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旅游>“祀仙姑马氏,祈雨有应”——探宋遗古刹度尾岱仙寺

    “祀仙姑马氏,祈雨有应”——探宋遗古刹度尾岱仙寺

      □余美云

    1.jpg

      曾为情痴,作茧自缚。困于尘,陷于家,游离于缥缈的感情世界里,不知天高地广,水深山峻。终在父老母辞亲远梦醒日,坠至山有棱,水有声的大自然里。用了三年的时间,我,不只踏遍仙游的名山大川,更是闻着浓浓的柚香,把家乡“母亲”的靓颜,棒在掌心,细细端详:中岳村国画大师李耕故居,百亩花田花团锦簇;艺雕工艺城,“百宝竞秀”;险峻的度峰砺巴寨,革命故事感人;千年古刹——东山村的东山寺,桂香飘处铸传奇;潭边村明朝名臣郑纪倡建的鹿鸣桥——“小桥流水人家,老树古藤水中鸭”,是静谧,而又让人怀念的田园风光……

      今年的春天,万物蒙尘失色,生灵遭难人皆哀。让人灼心的疫情,一个口罩,便把远近的亲友,彼此分隔。自武汉疫情发生的两个月多,在家守着老父亲避疫的我,第一次出门登山,登的就是家乡圣山村的岱仙山。康熙县志记载:“岱仙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其下有岩,祈雨多验。”住着约明朝时期自苏洲一带入闽定居的吴氏、凌氏、林氏、黄氏、范氏、卢氏、陈氏、崔氏等各姓村民的圣山村,不只是省定革命老区村。更因山上一个飞天仙妃炉的美丽传说——令建于宋代的岱仙寺声名鹊起。

      连下几天的雨,这心,仿佛也被淋湿了。没有阳光的早晨,天灰蒙蒙的。漫登雨后青山,见山岭逶迤优美如故,林路蜿蜒,四野肃静。纵是暖春,虽绿意惹人,却并无百花竞绽,燕啼蝶舞的景象。想必,山水多情,亦如此刻人心,感愁沉郁不肯舒放?穿过林中小路,但见路边的花草含珠,林中枝叶沾露。空气中,一阵淡淡的草香,沁人心肺。特殊时期拥抱春天,心怀忐忑,五味杂陈。曾是附近村民登攀健身、祈福的灵蕴福地,此刻,却少有人迹。

      隐隐约约看到,那山高处褐瓦显,低墙立。倚涯而驻的山寺,在一片葱茏的世界,引人仰思。深山隐古寺,白云是故知。一座寺,如一首古老的歌,总让人回味无穷。片片旧瓦漏时光,远离俗尘无所欲。大隐隐于山,长与青山作知邻——谒贤,拜仙,每登一座山,谒一座寺,每每揭开寺谜,都为居寺僧贤异于常人的高志而折服,受教无穷。

      县志有云:“岱仙岩,在县西北三十里,祀仙姑马氏,祈雨有应。僧慧光住持”。燕日飞炉胜迹。内座祀三宝——岱仙山上的岱仙岩,亦名岱尖寺,岱仙寺。耳闻已久的禅寺,初踏,初见,神秘又古老。

      寺内石刻碑文云:建于宋孝宗年间(1166年)的岱仙寺,檀越主乃进士出身、官历正义大夫的吴昭忠及其孙儿吴良弼(进士出身,官历文殿学士)捐山悍建,求得圣显。清康熙十一年十二月(I672年),汀州府上杭县中都翰林宦族贞字陈翁,置本岩户庄田2.65亩地以观佛前,是佛门功臣。清康熙丁酉年(1717年)由岱仙寺住持僧通携缘重修。清道光丁酉年(1831年),由吴氏董事吴云明、云启、会珍、会芹、光积、光洋、同募修。清朝同治癸亥年(1863年),由吴氏大宗祠重修上座,宝山吴大众重修下座。光绪七年(1881年),由宝山吴氏勤募而改迁到原旧址上层新建一座仙妃阁,仍奉仙妃像以祀。

      1982至2003年,由住持居士及宝山吴功德主及圣山村善男信女捐资出力几次重修,仙妃阁左右扩建两间房,重新塑菩萨像。新建一座玄禅庙,雕观世音菩萨及唐玄奘取经像以祈。寺前原9米的草地,扩筑5米宽9米深,铺砖埕,筑围墙,盖四角亭,建接钢管大门,接五百米长的电线,开通1.5公里的马路。自此,岱仙寺,成了四方民众祈福求雨、观景的灵蕴之处。

      神奇的传说,给这座峻秀的青山,披上神秘的色彩。岱仙岩峭壁危涯之上奉供三圣法主仙妃,凰龙,修仙三尊塑像的仙妃阁,是度尾余氏道公带头捐建的——相传,明洪武七年(1315年)泉州弯甲镇仙公山所奉三圣法主的仙妃炉,飞降至岱仙山的一块巨石上。巨石上即现“飞炉圣景”四个大字。

      八仙之一的吕纯阳仙师(吕洞宾),大笔一挥:“明初飞锡,炉火长新。马仙岱降,杜陆飘身。龙鹤并翮,石壁峥嵘。紫云弥阁,胜景秋春”。石壁上的题字金光闪现。特别是在仙妃阁后门东侧岩石上,吕大仙神笔一挥,石壁即现“圣泉”二字。随即,一股清泉从石上飞涌而出,涓流不竭……仙妃阁,于道光年间重修,2007年重建。

      建在悬崖峭壁上的仙妃阁内,三圣塑像传神,檀香燎绕。“飞炉圣景”石刻仙韵长存。阁外峭壁上,吕仙亲书“圣泉”二字,亦隐约浅现,苔青壁直。然清泉声远,风动丛林入耳轻。因仙妃炉而声名在外的岱仙寺,更因大旱时期,祈雨灵验,几百来,信众多,香火旺。一百多年之后,神奇再现。三圣仙妃炉又从圣山村,腾空而起,飞落至度尾云水村小路边。故,云水村,也建了一个岱仙寺,为“小路岱仙寺”。而圣山村的岱仙寺因在大路边,故为“大路岱仙寺”。

      亲临岱仙寺,欣观其居山之涯,禅意祥现。早闻禅寺祈雨灵验驰名数百载,祈福之人源源不断,香火鼎盛。感多事之春,人心忧焚。平常不善于进香的我,亦虔诚恭敬地敬了三清香,祈国泰民安,佑国人、亲友都宁康。疫难早除,还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为余之心愿。

      心累擎檀香,身疲有憩处。从仙妃阁的后门出去,我们踏着高而险的石阶,登至寺的最高峰,春风拂面,仰见玉竹亭亭,直插云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与三五好友,坐在林中小屋下,掬一杯青茶轻茗,对着一片葱青的竹林,细品竹子坚劲与高洁的秉性,宁心静气。任一瓣心愁随风远,性若竹,情志自坚。

      立山之巅,望层林叠翠,危峰兀立。而寺旁一棵枝繁叶茂,状如伞状的百年茂桂,格外引人注目。“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禁不住,忆起李清照之咏桂佳句。饮神泉食甘露听禅音,地灵物自华。小时候喜欢桂树,那是因为知道,桂树,是种在月宫陪着嫦娥、吴刚和玉兔的“神仙树”。桂香袭鼻,桂酒醉人。如今仍然喜欢桂树,不只因花香酒醇,更因为:无论春夏秋冬,你来或不来,惦不惦念,春披一身绿,秋吐一树芬香的桂树,它都淡对风月,顶天立地,悠然自在——不张杨,也不颓靡。

      岱仙寺现任住持为善德法师,他刚至岱仙寺不久,却情系禅寺,用心维护。历经八百多年风雨、岌岌可危的古刹能永存长固,是他为之努力的目标,也是我们所希望的。在善德法师的引带下,我们不但领略了岱仙山的神奇与险峻,还亲耳听到感人的革命故事,上了深刻的一课,受益匪浅。在善德法师、村干部的引荐下,我们拜访了家住圣山村东阳,今年八十多岁的凌美苍先生。因西区地下革命负责人之一——副书记凌启先前辈,是他的父亲。(已故)

      耄耋之年的凌先生,鹤发童颜,口齿伶俐,乐观豁达。他说,弹琴和作画,是他练脑健身延寿的秘诀。凌先生小时候,曾见过不少外地、本地与其父一起参加革命的革命者,如西区革命负责人——第一书记郑元培等同志,至今印象深刻。他侃侃而谈,慷慨激昂。在他的追忆下,军民同心,智胜敌军,激烈,而又揪心的场面如在眼前。曾经见证腥风血雨时期的动荡不宁,如今乐享丰年知足常乐的革命者后代——凌先生,语重心长:今日丰衣足食的生活来之不易。饮水当思源,幸福不忘本。吾辈当常缅革命先烈,党恩永铭。

      度尾石牌兜砺山中学曾是仙德人民游击司令部。而山势巍峨,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砺巴寨,不但是明朝抗倭之地,还是仙德游击支队的革命基地。今天,亲临与砺巴寨相邻的革命老区村——圣山村,登岱仙山巅,四望唯烟云,山石奇险峻。凌美苍先生证实,圣山村岱仙山的岱仙寺,还曾是西区部分革命者集聚办公、住宿之处。

      古人赞曰:“岱仙岩石窍争流,云林岩新岁牡丹”。岱仙山,飞来神仙解天灾,曾聚英雄拯民难。既是人们疲惫身心的加班站,又有老一辈革命者活动过的足迹——岱仙寺,果是一座神奇、灵蕴而又意义非凡的宝刹。

      文化古迹,是历史与现实对话和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宝贵的传承。留住文化古迹,也是对先人和历史的尊重,我们,一起努力!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