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莆田文化第一平台
您已经看过
[清空]
    当前位置:莆田文化网>莆田文史>戴大宾的妙对传说

    戴大宾的妙对传说

      □林闻功

      “地名阔口何无舌?山称壶公(即方言壶山)岂有须”,这是莆阳以地名撰合的一对名联,相传来自明正德三年(1508年)莆籍探花戴大宾(今荔城新度塘东人)少时杰作。

      莆阳自古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这里曾出现“十室九书堂,三家两书屋”“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等文化奇观,其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才子比比皆是。明时戴大宾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神童、奇才。

      据说他三岁知书识字,五岁能吟诗作文,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尤其是对对子的才华,常常让人叹为观止。上述地名妙对就是其佐证之一。

      该联中地名阔口,即是荔城通往沿海、经木兰溪的熙宁桥处,亦称阔口桥。当时有人据此地名想了一奇妙的疑问句:“地名阔口何无舌?”挂在桥头,要考过路行人。但很长一段时间,无人能对出。后少年戴大宾路过此地,他抬头看了壶公山,似“聪明花开”,马上脱口对道:“山称壶公岂有须”?上下联彼此巧合,天衣无缝,人们听了皆为之倾倒、钦佩。

      又如荔城有家杂货店,为招徕生意,就悬挂出一对子上联:“佛手拂尘非佛手”。店主声称谁能对出下联,可入店随意挑一件物品,免费馈赠。这对子挂出十来天,尚未有人对出,恰巧少年戴大宾来店,他看了对子,又进店看了所售货物,然后拿起一把锄头就要走。店主见了急忙上前阻拦,指斥他没答对子,又没有交付铁锄的价钱,怎么就要把锄头拿走?只见戴大宾面对店主笑了笑,然后胸有成竹、大声吟道:“锄头锄地不锄头”。果然对得别出心裁、无可挑剔。戴大宾说罢,心安理得拿起锄头步出店门,就把锄头转送给一个过路农夫。

      店主只好心甘情愿,兑现承诺,免费送货。但店主这一招,也很灵验,此后近十年,店里生意真得兴隆多了。

      再如一年新春,小戴大宾随其爷爷去华亭龟山寺游春。据说龟山寺香火颇旺,长年游客络绎不绝,但有些人喜欢在寺墙上挥笔乱题,如写“某某来此一游”之类留语,结果把个圣洁的寺院弄得满墙涂鸦,字迹不七不八。寺里高僧为约束游人举止,就想用哑谜来考且规劝游人,规定只有破解谜底的人,方有资格在寺墙上题字留名。这使一些胸无点墨、爱出风头者的确受到遏制,只好望着哑谜兴叹。而有真才实学的戴大宾来此却大显身手。

      那天,他随爷爷来该寺的一个大殿,只见殿桌上摆放一盘线面、一把大刀、一双银圆。值班和尚介绍说:这是一道哑谜,要考游人和香客的。戴大宾仔细看了看,就把银圆拿起来放进自己衣袖,右手提起大刀,就朝墙角扔去。其爷爷大惑不解,立即斥责他怎么这样贪心粗暴,既拿了寺里的钱财,又很不礼貌把人家大刀给扔掉。戴大宾慢条斯理地回答:“这是根据哑谜,有问必答,对题作答,你猜这谜底就是‘只要谋财,不要害命’嘛”。小嘴巴说得条条是道,其爷爷和在场的观众只好微笑点头赞同。这里“谋财”,当然是凭自己双手、知能,谋耕耘之果,求智力劳动之费,取有道得财,并非不劳而获,谋不义之财。

      接着,他们爷孙俩一起走进另一殿,只见供桌上放一只纸糊的狮子,两块银圆和一炷香火。戴大宾走近供桌,端详了端详,就先把两块银圆取入袖子,又把那炷香火吹着了,然后把纸狮子点燃放到地上,直烧成一堆灰烬。他抬眼看到爷爷,脸阴沉得很难看,似乎对此举很有意见,就从容地解释道:“这道谜底叫作‘得人钱财,替人消灾(方言谐音”烧狮“)’”。爷爷听了才转惑为解、点头称是。这里“得人钱财”,当然是依理、依法办事,求得道多助,自食其力;“替人消灾”,当然是救死扶伤、帮人去病、助人免祸,并非贪污受贿、贪赃枉法或权钱交易。交谈之间戴大宾即把四块银圆转交给爷爷,请投入“功德箱”,作为香金……

      该寺高僧听了值勤和尚汇报,连连称奇,当即叫把戴大宾请到客堂面谈。谈罢高僧和尚再领他到厨房品尝老菜翁烹煮的兴化米粉,并同时备有笔墨,请他直接在寺墙显眼处题笔留念。

      戴大宾也毫不谦让,拿起大笔一蹴而就,写出了如下对子:“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正好这时,寺里钟楼传出钟声,真个山深钟声幽,风景无限美。该对对子亦让人寻味许久许久,原来谜底是两个字的结构写法:粉、锺……

    莆田文化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935877638