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仙游古城碑咋成水库纪念碑

    仙游古城碑咋成水库纪念碑

      □游心华

    1.jpg

      日前,我独自来到仙游城南的大水缸古洋水库寻幽,无意间在大坝一侧看到一方水库落成纪念碑,令人疑惑的是这块石碑竟然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石板拼接而来的,外框材质显然是本地常见的花岗岩石,而碑面却是人工挖凿降低后用一块磨光的黑色石板填补上去的,上面用电脑雕刻“古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简介”(全文省略),背面乃清一色的同体花岗岩石,镌刻着该水库落成纪念文字若干。

      现摘录其中一二,碑文上首九个字:“古洋水库落成纪念碑”,正文曰 “九龙溪,发源于九龙山,汇于古洋,经玉墩,霞苑,流入木兰溪,全长□公里。千百年来因上游群山水土流失,大量砂石淤积溪床,致雨来洪水泛滥,天晴溪流干涸,旱涝不绝,人民受苦,故有苦溪之称。苦溪苦悠悠,千灾万难何时休。居于沿溪两岸的人民,世世代代,都深切地盼望着有朝一日能驯恶水,灌良田,变苦溪为福地。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横暴统治下,这种期待竟成永难实现的梦想。解放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1958年,持续大跃进的巨浪席卷全县。……(余下省略)我深深地为仙游人民齐心协力,奋战一年多就修建完成古洋水库的壮举所感动,但仔细观摩这块石碑,却发现石碑正面上方竟然镌刻着篆书”修仙游县城记“六个大字,难道这就是流落凡间的古代仙游县城石碑吗?

      回家后我找出1995年12月县政协文史委编印的《仙游文史资料》第十二辑P155有一篇《仙游县石城碑出土》称:”仙游县鲤城镇在这次旧城改造中,从城内街桔井巷挖掘出一块埋没已久的青石板‘仙游县石城碑’碑刻,立碑年代为“嘉靖九年岁次庚申年(1560)”。但这块碑石与上述“仙游县石城碑”明显不同,横额篆书是“修仙游县城记”六字。

      据县志记载,唐代仙游置县时县城尚无城墙,而是依负山带溪的地理优势防护,到了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才有知县陈致一带领民众创筑城墙,以防外来之敌。乾道中(1165-1173年),知县赵公筹建四城门:东曰九仙、西曰甘泽、南曰流庆、北曰横翔。“虽然以后历次修缮与重建的时间不一,但都有详细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郑纪尚书致仕归田,请于御史韩廉,重新构筑城墙。三年后知府张巅支库银千余两,用于土墙包砖加固,历工六年。嘉靖二年至八年(1523-1529年),知县肖宏鲁奏请朝廷拨款筑起石城墙,并建炮台,使城垣周长达3285米,高1.5米,炮台32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徐观复增高东门城楼,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抗清部队攻陷仙游城,用地雷炸毁东门城垛数百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修葺城墙长达3636米,城垛1312个,还建四城门楼和3米宽的马路,城区面积为1.1平方公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四城门以铁皮包裹。民国十三年(1924)后,始拆城墙,至民国28年,政府一声令下,所有城墙夷为平地,自那以后存续近800年的仙游城墙渐渐销声匿迹,当然历次修建县城碑石也难逃厄运。由于古洋水库的这块”修仙游县城记“碑石遭到人为损毁,已经面目全非,难以辨认究竟是哪一个年代的遗物。

      残碑幸存,不亦快哉!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