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毛之地到商贾云集——莆仙人侨居诗巫的百年历程
诗巫市位于马来西亚砂捞越州中部,是砂捞越州第三省的主要行政中心和商业市镇,人口20多万,其中华人占80%。因诗巫华人大多来自中国福州,故有“新福州”之称。
诗巫华人中,莆田人占很大比重,约有3万多人,莆田人诗巫市在诗巫百年开发的过程中,兴化人扮演着一个积极主导的角色,集中在后埔港。诗巫一直以来设有兴化莆仙公会,现任会长苏德旗为诗巫市议员。
年11月26日,我市正式与诗巫市签订友好城市协议书,诗巫市成为我市第三个友好城市。(另外两个友好城市是2007年缔结的美国贝茨威尔市和加拿大坎伯兰市)。如今,诗巫与莆田频繁互动,交流合作不断。
诗巫开发百年,兴化人扮主导角色。诗巫兴化莆仙公会会长、市议员苏德旗说,百年来,以兴化人为主的后埔港子民都大力支持政府所推行的各项发展计划。在整个开发后埔港的过程中,兴化人扮演着一个积极主导的角色。
苏德旗说,有句话这么说:无“兴”不成市,无“化”不成街,所以,因兴化而成市,因兴化而成街;“街”就是大街小巷。这证明兴化人很有规律,很有文化,兴化人所到之处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认为,兴化人的勇敢、诚信、认真以及永不放弃的精神,是迈向成功的最大原动力。兴化人的凝聚与团结,是促成社会进步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兴化人的坚毅、勤奋和圆融,在政经文教方面的突出表现,可以作为典范,在各民族社会中加以发扬,使之成为马来西亚社会的高贵风尚。
兴化人集中区后埔港所涵盖的地域非常广阔、地灵人杰,人才众多,在过去100多年里,后埔港子民在各行各业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也为诗巫甚至整个马来西亚、全世界的进步与繁荣作出贡献。
兴化人民到诗巫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12年,第一批101人的兴化垦民,从莆田与仙游南来诗巫,在同年5月22日抵达。1913年,第二批有40人兴化垦民南来,在同年6月17日抵达。而且,根据砂拉越宪报记载,从1915年到1926年,陆续有约409名兴化人移民到诗巫。
作为第一个兴化垦场的新珠山红水河畔,兴化垦民住在河边,地势低洼,又常涨水,影响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需要迁移。
百年前,后埔港还是一片不毛之地。1914年,由南来的兴化先贤詹家仁、刘明炎带领郑巧伯、黄兴、郑天存、刘兆栋等人,因为原本的垦场地势低洼,农作物收成不佳,而转向红水河东北部深入树林寻觅高地,结果竟发现后埔港这块适宜种植的丘陵地带。
年,兴化垦民托新福州垦场领导人富雅各教士向拉惹政府申请,批准在后埔港,开辟新芭地。当后埔港被开发起来后,兴化前辈在这个开发新区进行务农,过着新的生活。从此,兴化人逐渐往后埔港搬移,种植树胶,开发土地,逐渐提升后埔港地位。到目前为止,诗巫兴化人口超过3万多人。
年,林阿派、邱步祺、林降连、蔡雅各及吴荣华等,在后埔港的山坡上,也就是林阿派的山坡,建造一座礼拜堂作为崇拜场所,又充当课室,当时有7位学生上课,那就是天锡堂和建兴小学的前身。兴化先贤除了热心教会奉献外,也重视教育,于1947年开始建兴中学部。兴化先辈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无比的信心,在蛮荒披荆的时代,散枝开叶、建造教堂、创办学府、组织公会、发展经济。诗巫兴化人在后埔港开发垦荒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典绩章页。
市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