儿吧。作为海外莆籍乡亲的杰出代表,李文正也特别关注家乡福建莆田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

      2002年6月,莆田第一所本科大学——莆田学院成立,从成立前的申办论证,到筹建过程的资金支持,倾注了李文正先生的不少心血。莆田学院创办与发展,李文正先生先后捐资近300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李文正先生捐资建设的李文正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已经成为莆田学院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许多重要的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在这所大楼里举行。该大楼用地面积40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180平方米,主楼设计建造12层,裙楼6层,是一座集学术交流、教学、行政办公、师生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对提升莆田学院对外学术交流水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文正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还是一名乡村小子时,曾异想天开告诉父亲说要到雅加达开银行而受到阻止。后来,经过打拼,他成为一位华裔商界巨头,在全球版图上建立了多元化业务。他曾接受专访时说起白手起家的故事时,记得回答父亲的那一番话:“种在盆里的树长不大,让我种在露天去,我才能够长大。”正是这种“走出去”的理念让李文正先生对莆田家乡学子寄以极大的希望。在2002年莆田学院成立大会上,李文正先生以《走出去的能力要靠良好的教育》为题发表感言,他说:“21世纪是新经济的时代,是科技革命的时代,它诞生了三大新的理念:全球化、数码化、未来化……身处全球化,莆田人民必须装备自己、充实自己,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才有力量走出去。”为了莆田莘幸学子拥有这个良好的“装备”,李文正先生大声呼吁在外的乡亲支持家乡教育:“……也希望从莆田走出去的乡亲一道回来,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会上,李文正先生还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当初要去南洋时,祖母曾安慰我,别哭了,出去后不是还要回来吗?……喝了家乡水,欠了家乡债,我是一定回来的!今天我回来了!”

      这是根的召唤,也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正是这种根和叶的无限深情,延续着李家回报桑梓的良好传统。

      当初,岳母李王十二妹独资创办莆田华侨中学时,李文正先生同样予以倾情关注和支持。受到李王十二妹的影响,李文正先生不遗余力地捐资帮扶家乡的另一所侨校——莆田锦江中学。2001年,他向这两所侨校分别捐赠了70部、30部电脑,并特地回乡考察其使用情况。如今,这两所侨校分别已成为福建省一级、二级达标学校。此外,李文正博士还与厦门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关心支持厦门大学的发展,捐建厦门大学医学院。

      1993年,李文正博士和夫人李丽梅被授予“莆田市荣誉市民”荣誉。

      莆田李氏从宋代起,就是莆田的望族,一向以积德行善为族范。宋代的李富,就是名扬一时的慈善家,曾资助民族英雄岳飞抗金,在莆田广修桥梁,兴学助人。作为李富的后裔,李文光、李文正先生等努力践行富甲一方、行善四海的慈善风范。许多人满怀敬意地赞道:“华商巨子,李富家风。”

    1.jpg

      李王十二妹、李文光母子捐建的莆田华侨中学

      不负众望数百学子留学海外

      在李王十二妹及家人的大力扶持下,莆田华侨中学不负重托,越办越好。办学数十年来,该校共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多名人才。学校在“育人为本,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培养特长”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六具有”学生为育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近几年,莆田华侨中学各方面工作成绩喜人: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福建省素质教育达标中学”“莆田市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莆田市第十届文明学校”“涵江区先进党组织”等。1994年被确认为省二级达标中学后,2006年被确认为“福建省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学校的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十余间达国家级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系莆田一中之后的第二所试验室达国标的重点中学。此外,还建成7个多媒体教室、拥有逾十万册图书的智能化管理图书馆、教师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建成一个面积270平方米、可容纳300多人的全省一流的梯形多媒体教室。同时,还对食堂进行规范化改造,斥资千万元兴建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

      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中巩固率、会考及格率连年居省市前列,高考文科多次获得全市第一名,2001、2002年,全市高考文科状元全出在侨中。2003年,高考再夺桂冠,有360多人考取本科大学。2008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林立同学理科650分,居莆田市第二名,涵江区第一名,陈玉娴同学文科607分,居莆田市第五名,涵江区第一名。如果说李王十二妹泉下有知,定会为自己倾注一生心血的华侨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

      爱心火炬一直在传递。为了实践和延伸母亲的夙愿,李文光先生在1992年以母亲的名义设立李王十二妹留学奖学金,专门资助从莆田华侨中学毕业、品学兼优而无力出国深造的家乡学子。凡是获得留学资格的学生,李先生提供2万美元的经济担保和5000美元的奖学金,每年12人。留学奖学金大大激发了学子勤奋求学,努力拼搏的热情,一批华侨中学的优秀学子圆梦留学。

      为满足更多家乡学子求知的心愿,1998年李先生决定把奖学金资助对象扩大到从全市各中学毕业的大学生。当年,报名者就达30多人。1999年,15人获得奖学金;2000年,18人获得奖学金。感受到家乡学子求学求知的强烈愿望,李文光先生决定从2001年起,李王十二妹留学奖学金的资助名额由每年12人扩大到24人。到了2001年,资助名额又超过原定的24人,25位同学全部出国深造。

      2002年,李文光先生还以捐资创办的印尼总统大学为基地,设立印尼总统大学留学生奖学金,从2003年起,每年招收50名品学兼优的中国留学生,每人每年7500美元(包括食、住、学杂费等费用)全额资助读完四年大学。截至2012年,有四百多名莆仙学子得到资助,到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国留学,圆了出国留学梦。留学生奖学金的设立,极大鼓舞了侨中学子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海外侨胞的桑梓深情。

      李王十二妹对学子海外留学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她在世时,对每一位留学入选者,都要认真过问,关怀备至,如慈母般,常常让家乡学子感动不已。1996年夏天,94高龄的李王老太去世。老人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留学异国他乡的学子,一再嘱咐儿子要多联系、多关心。

      除了老太太外,家乡学子留学后,李先生也与他们保持联系,经常和他们通信、通邮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时刻牵挂。对品学兼优的学子,李先生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还建立了他们的个人成长资料,时常亲笔写信勉励。

      一封来自美国的留学生王金廉的来信,信中道:“至今我仍不敢相信我已身在美国的大学里读书,我太幸运了。当然,我会一辈子记住侨胞李先生对我的资助,没有他的帮助,这个梦将永远无法实现。”仙游的林曦同学,2004年从英国SHEFFIELD大学硕士毕业,李文光先生和太太专程赴英国参加毕业典礼。林曦的父母、在仙游大济中学任教的林玉辉夫妇,对李先生的资助义举千恩万谢。林教师激动地说,自己和李先生素昧平生,李先生却多方资助他的儿子,经常通过电话问寒问暖,关心他这样一个普通教师之家的工作和生活,让他夫妇永世难忘。他欣慰地告诉李先生,儿子今年刚刚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博士毕业,相信会以更大的努力,回报李先生的关爱。林曦特地托父母把自己的论著赠送给李先生,并附上短信,致以真诚的谢意。

      李文光先生在致信莆田一中原校长吴智园时写道:“本人除秉承母志,略尽绵薄之力外,实有感国家改革开放、蓬勃腾飞之际最需人才,而家乡学子莘幸向学,本人当也竭尽所能给予丝微鼓励……希望有更多的学子能往国外进修深造,取得更高深的学识,将来报效家园祖国,是为共勉。”李文光先生许下心愿说,只要有能力,留学奖学金将会不断地扩大,一路办下去,为国家储备人才。这位睿智、慈祥而又颇具战略眼光的长者,时常动情地说,家乡能多出一些杰出人才,就是他平生的最大愿望。谦谦之词,拳拳之心……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